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與陳毅:北上南下之爭VS紅四軍「七大」紛爭

遠見卓識芒果hh 發佈 2024-03-03T02:32:29.822820+00:00

徐向前:北上南下之爭中,隨四方面軍南下,抱憾終身。毛主席在後來的回憶中,把紅軍北上南下爭論中張國燾以武力相逼,視為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可見此事對毛主席造成了心理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為什麼要把長征途中北上南下之爭與紅四軍「七大」放在一起討論呢?

因為這兩個事件都是毛主席政治軍事生涯中面臨的重大挫折。

徐向前:北上南下之爭中,隨四方面軍南下,抱憾終身

毛主席在後來的回憶中,把紅軍北上南下爭論中張國燾以武力相逼,視為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可見此事對毛主席造成了心理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徐向前在這場爭論中,雖然對中央的北上方針表示了支持,但還是隨四方面軍南下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犯了終生抱撼的錯誤」。

徐向前的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有「事後諸葛亮」之嫌。

說到當時到底該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很多說法還有待商榷的。

例如,徐向前當時對毛主席的英明是否有足夠的了解?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長期在各自的戰略區作戰,根據地的地形民情各不相同,面對的敵人差異巨大,養成的工作作風和習慣各有特點,再加上消息閉塞,互相不了解,客觀上是有隔閡的。所以,毛主席的輝煌業績,徐向前未必有充分詳實的了解。

再者,徐向前與毛主席分屬於兩個大的「山頭」,這兩個山頭之間的關係處理的怎麼樣?

實際上,中央紅軍內部在如何對待四方面軍這個事情上,並不是完全一致。

毛主席、周恩來等人更務實,主張多講團結,少講分歧,多說優點,少揪小辮子。

博古、洛甫等人仍舊走不出教條主義的舊思維,對一些小事求全責備,完全不懂得團結至上的道理,對四方面軍橫加指責,甚至上綱上線地大打批判。

徐向前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些負面評價之後,他內心作何感想?四方面軍為了迎接中央紅軍,放棄了原定向西北發展的計劃,滿懷期待地與中央紅軍會師。

會師之後,出於純樸的階級感情,廣大戰士傾盡所有地支援遠途而來、幾乎一無所有的友軍,卻得到當頭棒喝,戰士們又作何感想?

再說破破爛爛的中央紅軍從十萬人銳減到一萬餘人,出於自我保護的審慎目的,對友軍有意無意地迴避之前難以言說的血淚史,也難免引起四方面軍不好的猜測和議論。

即使退一步說,如果徐向前拋開四方面軍單獨隨毛主席北上,他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而且萬一兩軍發生衝突,也很難再有人喊出「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這一千古絕唱。

所以說,徐向前權衡利弊,留在四方面軍中是相對合適的選擇。

實際上,毛主席始終沒有責怪徐向前,後來也是對徐帥加以重用,信任有加。


陳毅:各打五十大板,調和主義不可取

在紅四軍「七大」上,就黨與軍誰應該聽誰的,開展了激烈的爭論。毛主席一直強調黨指揮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紅色軍隊永不變色,紅四軍應該處於黨組織的絕對領導之下。朱德認為在軍隊裡面,應該由職業軍人來掌握,黨組織不應對軍隊內部事務干預太多,只有這樣才能夠放開手腳打勝仗,快速發展壯大。

當然,這其中也有以欽差大臣自居的劉安恭在其中攪和,使得局面變得更加複雜。紅四軍的高級指揮員也都捲入了論戰之中。

在這場多方理念「混戰」中,只有林彪等少數人對毛主席的意見表示支持,支持朱德意見的人占相對多數。

為了調和各方矛盾,凝聚大家的合力,作為中間派的陳毅被推舉出來主持大局,就任紅四軍前委書記。

陳毅「臨時內閣」上台後,給朱德和毛主席各打五十大板,給予朱老總和毛主席黨內警告處分,同時實際上把毛主席的前委書記職務給免掉了。毛主席對陳毅的「七大」決議表示堅決不能接受,並負氣退出了紅四軍的所有工作,跑到福建養病去了。

毛主席前腳一走,紅四軍後腳就開始打敗仗,而且連戰連敗,一發不可收拾。

臨時一把手陳毅一看勢頭不對,趕緊去上海找中央指點迷津。

當時在中央負責的是周恩來,周總理與陳毅詳談之後,對陳毅的作法提出嚴厲批評,明確指出紅四軍必須把毛主席請回來主持大局。

陳毅對此幡然醒悟,馬上回去糾正自己的錯誤,帶著朱老總和劉安恭等人找毛主席上門負荊請罪,誠懇邀請毛主席回軍復職。

毛主席終於被陳毅的誠意所感動,回紅四軍共撐危局,這才有了後來瑞金蘇區的空前輝煌。

陳毅元帥胸懷坦蕩,知錯就改,就此贏得了毛主席的終生信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