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蒙古:從草原到貧民窟,盲目西化的後果有多嚴重?

劉白惜 發佈 2024-03-03T06:49:14.049586+00:00

蒙古其實也曾有過輝煌,在上個世紀它曾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增長率一度達到17.29%,在1985年其人均GDP為1139美元,而同期我國人均GDP僅為294.5美元。

蒙古國開發銀行執行長滿杜勒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到了台前。

面對各國記者,他向世界通報了一個驚人的消息——蒙古國開發銀行因為不良貸款問題走到了破產邊緣。

作為蒙古國唯一的政策性銀行,蒙古國開發銀行與蒙古經濟息息相關,當它走向末路便代表蒙古一國之經濟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蒙古其實也曾有過輝煌,在上個世紀它曾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增長率一度達到17.29%,在1985年其人均GDP為1139美元,而同期我國人均GDP僅為294.5美元。

然而就是在蘇聯解體這短短30來年後,蒙古的輝煌過去便成了抽向自己的巴掌。

當舉國陷入盲目

提到蒙古,草長鶯飛,牛羊成群會是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藏於地底的各類石頭才是蒙古的立國之本。

這個國土面積達到156.65萬平方公里的國度地底下藏著80多種礦物,其中45種礦物潛在價值僅次於俄羅斯與美國,位居世界第三。

石油、天然氣、金、鈾、銅這五個人們耳熟能詳的重要資源則全部位居世界前10。

在全國6000多個礦點的開採下,鐵、銅、煤、黃金、稀土等珍稀資源源源不斷地被開採而出,世界級礦藏奧尤陶勒蓋銅金礦更是成為了蒙古經濟的最大驅動力之一,其中僅黃金礦產的探明儲量便有1328噸,每年開採出的銅精礦和鉬帶來的收益更是占據了蒙古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按道理說,坐擁各項資源,礦產儲量動不動上億噸的蒙古本該過上如同中東土豪般的日子,怎麼都不該走到如今瀕臨破產的地步。

可問題便在於,如何調配資源往往是比資源本身更重要的事情,而在這事上,蒙古在關鍵節點上走錯了路。

當90年代蘇聯走向解體之際,蒙古迎來了建國以來的最大危機,何去何從關係到了國之根本。

在北方大國自顧不暇之際,蒙古轉而選擇投向美國的懷抱,可這一投卻投出了個極端西化。

在1991年5月,一部蒙古國財產私有化法從小呼拉爾推向了整個蒙古草原,這標誌著蒙古私有化進程的開始。

4年後蒙古國成為了一個完成私有化進程的「先進西方國家」,可這種「先進」卻只給蒙古帶來了退步。

這4年裡,曾經的國有企業變為了4500多家股份公司與私營企業,100多家股份制銀行與證券公司在蒙古遍地開花,150多億圖的財富流入資本市場,80億圖財產化作股權憑證,一時間金融市場的收入占據了蒙古收入的十分之一。

然而種種亮眼數據背後卻是大量國家財產因此流失,曾預想快速完成市場轉型的藍圖變作了有心人私下的牟利手段。

大量國有資產以公開拍賣方式向社會出售,無數外國人湧入蒙古競拍,可曾經的國有資產法人們卻被排除在外。

當拍賣結束,蒙古一國之國有資產便僅為社會總量的20%了。

這無疑是一手盲目西化下的昏招。

因為歷史與地域等原因,蒙古過往經濟極度依賴出口,本國幾乎沒有發展出什麼像樣的產業,甚至連牙刷等日常所需也都是依靠進口來完成。

這意味著蒙古若想擺脫蘇聯解體後的經濟萎靡與初級產品出口國利潤困境,那深入發展本國工業,打出深加工經濟牌才是重中之重。

可第二產業所涉及領域無一不是投入高,見效慢的,這便註定了其必然不可能被能出賣勒死自己繩索的資本所青睞。

就世界各國展現出的規律而言,一個國家這時候正該發揮國家看不見的大手,合理調配資源集中發展產業。

可因為另投新主,蒙古便在這條路上走岔了道。

照貓畫虎的私有化進程並未解決蒙古依賴外部的經濟模式,反而是因為盲目私有化,大大削弱了國家在經濟上的調配能力,讓蒙古發展工業成了幻想。

匆匆忙忙的私有化也因為缺乏監督,從而讓曾經的國家壟斷變為了私人壟斷,財富分配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好處壓根沒落到國民身上。

