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裁撤?聯想手機崩塌背後:只想做大,不想做強

王新喜 發佈 2024-03-02T23:15:56.284933+00:00

一位認證為聯想員工的人在脈脈發文稱,聯想集團已經發出正式通知,自有手機品牌拯救者手機業務全線裁撤。當前聯想還沒有回應,但無論裁撤與否,聯想手機如今在國內手機市場也早已經崩塌。

文/王新喜

聯想手機業務被砍的消息日前引發了業內熱議。一位認證為聯想員工的人在脈脈發文稱,聯想集團已經發出正式通知,自有手機品牌拯救者手機業務全線裁撤。從當年的中華酷聯到現在的電競手機業務,聯想再次砍掉了自有手機業務。該人士透露,後續聯想將僅保留當年29億美金收購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

當前聯想還沒有回應,但無論裁撤與否,聯想手機如今在國內手機市場也早已經崩塌。

據第三方調查機構Counterpoint數據,2019年第二季度,聯想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僅為30萬台,市場份額四捨五入後為零。

聯想自家品牌最新手機產品為去年8月份發布的拯救者Y70手機,這款手機在當時以超輕薄的機身、驍龍8+的配置,以及不到3000元的售價,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在天貓平台上,顯示該手機月銷量僅為54筆,從數據來看,這是聯想在天貓月銷量最好的手機。聯想拯救者Y90、樂檬K12等手機在天貓顯示月銷量是0。

聯想手機為何失敗?

業內均知,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聯想集團內部曾有過「貿工技」與「技工貿」的路線選擇之爭,最終主張「技工貿」的倪光南出局,主張「貿工技」的柳傳志勝出。

後來,湖畔大學的曾鳴曾經問了柳傳志一個問題:「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做強?」柳傳志當時回答:「還是做大吧。」

事實上,我們遍尋聯想手機的發展脈絡,「只想做大,不想做強」,可能是聯想手機失敗的重要原因。

聯想手機曾經輝煌過。

早在2002年,聯想就通過收購夏華手機,正式進軍手機市場, 當時市面上主流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黑莓等一眾國外品牌,彼時國產手機還很孱弱,主流陣營是波導、中興、海爾、酷跑等品牌,其他以山寨機居多。

背靠強大的聯想集團,有資金、品牌優勢的聯想切入手機市場,在當時幾乎沒有多少競爭力的國產品牌競爭對手面前,聯想手機的品牌與資金優勢很明顯,很快吃掉了第一波市場紅利, 2004年聯想手機坐穩了國產手機市場份額的一哥地位。

2007年四季度,聯想手機拿下了國內手機39.3%的份額,一時風光無兩。

隨著iPhone4的問世,手機進入到智能機時代。2010年初,聯想集團在美國消費電子展上高調發布移動網際網路戰略,推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樂phone,主打高端市場,並且要「下定決心要和iPhone背水一戰」。

但毫無意外,樂iPhone失敗了。2011年聯想改組MIDH事業組,轉而通過深度綁定運營商渠道做低價手機,並發動「機海戰術」大量鋪機,最多時推出超40款智慧型手機。

彼時行業初期,機海戰術是有效的,2012年,聯想的手機超過700萬台,增長高達1070%,此後兩年繼續高漲,到2014年聯想手機全球市場份額排名衝到了第三,巔峰時期,聯想手機國內市場份額高達19.8%,出貨量穩居國內第一。

彼時華為、酷派、中興通過類似的打法,抓住了風口,奠定了當時「中華酷聯」的市場格局。

簡單來說, 聯想靠著前期的機海戰術和運營商紅利迅速占據了市場,但綁定運營商市場是它的渠道戰略的成功,不是手機產品的成功,彼時的聯想自然認為手機會複製其電腦產品的成功路線,也忽略了技術的打磨與後續競爭的殘酷性,當4G時代來臨,智慧型手機市場越來越成熟,手機產品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競爭變得激烈。

用戶挑選手機越來越注重產品體驗、系統流暢度、功能穩定性、配置、外觀以及產品綜合性價比。這個時候,在iPhone與三星席捲市場的巨大壓力之下,小米、OPPO、vivo、華為、魅族等廠商都開始潛心琢磨用戶需求,提升技術,打磨產品,2014年,運營商渠道開始崩塌。線上以及非運營商市場爆發,小米OV在快速提升產品力,銷量猛增。

小米成為性價比廠商的代表,華為的技術廠商標籤開始確定,業內開始在討論華為是否有可能幹掉三星,OPPO、vivo彼時逐步站穩2000~3000元的中端智慧型手機市場。

而聯想還停留在原地,在當時大部分中國用戶的認知中,包括聯想K900智慧型手機、zuk系列手機,都是幾百塊的低端機,為何聯想一直沉迷於做低端機,其實還是「只想做大,不想做強」的思維主導,而打性價比市場,在彼時的中國手機市場更容易做大,小米是發揚光大者,但小米在低端市場更有競爭力,同價位的產品配置與質量更好,而聯想手機的質量差、低端、廣告多等成為當時聯想給消費者的最大印象。

聯想手機善於抓風口,但缺乏技術與產品沉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隨著運營商補貼制度改革以及併購摩托羅拉的拖累,聯想手機銷量開始走下坡路。

聯想手機走下坡路的本質是,聯想抓住了前期風口,收穫了前期用戶之後,沒有跟進市場產品與技術升級的需求,推動產品與技術升級,穩住存量用戶。

2013年~2016年,面對華為、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聯想進一步滑坡。2015年6月,聯想手機火線換帥,少帥陳旭東接任劉軍。陳旭東將摩托羅拉和聯想的研發、銷售團隊進行整合,同時力主砍掉多餘的品牌系列。國內主推摩托羅拉、ZUK、樂檬三個品牌分別主打高中低三個價位。並表態加大品牌投入,同時大力拓展、強化線上線下渠道,要用兩年時間翻身。

