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我國為何非常「缺銅」?

歷史時光鑑 發佈 2024-03-03T09:18:00.380716+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自古以來,泱泱華夏以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地理優勢而為世界艷羨。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


中國現在,非常缺銅!

自古以來,泱泱華夏以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地理優勢而為世界艷羨。

自黑龍江漠河至南海曾母暗沙;從新疆帕米爾高原,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相交處。數不清的奇珍異獸、道不完的曠世珍寶充盈在這片神奇遼闊的沃土。

可即使是90萬平方千米幅員遼闊的土地,也暗中潛藏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言之隱。

我國當下就面臨著一個頗為嚴峻的境況:缺銅!

面對如此缺銅狀況,我國該如何應對?


  • 一、「缺銅」窘境

銅,有著僅次於銀的良好導電性、導熱性,亦是目前世界最主流的導電材料。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銅礦都被用於電力與電訊工業之中。

此外,銅也是諸多國家軍工國防領域所偏愛使用的子彈製造原材料。銅所具備的特殊性質契合了軍工產業的需要,由於質地相對較軟,用銅製作的子彈在出膛的瞬間會產生細微的膨脹,使得子彈受力更為均勻,從而提升射擊的精準度,同時也避免了磨損槍管。

顯然,全球的銅需求在不斷上漲。

我國便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銅市場之一。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以銅質電纜為主的導電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長,據保守估計,我國至少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煉銅、銅材生產國和消費國,居高不下。

但,在緊鑼密鼓的現代化工業延展步伐與蓬勃旺盛的銅礦需求的映襯之下,我國的銅礦儲量卻顯得愈發捉襟見肘,難以支撐國內的應用需求,甚至一度面臨「缺銅危機」。

而本土銅礦的不足刺激了進口銅礦消費規模的迅速增長,據統計,2010年我國的精煉銅進口量為292萬噸,2020年後增至362.7萬噸,10年間增長70.7萬噸。

此外,為了節省相對匱乏的銅礦資源,我國早年不得不大規模推廣使用鋼質子彈。儘管相比於銅製子彈存在些許不足,但經過多年的工藝改造也已經具備了不遜色於的軍工品質。

而這,足以證明我國所面臨的缺銅境況頗為嚴峻。

從曾經引以為傲的中華文明見證使者,到如今疲於奔命供不應求的稀缺礦物,嚴峻的銅礦資源供應形勢儼然成了制約我國諸多工業發展的頭號問題。


  • 二、阻攔銅礦業的「三座大山」

與廣泛分布的煤礦與鐵礦資源不同,全球尺度上的銅礦資源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特點。

據統計,世界上近乎一半的銅礦資源,都密集分布於以智利、秘魯兩國為首的南美洲西海岸國家中,其所擁有的銅礦資源占全世界探明銅礦儲量的40%以上,幾乎是「枕著銅礦睡覺」。

問題來了:雖然與之相比,我國的銅礦資源有些「相形見絀」,但也不算是特別稀缺,畢竟我國的銅礦資源也占了世界總儲量的4%,排名全球第六,那為何我國還是如此「缺銅」?

追本溯源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經過一番探究,我總結出我國銅礦資源的分布的三大特徵:

其一,分布相對集中且規模較小。

調查顯示,我國的銅礦資源,主要分布於西南、西北、華東地區。這些地區大都靠近地質歷史上的地殼運動活動帶,從而形成了廣闊的各類地下礦床。

據自然資源部統計:

1998年,中國礦山銅產量48.68萬噸,銅礦區接近千個,銅儲量約2000萬噸;到2015年,銅探明儲量為9910.2萬噸;2017年,銅礦探明儲量10607.8萬噸;2018年,中國銅礦產量占比在全球範圍內是7.62%,看起來還不錯。

但,儘管礦床分布密集,礦產規模卻不容樂觀。在我國目前已探明的銅礦礦床中,大型礦床、中型礦床與小型礦床的比例保持在2.7:8.9:88.4,比例嚴重失衡。

規模偏小的礦床,意味著礦脈中的含銅量不高。此外,由於我國多山的複雜地形,小型礦床又往往不具備開採價值,這諸多不利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自給銅礦的能力十分有限。

其二,礦石品位多數偏低,伴生礦較多

礦石品位,指的是單位體積或單位重量礦石中有用組分或有用礦物的含量,一般以重量百分比表示,是衡量礦床經濟價值的主要指標。

一般來講,礦石品位決定了某一礦脈礦物能否進入精礦之列,是否具備開採價值。

當前,世界探明銅礦的品位平均為0.87%。

在我國已探明的銅礦床之中,品位數大於0.4%的礦床基本都被大量開發了,剩餘礦床大多品位偏低,且存在較多的伴生礦,如銅與鎳伴生、與鐵伴生、與鉛鋅伴生等,開採價值不高。

