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16)——蘇德庫爾斯克戰役

益州小吏觀戰史 發佈 2024-03-02T13:02:34.436618+00:00

本文轉自「戰史風雲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十六、庫爾斯克戰役1943年夏季,蘇德戰場的態勢已發生逆轉,德軍統帥部為扭轉戰局,對蘇軍防線上的庫爾斯克弧形地帶發動了代號為「堡壘」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由此蘇德兩軍展開了一場交戰雙方都破釜沉舟的坦克大會戰。

本文轉自「戰史風雲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

十六、庫爾斯克戰役

1943年夏季,蘇德戰場的態勢已發生逆轉,德軍統帥部為扭轉戰局,對蘇軍防線上的庫爾斯克弧形地帶發動了代號為「堡壘」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由此蘇德兩軍展開了一場交戰雙方都破釜沉舟的坦克大會戰。

1943年初,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實施反攻擊時,也向南方工業區展開了反攻,尤其是幾個工業城市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

蘇軍反攻部隊中的沃羅涅日方面軍,於二月的上旬與中旬相繼攻占了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後因消耗過大而失去進攻能力,部隊不得不轉入休整。

初春時節,隨著冰雪消融,在蘇軍的反攻區域內、在庫爾斯克一帶的水域中到處漂浮著德軍士兵的屍體。

為此,希特勒在柏林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悼念儀式。

幾個月間,僅在蘇德戰場南翼德軍就折損了東線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這時蘇德戰場的其他地方出現了短暫的沉寂,希特勒卻唯獨想向南翼再下重手。

當時,蘇德雙方在南翼大體上沿莫斯科至黑海鐵路東西對峙,其中最不平靜的是鐵路中段的奧廖爾、庫爾斯克、哈爾科夫等地。

3月16日,德軍重新占領哈爾科夫,並沿著鐵路線繼續向北邊的別爾哥羅德方向發展突擊。當德軍撲來時,為了避其鋒芒,蘇軍主動後撤,但沃羅涅日方面軍卻沒有撤下來,結果在蘇軍防線上形成一個前凸的弧形。

由於庫爾斯克是在弧形地帶內,後來被稱為庫爾斯克弧形防線。

沃羅涅日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是尼基塔赫魯雪夫,史達林給赫魯雪夫打電話嚴厲批評他措施不力,隨後又命令朱可夫火速趕到沃羅涅日方面軍了解情況。

朱可夫到達沃羅涅日方面軍時,德軍剛剛占領別爾哥羅德,這麼一來從哈爾科夫到別爾哥羅德的鐵路沿線已完全被德軍控制。

朱可夫這時最想知道的是德軍下一步想要幹什麼?

蘇聯的近衛部隊派出先遣分隊,突到別爾哥羅德的前沿,並很快抓住了德軍骷髏裝甲師的作戰人員。

經審訊查明,德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別爾哥羅德與庫爾斯克之間的奧博揚。

儘管德軍的這一目標並不出乎所料,史達林聽後還是吃了一驚。他所擔憂的事情果然被證實,而且將會很快出現。

德國人善於捕捉戰機,而現在就有一個極好的戰機,庫爾斯克弧形防線深深的嵌入德軍防線之中,這個大鼓包里有蘇聯的兩個方面軍。

一個是中央方面軍,另一個是沃羅涅日方面軍,他們事實上三面受敵。

現在德軍控制的庫爾斯克以北的奧廖爾和庫爾斯克以南的別爾哥羅德,形成對庫爾斯克的夾擊之勢,他們只要順鐵路線同時南下、北上,弧形防線內的蘇軍就被包圍了。

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也正是如此計劃的,這一計劃的代號是「堡壘」。

在蘇德戰爭中,雙方在所有的戰役前都要隱蔽自己的意圖。

但這時,出現了少有的例外,儘管雙方誰也摸不清虛實,但雙方都很清楚,決戰將在庫爾斯克弧形進行,時間將在夏季。

現在的問題只是看誰準備的更充裕。

1943年的戰爭與頭兩年有所不同,經過兩年的交手,蘇德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戰鬥力,了解了對方的戰術思想。