同時因為進程過快,在思想與制度上,無論是國民還是基層人員都未做好準備,打起股份公司制的農牧公司並未在實際上與曾經的農牧業合作社出現根本區別,只是流於形式,仍舊以家庭經營為主。

反倒是過去的集體資產遭到侵吞,淪為了一些管理階層「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物。

在未盲目西化的80年代,蒙古還是一個讓人矚目的飛速發展國家,可當「先進」的私有化進程到來,1992年其GDP相較1989年下降了23%,1993年更是進一步退步了27.5%,僅與80年代初相同。

在1998年的一篇經濟文章中,我國學者阿岩預測在2000年時,蒙古才能恢復到1989年時的經濟水平。

一次盲目西化直接讓蒙古消失了10年時光。

盲目的後果

在1991年的西化決定對蒙古影響深遠,曾經的盲目西化幾乎斷絕了蒙古自行發展工業的道路。

在進入千禧年後,蒙古便痛定思痛試圖改掉多年來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強調「去單一化」,可直到2018年蒙古礦產資源出口依舊占據了蒙古對外出口貿易總額的78.5%,而出口業務占據蒙古國家收入的80%。

換句話說,在持續了近30年的一代人經濟改革中,蒙古的經濟依舊還是過去那套全看別人臉色吃飯的模式。

而30年時間到底能做成多少事,每一個親歷的中國人都知道。

在曾經,蒙古還能靠著各國需求苟延殘喘,可當這種單一體系經濟撞上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疲軟時,蒙古經濟就只能走向危機。

在2014年,當我國礦產需求減少,美國也因為頁岩油革命在開採技術上獲得突破後,蒙古的錢包便越發扁了。

而之前蒙古會議在2012年通過的《戰略領域外國投資協調法》在這樣情況下更是顯得愚蠢到家。

這部對國外投資者進行嚴格限制的法律要求直接讓蒙古本就萎靡的國內經濟再度受挫,導致2012年蒙古國外投資同比下降17%,在2013年2月更是迎來了3年來的最低谷。

在國際環境發生變化與國內決策愚蠢的影響下,蒙古開始走向了破產之路。

在2015年,蒙古國外投資暴跌85%,直接導致其經濟在2016年崩盤,不得不舉債度日,以至於後來有了銀行瀕臨破產一事。

在2020年,蒙古國統計局公布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在2020年,蒙古GDP再度萎縮,下降了5.3%,僅為133億美元,外部債務則再度猛增11.6%,給本就龐大的負債再加了83.9億美元。

當年蒙古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99美元,這意味著蒙古334萬百姓要不吃不喝半年工資全部上繳國家才能還清僅這一年的欠款。

因為負債纍纍,蒙古淪為了穆迪公司「降級觀察名單」上的一員。

為了還清欠款,蒙古在2017年3月面向全國公民發行高達5.8億美元的債券並向國民攤派份額。

其實蒙古的困境,國際社會不是沒有伸出過援手。

僅在2003年,便有10次國際援蒙會議召開,有超過29億美元貸款與無償捐助湧向蒙古。

在2017年,國際貨幣組織也向其提供大量援助,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我國人民銀行。

哪怕在1991年到2010年裡,我國便已經向其提供超過72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可蒙古還是一如既往的老樣子。

90年代初的「先進」西化早已斷送了蒙古工業立國的幻想,在習慣資本擺弄的蒙古,能強國卻不能肥己的第二產業註定不大可能獲得發展。

而蒙古的經濟單一化的劣勢在碰見疫情後更是遭到放大。

當疫情來臨,蒙古陷入90年代年改革以來最大的危機,超過54.8萬個工作崗位受重創,其中受到影響的企業有超過80%都是中小企業。

95%的企業因此停擺,本就負債纍纍極度缺錢的蒙古每日便要承受600億圖克里克(約21097萬美元)的損失。

當企業試圖向銀行求救時,銀行也陷入了不良貸款大幅增加,資金斷裂的局面,3萬多個企業癱瘓,有25萬到40萬人失業。

雖然蒙古拿出了10萬億億圖格里克試圖救市,可這只能進步一增加通貨膨脹,為日後危機再埋伏筆。

在2022年,新一年的《亞洲發展展望》由亞洲開發銀行發布。

在報告中,蒙古的經濟萎靡不振,在去年出現了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而在邁入2022年的最後兩個月時,蒙古際收支逆差便達到了5.7億美元,外匯儲備減少11億美元。

