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台戲!歷經百年,高郵這個鎮的木偶戲又火了

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發佈 2024-03-02T22:53:16.935014+00:00

高郵市卸甲鎮肩擔布袋木偶戲,從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開始,流傳了上百年。2007年,卸甲肩擔木偶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被發現,填補了江蘇民間戲劇品種的一個空白。

高郵市卸甲鎮肩擔布袋木偶戲,從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開始,流傳了上百年。2007年,卸甲肩擔木偶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被發現,填補了江蘇民間戲劇品種的一個空白。



然而,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一傳統戲劇曾一度面臨失傳,所幸當地政府立即開展了搶救性保護,為卸甲留下這支文脈。從命懸一線到後繼有人、從口授心記到規範教學;從只局限於卸甲、到走出卸甲。卸甲肩擔木偶戲的傳承和發展,給了其他非遺項目諸多啟示和借鑑經驗。


從命懸一線到後繼有人


「我們正在排木偶戲呢,4月份要去揚州表演。」3月22日,年近七旬的非遺傳承人楊敏興奮地告訴記者。最近,他接到通知,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工作現場會將在揚州召開,為了展演正和徒弟們正抓緊時間排練。


此次,楊敏特地準備了五部作品,包括現代京劇《智斗》、兒童木偶劇《小聖斗巨蟒》、木偶戲《胖子和蚊子》《農夫與蛇新傳》《忠孝難全》。其中,木偶劇《小聖斗巨蟒》曾在揚州市「家鄉文化我傳承」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時間退回到16年前,卸甲肩擔布袋木偶戲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階段,只剩1個年逾古稀的老藝人在苦苦支撐,一度面臨失傳的風險。這個老藝人就是楊敏的師傅吳錦田。


過去的卸甲肩擔木偶戲,是一頭挑著木箱(舞台),一頭挑著道具,走村串巷靠表演扁擔戲為生。在表演形式上,是布袋木偶和杖頭木偶穿插進行,一個人在台上演千軍萬馬,同時還要打鑼鼓、吹口哨。據資料記載,民國初期,卸甲有孟姓、吳姓、王姓等6姓24戶人家,掌控著200多條「戲船」活躍在大江南北。那時卸甲還成立了「老郎神會」,每逢農曆九月初五,燒香祭拜「老郎神」,在祭拜同時切磋木偶戲技藝,商談演出事宜。


在卸甲肩擔木偶戲的傳承人中,吳錦田先生對木偶戲最為痴迷。他頭腦靈活,又肯吃苦,十三歲就能獨當一面,出去表演了。他會《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等長約四五十分鐘的大劇二十多出。可惜的是,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肩擔木偶戲逐漸被人遺忘,吳錦田的木偶戲箱也漸漸蒙上了灰塵。


從口授心記到規範教學


2006年,卸甲鎮文化站召開全鎮文藝交流會,才了解到本鎮龍奔村有位會演肩擔木偶戲的吳錦田老人。當時的參會人員都很憂心: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把肩擔木偶戲這一藝術的根斷了!


會後,文化站趕緊派專人去尋訪吳錦田。鎮文化站還資助吳錦田3000元,讓他重新製作了一些木偶。出錢之餘,最關鍵的還要出人!經過多方尋找,對戲曲頗有研究的小學美術老師楊敏,出現在眾人面前。「已經53歲了,還要學木偶戲?」回憶一開始接到傳承卸甲肩擔木偶戲的任務,楊敏覺得顧慮重重。「可一想到非遺文化不能斷了跟賣,我反而下定了決心,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



就這樣,臨近退休的楊敏開始了自己的學藝生涯。木偶戲的表演需同時掌握「手上功」「嘴上功」「腳上功」。這種念唱做打、手腳並用,協調性要好,既需要苦練,更需要慧根。


另外吳錦田口傳的方言說詞聽不懂,楊敏就一句句錄,一句句翻譯。最終,《豬八戒招親》、《水漫金山》、《武松殺嫂》等6部肩擔木偶戲全部用視頻資料保存下來,台詞也全部用戲劇文本固定了下來。



如今,楊敏把方言說詞改成了普通話表演,同時肩擔木偶戲的表演不再是獨角戲,也可多人表演。他還自己編寫教材,介紹表演技巧和手法,講述布袋木偶和杖頭木偶表演的不同等,唱詞和說詞也會錄音做成完整的MP3形式發給徒弟們。


支持肩擔木偶戲傳承,當地也在不遺餘力。卸甲鎮為楊敏出資置辦了工作室,工作室內的服裝道具一應俱全。為了讓肩擔木偶戲舞台效果更好,楊敏逐漸將舞台打造得更具現代化,有燈光、布景、音響,同時還增加了字幕機設備。


從只局限於卸甲到走出卸甲


「哐當……哐當……」隨著一陣銅鑼聲響之後,唐僧、豬八戒、孫悟空、高員外、高小姐一個接一個出來,肩扛著木偶,手指靈活的上下翻動,配合著口中的台詞,唱念做打,一場聲情並茂的木偶戲便這樣開演了。台下,孩子們歡呼雀躍。



這樣的表演教學在高郵卸甲實驗小學和高郵實驗小學已經是常態。「要想把木偶傳承下去,就要推向校園。」2014年,楊敏做出了嘗試,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孩子都想拿著木偶來表現自己,很有靈性,一學就會。」至於為什麼會想到進校園,楊敏的想法也很質樸:「等孩子們上了大學,走出江蘇走向國外,就是一個宣傳。」


除了把木偶戲搬進課堂,楊敏還特別用心培養卸甲肩擔木偶戲的新一代傳承人。現在工作室有年輕學員5名,活躍在各個工作崗位。幼兒園教師楊芳就是其中一員,2014年她作為舞台演員參加卸甲鎮的文藝村村行表演,被楊敏一眼相中。



自從愛上肩擔木偶戲之後,楊芳學得非常認真。後來,她被高郵市文廣新局選定為定向委培的卸甲文化站新人,去揚州文化藝術學校進修一年。在揚州學習期間,她不僅接觸到更豐富的揚州木偶,還學習了聲樂、舞蹈等基層文藝實用技能。


作為文化大鎮,卸甲擁有肩擔木偶戲、「送親奶奶」習俗、卸甲民謠等9項非遺項目。該鎮常態化開展「理論+文藝」、文藝村村行、鄉村之聲歌詠賽、春夏秋冬四季廣場演唱會、「非遺傳承走基層」、美麗鄉村半程馬拉松賽等品牌文化活動,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入尋常百姓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新風。



除了忙於準備4月份在揚州的表演,楊敏還收到了央視的創作邀請,通過木偶戲展現春季里水鄉美景以及美食。「我還創作了啞劇《悟空降妖記》,為出國表演做準備。」楊敏表示,他想把肩擔木偶戲申報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未來更想讓肩擔木偶戲走出國門。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丨萬園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