仗打到這個程度上,雙方主要是拼實力、拼補給或者說拼國家資源,也就是國家的經濟潛力。重要的是戰爭到了這個階段,雙方也能大體計算出對方在什麼情況下能打什麼樣的戰役,不同規模的戰役能同時展開幾個。

相較而言,蘇軍對德軍的計算更準確些,因為蘇軍是在本土作戰,後勤能對前沿保障到什麼程度,後方能支持多大的戰役容量都相對清楚;而德軍多少有些吃不準的,德軍遠離本土、深入蘇聯腹地,補給線就那麼有數的幾條,對它在什麼方向上能打什麼規模的戰役、實際時間有多久,蘇軍的計算比較清楚。

蘇軍總參謀部經過計算,1943年夏季德軍只能支持一個庫爾斯克弧形防線決戰,而且德軍只能支持對庫爾斯克南北夾擊時的進攻兵力。

在弧形防線的當面無力進攻,將取守勢。隨著決戰的臨近,雙方都在大量調集坦克,裝甲部隊的準備成了決戰準備的重頭戲。

法西斯德國首先認為自己的坦克補充能力最強,因為有半個歐洲的資源和半個歐洲的熟練技工用於德國坦克和費迪南自行火炮的改進定型與批量生產。

但蘇聯也是個坦克強國,蘇聯宣稱1943年的坦克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德國,僅上半年便生產了坦克和自行火炮11189輛。

他們不僅可及時補充戰場上的損失,而且能大量裝備新組建的部隊。此時,蘇軍在全軍中建立軍一級編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已組建了只編有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坦克兵團和集團軍,其他集團軍照例有兩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

此外,還建立了18個重型坦克團。

為了打贏庫爾斯克弧形防線的決戰,德國抓緊了新型虎式和豹式坦克的生產,向部隊大量費迪南式自行火炮,在決戰地域德軍集結了總兵力達50個師,90萬人,並用29個師組成兩大突擊集團。

從北面突擊庫爾斯克為15個師,從南邊突擊庫爾斯克為14個師,兩個突擊集團配備有2700輛坦克。

為了判明德軍發動進攻的日期,蘇軍進行了周密的空中偵察和諜報偵察。

到六月底,情況終於明朗,德軍將於近期內向庫爾斯克地域發動進攻。

6月30日,史達林打電話給朱可夫,命令他留在奧廖爾方向上,負責協調幾個方面軍的行動。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域集結了三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編制內共有兵力133萬餘人,配備有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餘輛。

此外,尚有作為總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

遼闊的原野靜悄悄,這是決戰前特有的寧靜。

但史達林心中這時卻並不平靜,1941年的「巴巴羅薩」給他留下的創傷太深,蘇軍那次完全沒能頂住德軍突然發動的進攻,他唯恐重演那可怕的一幕。

因此,史達林要求朱可夫在敵人發動進攻之時,實施反準備,擾亂德軍的進攻計劃和節奏。

反準備的確是高明的一招,但如何準確地把握敵人將要發動進攻的那一刻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蘇軍情報部門經過偵查終於獲悉,德軍將於7月5日凌晨三時發動進攻。在德軍發動進攻的前一個小時,朱可夫下達了實施反準備的命令。

蘇軍搶先開戰,兩個方面軍約有3000門火炮,在航空兵的協同下實施了2次各為30分鐘的火炮反準備。

蘇軍的反準備完全出乎德軍的意外,德軍一直在考慮先發制人,沒想到處於守勢的蘇軍反倒先打響了,結果德軍炮兵和前沿的通信聯絡系統損失慘重,首次突擊力量遭到削弱。

反準備延遲了德軍的進攻,但不會使德軍取消進攻,朱可夫在緊張的等待德軍打響。

在蘇軍的防禦陣地上,士兵也在等待德軍的進攻,德軍的進攻被迫延遲了3個小時。

7月5日早晨6時左右,德軍發動了全面進攻。

德軍的目標很明確,按照「堡壘計劃」進攻點在庫爾斯克弧形防線根部,庫爾斯克以南的德軍沿鐵路走向向北攻擊,庫爾斯克以北的德軍沿鐵路走向向南攻擊,企圖在庫爾斯克合圍,以形成對弧形防線內蘇軍的合圍。

