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979年戰爭相比,老山越軍戰鬥力明顯增強,表現在五個方面

南疆烽煙正十年 發佈 2024-03-02T13:27:37.141653+00:00

通過作戰實踐,發現越軍的正規攻防作戰能力比起1979年,有了明顯的增強。越軍在其主力兵團的數量和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的基礎上,突出強調諸兵種合成兵團在戰爭中的地位,認為在「地方人民戰爭」配合下,「組織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的防禦戰役和反攻戰役,堅決消滅敵人,守住國土,在各個方向上擊敗敵人師、軍、集團軍規模的進攻,是機動主力兵團在未來戰爭中的根本任務。」

1984年4月底5月初,昆明軍區14軍40師和11軍31師,分別收復了被越軍侵占的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地區和者陰山地區,隨即轉入防禦作戰,先後粉碎了老山方向越軍於6月11日和7月12日發動的團級、師級規模反撲。通過作戰實踐,發現越軍的正規攻防作戰能力比起1979年,有了明顯的增強。

強調諸兵種合成的正規兵團在戰爭中的突出地位。越軍在其主力兵團的數量和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的基礎上,突出強調諸兵種合成兵團在戰爭中的地位,認為在「地方人民戰爭」配合下,「組織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的防禦戰役和反攻戰役,堅決消滅敵人,守住國土,在各個方向上擊敗敵人師、軍、集團軍規模的進攻,是機動主力兵團在未來戰爭中的根本任務。」

因此,從1982年開始,越軍就把北部邊境各個主要方向由地方部隊、邊防部隊守備的區域交給主力作戰部隊防守,企圖使用主力部隊「一開始就給對方以狠狠打擊」,實現「一線取勝」的目的。

我軍收復老山、662. 6高地、八里河東山地區後,越軍使用了第一、二軍區和廣寧特區的主力部隊投入該地區作戰,頻繁地發起各種規模的反撲,改變了過去以地方部隊為主,在武裝公安、民軍配合下占領一線防禦地幅,而主力作戰部隊擺在淺近縱深或者深遠後方要地的做法。

主力作戰部隊在主要方向上占領完整的防禦地幅。1979年自衛還擊作戰期間,越軍在防禦態勢上分散使用兵力,在各個方向上分兵把口,以點制面,沒有組織起比較完整的防禦地幅。即使在主要方向上,也基本上是各個支撐點獨立作戰。進入80年代之後,越軍隨著其主力步兵師編制實力的增強,機動能力得到改善,已經能夠在一定地幅內組織較為完整的防務。

從老山當面越軍河江通道的防禦陣勢看,由313師占領了正面約22公里,縱深約20公里的地幅,組織了較為嚴密的防禦體系。該師以122團在清水口岸地區成後三角隊形展開,占領了老山、662.6高地、 那頓地區,組成了以老山、124號高地、146號高地和452高地為要點的支撐點群;以266團在八里河東山至順和成一路展開,組成「 河江門戶最重要跳板」地區的梯次縱深防禦。

在扣林山當面,因為有西干嶺將地形割裂,以14團在前沿展開一個營的兵力,與122團和266團一道,組成師的第一防禦陣地。14團另外兩個營與師坦克營一起作為師的預備力量,配置在距離前沿約15公里的朗沙、楠歐地區,占領師的第二防禦陣地;炮兵457團和168炮兵旅的一個營, 組成兩個炮兵群,梯次配置在第一、二陣地之間的朗首、朗屏地區。

313師由此組成了以清水至河江為軸線的,縱深梯次配置的完整防禦態勢,強化了河江通道的防禦,並與地方部隊、邊防部隊一道組成了該戰役方向上的第一防禦地帶;第二防禦地帶則在北光、那洋地區由314師占領,可以隨時機動支援第一防禦地帶各部隊作戰。

注重諸兵種協同作戰,炮兵火力成為地面部隊的火力骨幹。越軍認為,在落實了新編制裝備後,已經為各主力兵團、各軍兵種實施協同作戰提供了物質條件,要求「在戰役、戰鬥中應以各軍兵種的協同作戰實施」。在老山、者陰山地區作戰中,越軍以步兵為主,以特工為輔,以炮兵提供主要火力支援,以工兵、通信兵、汽車兵等擔任戰鬥保障.

越軍炮兵頭目認為:「炮兵已成為陸軍的主要火力」 。從兩山作戰中的越軍炮兵使用情況看,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理論觀點逐步貫徹於實戰。防禦時,越軍在兩山方向配置了團營屬火炮188門;反撲時,僅在「7.12」 作戰中,在河江地區的朗屏、坂興、那朗之間不足14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集中了師屬以上炮兵14個營,大口徑火炮150餘門,組成了4個炮兵群支援反撲作戰。

在彈藥發射數量上,7月12日,越軍4個炮兵群支援一個加強師的兵力,向我老山前線發動全面反撲,當天各種火炮發射各類炮彈2萬餘發。越軍在兩山地區作戰集中的火炮數量以及發射炮彈數量之多,是越軍歷史上少有的。隨著越軍編制裝備的不斷變化,強調諸兵種協同作戰,集中、大量地使用炮兵,地面作戰從以槍戰為主向以炮戰為主逐漸轉換,成為越軍作戰的明顯變化。

重視攻防戰鬥保障和後勤保障的及時性、有效性。越軍在1979年之後實行的新編制,由於注重偵察、通信、後勤等戰鬥保障力量的加強,使戰鬥保障和後勤保障的及時性、有效性逐漸提高。兩山作戰中,在我軍收復老山、者陰山地區後,越軍即投入了特工、步兵偵察小分隊、炮兵偵察人員以及技術偵察分隊等偵察力量,運用多種手段和器材實施偵察活動,力圖掌握我軍前沿以及淺近縱深的兵力部署和陣地配置等情況。

從越軍不同規模的反撲情況看,其對我軍前沿布防和障礙設置情況較為熟悉,在偷襲以及反撲中利用熟悉的地形,避開我軍主要防禦方向,從翼側或者側後對我軍實施攻擊。其協同指揮通信保障能力也明顯增強,小型電台信號多,已經配備至連、排。後勤保障的及時性也比過去有較大的改善。

比如4月28日,313師在與我軍的激戰中,要求補充炮彈800發,當天晚上,第二軍區就給該方向各部隊補充了各類炮彈8000餘發。在各次較大規模的反撲前,各級後勤部門均能設法給前線以較為及時的補充,為其部隊攻防戰鬥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正規兵團實施機動作戰的能力有所增強。越軍認為:"適時、 迅速、隱蔽、突然的機動,是各兵團勝利完成戰鬥和戰役任務的決定因素之一」,「可形成兵力兵器的新部署陣勢,以便在主要方向、關鍵時候集中力量打敗敵人」。從實戰看,越軍位於二線以和縱深的戰略(戰役)預備隊,平時就準備有「機動支援」的作戰方案,所以在兩山作戰中,各部隊在接到戰鬥命令後,能夠在短時間內實施戰役機動,熟悉反撲方案,完成戰前準備並投入作戰。

比如4月30日,第二軍區在命令314師增援河江的同時,派出28輛汽車增強該師機動保障力量;356師876團於4月30日接到軍區「待命出動」的命令,5月2日即由原駐地進至戰區二線位置。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