其三,開發成本與難度較高。

作為面積廣闊、橫跨多條地殼交接帶的古老國度,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崇山峻岭此起彼伏,高原峽谷屢見不鮮。對於採礦業來講,這意味著開發成本與難度較高。

觀察我國銅礦的分布區域,可發現大部分銅礦都分布在塞上高原、西南邊陲以及丘陵地區,

崎嶇不平的地形地勢,無疑在無形中加大了銅礦的開採難度。

倘若只是因為地形因素,到還不足以成為定性這一問題的關鍵。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目前開發銅礦的成本偏高,幾乎是「賠本生意」。

上面提到,我國的銅礦床中伴生礦數量偏多,因此在開採後,需要採用合適的工藝對銅礦進行提純,這就要求開採地附近需要配套具備銅礦冶煉提純工藝的配套設施。

而這,對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供電,有著較高的要求。

而我國銅礦大多分布於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為落後的偏遠地區,想要正常開展採礦工作,勢必要首先完善當地的基礎建設水準。

好,即使忽略加工運輸成本,作為極為依賴電量的產業,如何克服邊遠地區供電難的問題,也仍舊是一大問題。

以上三點,便是橫亘在「銅礦自足」前需要跨越的三座「大山」。

對此,我國會如何應對呢??


  • 三、妙手化危機,任重而道遠

面對如此局勢,我國發揮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積極尋求銅礦供給短缺境況下的合理出路。

《詩經·小雅·鶴鳴》中寫道:「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詩詞借玉指人,暗示他國人才也同樣可以為本國效力。而面對當下銅礦資源窘境,這句話也同樣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方向。

近些年來,我國礦產企業加快了國際知名銅礦海外的收購速度,並加大了收購規模。

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2021年這10年間,中國礦企不斷在海外「攻城略地」,大規模投資海外礦業和相關項目,直接投資便高達160餘億美元。

這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向了非洲、南美等地區的銅礦開採項目。

截至目前,我國礦產企業坐擁30個正在運營開發階段的海外大型銅礦項目,此外更有近40個銅礦項目處於勘探評估階段。

可以說,這些正在緊鑼密鼓勘探開採的海外銅礦,正是眼下我國主要銅礦的供給來源。

我國在海外礦業收購浪潮中彰顯出的闊綽手筆,也引發了諸多反響,其中「秘魯拉斯邦巴斯銅礦收購案」便是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拉斯邦巴斯銅礦位於秘魯南部,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在建銅礦,僅這一處銅礦,便以年產精礦40萬噸的豪華數據支撐起秘魯16%的銅礦年產量。

面對如此一座「香餑餑」,我國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屬礦業龍頭——五礦集團,豪擲70.05億美元一舉拿下該礦區的運營權。

目前,拉斯邦巴斯銅礦的年產量位列世界第八,並成為支撐我國銅礦供給、及開闢世界市場的轟鳴引擎。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寫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優良美德,這對我國礦業行穩致遠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存在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克服艱難條件,加強低品位銅礦的研究開發,充分發掘低品位銅礦的利用價值,不斷提高中國銅資源儲量,是當前銅礦工作面臨的重點。

也許這條道路需要面對崇山峻岭、縱橫溝壑,也許會遭遇投入回報不成正比的境況,但為了降低我國銅礦資源對外依存程度,提高我國資源安全程度,堅持「勤儉」,必能開闢出路。

此外,銅的化學性質較為穩定,回收利用的價值較高,我國目前回收的舊家電、拆遷後的建築垃圾之中就存在著數量客觀的二次利用銅。

如果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完善、簡化回收流程,更為明朗地引導國民參與銅礦回收的行動之中,對於我國銅礦供給無疑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不過,儘管銅礦存在較高的回收利用價值,但在回收利用的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國際層面上,我國可以適量收購回收價值相對偏高、污染隱患相對較小的廢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缺銅的窘況。

同時也不至於因噎廢食,對我國環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 時光鑒說

其實,無論海外收購,還是國內自給,都是我國應對當下銅礦短缺境況的必由之路。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今天,保證銅礦資源的充足供應,保障供電等主要工業環節的正常發展,是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在「後疫情時代」,面對全球現貨市場銅庫存量的快速下降、以及國際銅價的屢創新高,如何在新局勢下尋找到解決銅礦問題合適的出路,仍舊是我國未來所要商榷的重大議題。

銅礦短缺的問題顯然並非一朝一夕的燃眉之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銅資源短缺的問題一定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此文完!

最後,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