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北部,德軍在主突方向上將300多輛坦克投入戰鬥。

突在最前面的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費迪南強擊火炮群,每群10-15輛,隨後是中型坦克,摩托化步兵。

7月5日,德軍發動了五次強勢攻擊,突入蘇軍防禦六至八公里。

7月6日,蘇軍實施反突擊阻止了德軍進攻。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面,德軍把約1000輛坦克同時投入戰鬥,其中700輛配置在奧博揚公路的主要突擊方向上,這路德軍是蘇軍的老對頭——陸軍元帥曼斯坦因,他被稱為德國陸軍中城府最深的前沿指揮官。

7月6日,在奧博楊方向發生了激烈戰鬥,交戰雙方同時有數百架飛機投入戰鬥。

7月7日,為攻下庫爾斯克南邊的門戶奧博楊,曼斯坦因投入新的坦克集團參戰,連續突破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兩道防禦地帶。

沃羅涅日方面軍指揮部把所有預備隊投入危險地域,才勉強堵住口子。

7月10日,曼斯坦因縮短了戰線,企圖從一個較窄的地域內突進去。

在德軍突破地段的前方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普羅霍洛夫卡。

在戰役的關鍵時刻,普羅霍洛夫卡村所在關鍵地帶。

蘇軍洞察了曼斯坦因的意圖,緊急抽調800輛坦克,這隻大軍於7月12日清晨趕到普羅霍洛夫卡村附近的田野,與轟轟隆隆開進的德軍坦克部隊相撞,於是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戰。

雙方共有1200輛坦克參戰,各有大量飛機支援,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經過這次坦克大會戰,曼斯坦因的老本基本上拼光了,被迫轉入防禦。在他的對面方向上,庫爾斯克北翼的德軍也在這時轉入防禦。

而就在德軍轉入防禦的同時,7月12日蘇軍在800餘公里的正面上發動了反攻,參戰部隊多達五個方面軍。

蘇軍以三個方面軍分別從三個方向上對庫爾斯克以北的重鎮奧廖爾實施向心突擊,並於8月5日解放了奧廖爾。

在同一天,蘇軍的兩個方面軍解放了庫爾斯克以南的重鎮別爾哥羅德。

8月5日晚,為向攻占這兩個城市的軍隊祝捷,在莫斯科鳴放了衛國戰爭以來的第一次禮炮,無論如何炮聲和禮花與蘇聯人民久違了。

但庫爾斯克會戰並沒有結束,2月11日蘇軍包圍了哈爾科夫,這是一個蘇德雙方曾反覆拉鋸惡戰的城市,曾有25萬蘇軍在這裡被圍殲。

8月23日,蘇軍攻占了哈爾科夫,並且從此再也沒有丟失。

蘇軍勝利地結束了庫爾斯克會戰,勝利的意義正如史達林所說:這標誌著德國法西斯軍隊已經處在潰敗的邊緣。

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損失了50多萬人,大批失蹤或陣亡通知書被送往陣亡或失蹤人員的親屬手中。

與此同時,又有一大批德國男人被希特勒推上了前線。

1943年的夏季,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東線德軍主要集團被殲滅後,德國的精壯男子已為數不多。

新招募的人多數已不再年輕,表明當時德國的後備人員已近於枯竭。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場戰略攻防的轉折點,蘇聯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很多第一批走上戰場的蘇聯軍人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無一生還。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地面戰役,其中尤以坦克大會戰聞名於世,但贏得戰役的決定因素並不是坦克,而是決心把熱血揮灑在蘇聯大地上的蘇聯紅軍戰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