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發熱,到底是甲流還是新冠?來聽聽這些肺腑之言

福建衛生報 發佈 2024-03-03T08:16:47.310968+00:00

近期,來自上海、北京、山東、安徽等地的網友在社交平台發文稱,自己於近日感染新冠。據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自3月3日以來,我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呈波動下降趨勢,但每日報告核酸檢測陽性數仍保持在4000人以上。

近期,來自上海、北京、山東、安徽等地的網友在社交平台發文稱,自己於近日感染新冠。

據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自3月3日以來,我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呈波動下降趨勢,但每日報告核酸檢測陽性數仍保持在4000人以上。

3月24日晚,福建衛生報《醫生我想問》連麥直播聚焦甲流和新冠,邀請到了福建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林晟、福建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黃麗萍兩位專家在線連麥,一起聊聊後疫情時代,該如何保護呼吸系統健康。

福建衛生報視頻號回看直播↓↓↓

不少觀眾表示意猶未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問。那麼,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本期的科普亮點↓

都是發熱 到底是甲流還是新冠?

林晟介紹,甲流和新冠病毒感染都屬於呼吸道疾病,兩者感染症狀相似,都是驟發高熱,可能伴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狀。

但甲流的症狀通常為全身症狀,除發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外,往往伴有頭疼、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而新冠還可能出現嗅覺、味覺減退等情況,部分新冠患者還有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症狀。

目前,在流感流行季節,醫生接診新冠或甲流疑似患者後,首先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進行判斷,如果只是單純的鼻塞、流涕、肌肉酸痛,3-5天就能好轉,這是普通感冒可能性大。若患者有高熱,需要注意考慮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但除了高熱還伴有味覺、嗅覺異常或者嘔吐、腹瀉症狀的話,那就需要考慮存在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過最主要還是得通過流感和新冠的核酸或抗原檢測才能確認。

抗病毒的藥物 流感or新冠選擇大不同

在治療上,流感和新冠對症使用藥物基本一致的。「像對症的退熱、止咳化痰等藥物,無論流感還是新冠我們都會給患者用。」林晟介紹:「但是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流感和新冠大不同。」

對於部分患者,需配合抗病毒藥物,以減少其發展成重症的風險。

流感:流感季節出現2-3天高熱,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加用奧司他韋進行治療。

新冠:對於高危人群,如年齡>65歲老年人及伴有嚴重基礎疾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免疫功能缺陷者、肥胖、晚期妊娠、重度吸菸者等,當出現發熱時間超過3天,並有咳嗽、氣促症狀,呼吸頻率小於30次/分,安靜狀態下血氧飽和度在93%左右,則有可能導致重型、危重型,儘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奈瑪特韋、阿茲夫定等抗病毒藥物,減少病情向重型、危重型發展。

值得提醒的是,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發病5天內特別是72小時內使用效果更好。如果發病時間過長,病情已經進展到重症、危重症,再使用抗病毒藥物,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的。

此外,藥物都有禁忌症和相互作用,要注意藥物副反應,儘可能選擇單一的抗病毒藥物,特別是有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應在醫療機構和醫生指導下使用。

發生「長新冠」 要及時就醫排查

「長新冠」是指發生在具有可能或確診新冠感染史的人群中的疾病,通常在新冠感染髮病後三個月內發生,症狀和影響持續至少兩個月,這些症狀和影響無法用其他疾病來解釋。國內還有一種常見、易懂的說法,稱之為「新冠後遺症」。

黃麗萍表示,「長新冠」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持續或者間斷、反覆的咳嗽,疲勞感,氣喘,胸悶,心悸,胸部刺痛,記憶力、注意力或睡眠出現問題,嗅覺或味覺減退,抑鬱或焦慮等。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就醫,首先要排查其他疾病,以免誤診。如果無其他疾病的情況下,可通過注意飲食營養,循序漸進鍛鍊,戒菸,適度運動,保障充足休息等生活方式調節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採取及時接種新冠疫苗,治療基礎病,對症治療調理等手段干預,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從容應對各種新冠後遺症狀。

兩種呼吸方式 趕緊學起來

不管是新冠還是甲流,都會影響我們的呼吸系統。正確的呼吸方式,能很好地改善心肺功能。黃麗萍推薦:

對於普通人群,推薦深、慢的呼吸,深吸氣,慢慢呼氣。最為經典的就是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的活動範圍,增加身體的氧氣供給,提高肺通氣量,改善心肺功能。

對於慢阻肺的患者,推薦縮唇呼吸。指的是經鼻子吸氣,然後在嘴唇半閉(縮唇)時用口呼氣,類似於吹口哨的嘴型。可以很好的幫助患者鍛鍊呼吸肌肉力量,改善肺功能,減少胸悶的症狀。

福建衛生報《醫生我想問》欄目,每一期直播我們都會邀請專科醫生,為大家解決生活中的健康問題,成為大家身邊靠譜的健康顧問。

活動組織

主辦單位:福建衛生報、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協辦單位:福建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支持單位:復星醫藥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劉偉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