法國攝影師拍下百年前大清,滿族女子確實漂亮,和影視劇大相逕庭

南齋孤風 發佈 2024-03-02T12:58:07.639820+00:00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很多時候,都有著一種奇怪的時代衝擊感。在我們認為清代時期,還處在各方面落後的時期,國外汽車都已經走進了平常百姓家中,摩天大樓更是拔地而起。而那個時代的人又是什麼樣子呢?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很多時候,都有著一種奇怪的時代衝擊感。

在我們認為清代時期,還處在各方面落後的時期,國外汽車都已經走進了平常百姓家中,摩天大樓更是拔地而起。

而那個時代的人又是什麼樣子呢?

法國一位攝影師留下了寶貴的攝影材料,發現和現在的影視劇中的清末完全不同,但是滿族的女子確實漂亮。

真實的場景究竟是什麼樣子?滿族女子又為何漂亮?

今天我們跨越歷史,去了解真正的百年前的大清。

蕭條的滿清末年

在所有的影視劇中,雖然清朝末期,朝廷過的窩囊。

但依舊也是一個大國,人口上總是不差的,大多人勉強還過的去,至少皇城腳下還是能看的。

但實際情況,遠遠低於人們的預期,包括各類影視劇中,清朝末年也是人人辮著辮子,努力謀生,至少都還算是吃飽穿暖的。

但在攝影資料上,大多百姓都衣不蔽體。

有少數能穿的上衣服的,也是十分單薄,不僅如此,大家都體形消瘦,面臨攝像機的拍攝,也都是露出茫然的表情。

現在的影視劇,雖然也刻畫那個時候的百姓生活艱難。

但真實情況,確實要比想像的還要惡劣一些,尤其是居住環境上。

影視劇可能是為了追尋一定的美感,哪怕是為了突出那時候的惡劣,也會在影視劇中帶上一定的濾鏡。

何況北京,也是要突出雄偉壯觀,但實際上,那時候的建築街道,就算有一定美感,也不多。

大多是平常老百姓,狹小的房屋,從舉架上就非常低。

一整個北京城大多都是這樣的建築,顯得整個城市極為落後,甚至不如今天的城鄉結合部。

而此時的國外,已經享受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鋼筋混凝土等各種各樣的新材料已經出現,他們居住的環境,已經很大程度上接近今天。

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到建國以後才有所開展。

至於影視劇中,隨處可見的氣派二層小酒樓更是無稽之談,皇宮都沒有二層小洋樓何況平常街道。

泱泱大國為何如此落魄,那就不得不從當時了歷史大環境說起。

落魄的清廷

清朝的落後,不是某一方面的落後,而是多方位的落後。

某一方面的落後,可以通過其他方面來彌補,多方位的落後,使整個民族都處於一種頹敗。

物質上,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從乾隆時代開始,經濟就一直處於衰退的狀態。

前期我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還能夠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隨著戰爭,國外商品傾銷我國,我國的商品缺乏競爭力

幾次戰爭下來,屢戰屢敗,被迫簽下各種不平等條約。

賠償白銀都以億作為計量單位,這些錢都是從老百姓的生活中,一點點剋扣出來的,為本就貧寒的普通百姓家庭,再一次雪上加霜。

與物質上匱乏相比,更為致命的是精神上的麻木。

思想如果不滑坡,大家一起想辦法總能一點點把日子過好,但是百姓對於前途,看不到一點希望。

經過幾百年的傳統思想教育,人們接受不了西方的先進思想觀念。

更何況是清朝為維護自己腐朽的封建統治,也不曾下定決心實施變革。

幾次改革下來,都是虎頭蛇尾,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我落後的情況。

所以導致民眾們更加麻木,大家都本著,過一天就混一天的態度去生活,自上而下的不想尋求突破。

但有一個群體是例外的,甚至在法國攝影師的拍攝中,留下非常好的形象,他們是誰?

又為何與大多中國人留下的形象不同?

清朝的格格們

再法國攝影留下的影像資料中,能夠明顯看到滿族的女子在對比下,確實更為漂亮。

這是為什麼?難道他們的基因更好?

其實不然,中國的民族大家庭,從沒有過哪個民族基因更為優秀之說。

之所以看上去與大多中國人不同,還是因為他們的物質條件更為優渥。

滿族子弟,自清政府成立以來,就享受著優越的民族政策。

就在建國之初,依舊有不少的滿清遺老,就算經過了日本、民國等戰亂時期,手中依然掌握大量地產和古董金銀等財富。

何況在那個還是他們滿族人做皇帝的時期,吃不飽穿不暖與他們並沒有關係。

他們甚至與整個清朝一樣,不關心底層老百姓的死活,生活依舊是吃香喝辣,每天逗鳥遛彎。

而且他們接受的教育,也是遠遠超過平常普通家庭的。

就在大眾識字都成問題的時候,已經有不少滿族子弟學習外語,為自己早做打算,和洋人打交道了。

掌握了一種語言,不亞於掌握了一種新的思想。

儘管他們不想改變當時的局面,但不代表他們無法認識當時的局面。

早在乾隆時期,法國大革命的消息,就被當時的主要當權者了解。

完全明白他們的自由民主思想,但明白卻依然不會去改變。因為一旦改變,就意味著自己手中權力的縮小。

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哪怕犧牲所有中國百姓的利益,他們也都認為是理所應當。

所以他們一面,繼續維護著自己腐朽的統治,苟延殘喘。

一面卻去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思想,為自己早做打算,就算是末代皇帝的溥儀,都能夠熟練的掌握英語。

時過境遷,轉眼間,百年已過。

北京的街頭,翻新了一遍又一遍,故宮也不再是皇上的私人禁地,也成了普通百姓能夠欣賞觀摩的地方。

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自己昨天的屈辱和失敗,苦難才會使一個民族更加堅強。

同時也要深刻意識到,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

如今我們不再面黃肌瘦,也有各式各樣的高樓和發達的交通。每個人也都能有富足的生活,和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所以我們務必更加刻苦努力,展現中華昂揚的姿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