在如此危機之下,改變成為了蒙古唯一的活路。

蒙古的新路

當時間來到2022年4月,蒙古宣布舉國進入全面節約狀態。

除了公務出差外,政府官員不得乘坐大型轎車,在2022年到2023年間蒙古政府也不會採購任何新的轎車與辦公設備。

同時政府將對目前所有國有與地方公司費用支出進行審視,停止一切特殊需要外的招標工作,對國家公務員編制也將進一步進行梳理。

可這一舉動並未換來蒙古國民的原諒。

當年12月5日,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迎來了數千名抗議者。

在國家宮前大批民眾高舉紙牌,抨擊政府無能,甚至有一部分國民試圖沖入國家宮打砸,這是蒙古民眾在2022年發起了第二次大規模抗議。

12月6日,蒙通社發表消息稱民眾已經在警方的驅散下離開,這起示威遊行在當晚9點得到了控制。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多家外媒報導,這場持續了三天的抗議並未平復抗議者的心情,反而讓他們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激進」,很可能升級為大規模騷亂。

「幫助我們,我們的國家正在崩潰」等口號在蒙古首都響徹。

半島電視台則在12月6日報導到,這起數千人舉行的示威活動是由一起貪腐事件引爆的。

在此前蒙古國有煤礦企業Erdenes Tavan Tolgoi(蒙古ETT)被爆出大量資源遭到了私人非法竊取,有價值超過60萬億圖格里克(18億美元)的650萬噸煤炭流入了一部分人的私人腰包,而此時蒙古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飆升至15.2%。

這起涉及30多名官員的貪腐案大大刺激了民眾的神經,本就飽受通貨膨脹折磨的百姓怒火中燒,於是一場示威發生了。

可以說,蒙古今日一切惡果皆與90年代走錯了路相關。

通貨膨脹源於之前的印錢救市,救市則是因為經濟萎靡,而經濟萎靡的原因便是蒙古單一結構的經濟體系,而蒙古持續至今的經濟體系都源於90年代照搬西方的私有化改革。

百姓對政府給予了足夠的耐心,它曾有長達30年的時間去改善國家經濟,然而這30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可以說蒙古的情況已經走到了危險的邊緣。

面臨大變之局,蒙古自然希望改變,其總理奧雲額爾登在採訪中表示,蒙古國正推動與日韓等國的合作,希望能強化彼此間的經貿活動。

在2023年3月接受香港《南華早報》專訪時,奧雲額爾登則將我國比作「最大的貿易夥伴」,他講:「在未來,我們將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我們將增強雙方的貿易和經濟夥伴關係。」

在過去幾十年,我國收購了蒙古大量的煤炭、銅精粉、鐵礦石等資源,在2022年中蒙貿易額達到了136億美元,占據了蒙古貿易總額的65%。

在談及中美兩國時,奧雲額爾登的態度變得曖昧,表示兩國都是世界領袖,雖然有著不同的立場與態度,但都有同樣的機會應對全球挑戰。

而在之前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42歲的奧雲額爾登則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大國之間發生新的對抗,小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最大,這就好比離婚,家長離婚,最受傷的是孩子。」

奧雲額爾登在採訪中展露出哪方都不得罪的中立態度或許便說明了蒙古日後的發展打算,只是這一次決策又不知會影響到第幾個30年。

信息來源:

經濟學動態《蒙古國經濟改革與發展》

環球網《因不良貸款餘額上升 蒙古國開發銀行瀕臨「破產」》

澎湃新聞《蒙古連續三天爆發民眾抗議,煤炭貪腐和通脹高企或為導火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