綜上來看,聯想手機在掉隊的時候,沒有回歸到技術與產品層面找原因,而是試圖通過管理層與品牌線的調整來收復失地。最終在2017年,聯想手機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到了0.4%,全年的銷量只有179萬台。

在過去多年,人們經常拿華為和聯想作比較,但在研發比例上,華為多年的研發投入長期維持在10%-15,而聯想多年的研發投入僅為2%左右。

數據顯示,在2015年IDC統計的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上,聯想手機還排在第四位,2016年的榜單上已經看不到聯想的名字了。

在產品已經嚴重掉隊的時候,聯想到研發投入依然處於低位。2018年華為的研發費用為1015億元,而同期聯想的研發費用為僅為12.74億美元,不及華為的十分之一。

但儘管研發投入不足,產品缺乏競爭力,但聯想手機還在不斷抓風口。2018年初,區塊鏈火的時候,聯想隨即推出全球首款全面屏區塊鏈手機,2019年,5G時代來臨的時候,聯想率先宣布只做5G手機,在中國All in 5G。

在遊戲市場火爆的時候,聯想拯救者第一款手機在2020年發布。

但在後來,聯想就漸漸沒有聲響了。

聯想的機會主義

從產品線來看,聯想從沒有一個產品線能夠推出三代以上的產品,聯想前後經歷樂phone、聯想、vibe、moto、zuk等品牌,從模塊化手機到遊戲手機等等,聯想自2015年起,先後砍掉和替換了無數品牌線,不斷換路線,換方向,變來變去,但用戶始終不買帳。

這其實是一種機會主義,想通過改名、更改品牌、換一種風格,換一條路線來圈住市場粉絲,但內核沒有變——如何聚焦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提升產品力,做強技術壁壘,聯想沒有太大的作為與長期的投入。

蘋果都從iPhone1代出到了iPhone14,小米從小米1代也發展到了小米13,vivoX系列從x1發展到了X90,更迭了10年,華為mate系列與P系列也依然在不斷更迭......穩定的產品疊代與升級的背後,是設計的傳承、技術的升級與品牌的沉澱,東打一鈀西打一榔頭,挖不出金子。

此外,聯想還試圖通過收購成功,畢竟這在PC上成功過,聯想在2005年以12.5億美元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通過一系列併購實現了市場占有率第一。

聯想後來在2014年以29億美元從谷歌手中購得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希望藉助摩托羅拉的品牌來主打情懷粉,收割功能機時代的粉絲,但收購後的摩托羅拉產品表現也非常平庸,消費者不買帳,這種收購,其實依然是一種機會主義。

貿工技思維的敗退

為什麼十年前的收購是成功的,而十年後的收購卻是失敗的?因為做電腦跟做手機是不一樣的,電腦注重性能與品牌,彼時國內PC市場競爭也遠沒有手機市場激烈,是可以通過前期占據市場風口獲得成功。

手機體積小,集成度高,對設計與技術與研發疊代有很強的要求,無論外觀設計,系統的優化、定製、開發,無一不要求技術疊代,對產品疊代升級與性能、系統穩定性要求很高。

但聯想卻缺乏基本的產品能力,比如早在2020年7月,聯想推出了拯救者系列手機第一代機,宣布進入「電競手機」戰局,「拯救者」的起名來自聯想一款經典筆記本,聯想寄希望於藉助PC產品的知名度來幫扶手機產品,但最終由於這款手機嚴重發熱、卡頓等問題突出被用戶大量吐槽,產品不被消費者買帳,導致聯想手機想在遊戲電競手機這一細分市場分一杯羹的奢望也失敗了。

小米手機在前期也是拿來主義,但它的性價比標籤深入人心,也依然在不斷升級產品力與系統表現,有自己的設計語言與差異化競爭力模式,包括小米AIoT生態以及MIUI系統的優化,高配置與性價比的定價等。

在過去,大量的手機廠商消失或者接近消失,本質上是硬實力不夠。從聯想這邊來看,PC業務的成功導致其長期被貿工技思維主導,聯想試圖在手機領域複製PC的成功,只想做大,不願做強。

彼時主導聯想手機的劉軍其團隊也從是PC部門帶過來的,不懂手機,一直按照管理PC的方式來管理手機,試圖抓住風口來做大,聯想靠運營商、靠摩托羅拉、靠管理降成本,靠PC的思路施展「貿工技」,想走一切可行的捷徑。但在產品疊代與打磨上,缺乏用心與沉澱,在研發投入上也有所欠缺。

在今天,手機行業越來越卷,市場越來越殘酷,越來越注重產品與技術的硬實力,沒有做強的廠商基本上已經消失或者邊緣化了。聯想將手機業務線裁撤,也是及時止損的務實之舉,畢竟,聯想在手機市場已經喪失了翻身的可能性。

結語:

聯想曾經有句廣告語:「假如世界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從中能感受到聯想對於自己的不可或缺性的一種自豪,如果現在重新念起這句廣告語,則會讓人多了些感慨。

在今天的科技行業,其實做大與做強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市場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與充分的階段,成功的品牌在技術產品上建立了很強的壁壘。要做大,而不做強,是非常難的。走捷徑、抓風口,以低價路子最大化的圈占市場,這種思路在中國科技產業起步的時候,是可以成功的。但發展到競爭充分、內卷加劇的時候,沒有核心競爭力,只能被卷死。

在以硬實力說話的時代,做大與做強是一體的,而非可以選擇的,這或許是聯想的失敗帶給人們的反思。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