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10大最美古村落,藏著剡溪之畔古韻文風

古村記 發佈 2024-03-03T11:25:50.181696+00:00

這片土地秦漢時已建縣「剡縣」,有著漢文唐詩里最美的溪流,北宋始名嵊縣。剡溪,就流經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這裡是越劇的故鄉。

浙江紹興,嵊州。

這片土地秦漢時已建縣「剡縣」,有著漢文唐詩里最美的溪流,北宋始名嵊縣。

剡溪,就流經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這裡是越劇的故鄉。

千百年這片山水間,孕育了無數美好的古樸村落。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10大古村落,你曾經去過幾處?


1 崇仁六村

崇仁六村,位於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核心村落所在,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築群,雖然歷經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築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門就有100餘座,台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古鎮的玉山公祠。玉山公祠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崇仁規模最大、建築最精、保存最好的宗祠建築。玉山公祠整組建築雕刻精美,尤其是戲台,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是古戲台建築中的典範之作。民國時期,玉山公祠戲台曾衝破幾千年來女子不得登台演戲的封建禁忌,

當地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婺州分遷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自南宋以來,出過不少人才,單裘氏一族,就有4個進士,38名舉人,仕宦者幾十人。


2 泉崗村

位於下王鎮,坐落於覆卮山半山腰,群山環抱之中的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


從覆卮山向南面俯視,整個泉崗村盡收眼底。這裡群山環抱,雲霧繚繞,依山而建的民居極富山區特色,鱗次櫛比的老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古村落里俞姓較多,據說800多年前,一對俞姓兄弟打獵路過這裡,在此過夜,怕引起火災用石塊蓋住火種,第二年途經此處火竟還未熄滅,兄弟倆驚嘆此地有靈氣,於是在此定居,之後俞氏家族就在此歷代繁衍。


如今的村落內,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大片的白牆灰瓦,一派古樸風情,具有典型的南方山間古村落的韻味。


漫步古村,在最佳賞景地段所建的觀景台上,看一幅雲霧間的秀美畫卷,山水人家,古樸村落,雲霧繚繞,一份獨有的靈動,令人心曠神怡。


3 樓家村

走進樓家村,隨處可見連片的池塘和穿村而過的溪流,一代代的樓家人傍水而居。

青磚黛瓦白牆的古民居鱗次櫛比排列著,完整保留著街巷割據體系和空間形態;村中清代撫育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建造的古建築群落綿延至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樓家村位於嵊州市石璜鎮西北部,距市區約18.0公里。村南面地勢平坦,良田美地不計其數;東北面則為丘陵地帶,多為果園茶地;西北面連接會稽山南麓,地形漸陡。石璜江水系悄無聲息地從村西穿流而過,與坂頭水庫灌溉西乾渠道共同孕育了樓家這片富饒的土地。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值得一提的是,樓家村中清時代撫育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建造了當時新型新貌的建築群,綿延至今,已成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群落,極具觀賞和保存價值。

樓家村背山、臨水,面平原,是個山青水綠的好地方。明清時期人才輩出,富甲一方,至民國有「嵊縣出西門樓家第一村」之說。

現今村中希古堂、三省堂、積德堂等十多座氣勢恢弘的古老台門,多建於前清時期,保存均較為完整。是嵊州市較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樓家古村物質文化豐富,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街巷割據體系和空間形態。

俯瞰樓家古村落,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庭院深邃的建築風格透露出一種大氣之美。

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抑或建築的年代,古村樓家都給人震撼的感覺。樓氏宗祠是樓家村現存面積最大的房子,也是最古之一。走在這幽深靜謐的小步道上,總讓人浮想聯翩。

建築風格、布局和門楣的設置,嚴格遵循著當地的風水、八卦,透露著先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質樸而不張揚,簡潔而不簡單。這樣的建築風格培養出樓家人淳樸、踏實、穩重的個性。


4 華堂村

華堂古村位於嵊州市東部的金庭鎮,距嵊州市區與奉化溪口均為25公里。古村四周"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古稱藏龍臥虎之地,佳境疊現,氣象萬千。

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書聖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勝,帶妻攜子來此隱居,六年後謝世,建塋於瀑布山南麓。書聖后裔世居金庭華堂,聚族而居,綿延1700年,遂成勝景。

南宋初年,王羲之29世孫落戶華堂村,自此後,王氏家族在這裡落地生根。宋、明、元、清,朝代的更迭,帶給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築文化。它們在歲月里交融、保留,形成獨特的華堂遺風。華堂古村是王羲之後裔世居之所,王氏子孫多擅書畫,書畫懸於廳堂,供人品賞,故其宅有「畫堂」之稱,後因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易名為「華堂」。

古村地處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的環抱之中,群山青秀翠綠,峰前溪水環繞,與山水相互映襯,構成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和諧文化。走在石子鋪就的小巷中,徽派建築隨處可見,青磚灰瓦,莊重素雅,富有古老鄉土民居特色。村前有一條平溪,溪上架有一座長約40米,建於清代的5孔石樑橋。


5 貴門村

貴門古村,連一代大儒朱熹都特別偏愛的講學地。一座海拔350米的高山村落,它文化底蘊深厚,風光清秀,是一座藏在山水中的世外桃源。

走進這裡就仿佛走入了一段悠久的歷史:900多年前,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呂祖謙曾在此講學,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在這裡,不僅可以感受到鹿門書院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領略到朱熹、呂規叔等先哲倡導的「歸雲與隔塵」的境界。

這裡是嵊州貴門村,人文古韻悠悠。可以在鹿門書院聽朗朗書聲—感受朱熹講學的場景。

貴門村古稱鹿門,因在村中時時可以聽到鹿鳴聲而得名。朱熹停留鹿門期間,在鹿門書院講學,並建議將「鹿門」改稱「貴門」,後來鹿門便改名為「貴門」。

在貴門村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式二層建築,分為東西兩樓東為「更樓」,西則為「鹿門書院」。

來貴門,一定要去呂學文化陳列館感受一番,莘莘學子齊坐課堂,仿佛重現當年朱熹訪友、講學、論道的場景。

書劍公園是村內新建設的景點,公園融合了呂學文化。融入了鹿門書院倡導的文武兼修學風和書香古樸。在這裡,你會發現景觀石上都鐫刻著詩句,撫摸石碑並吟讀,仿佛就能聞到詩的芳香。

貴門擁有20905畝茶園,是名副其實的茶葉之鄉。走在貴門的任何一個村,似乎都能看到茶園的身影,滿眼翠綠,茶香四溢。


6 竹溪村

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以盛產竹子並有清溪為名,周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海拔400至800米,古村格局較為完整,文化積澱深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走過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沉澱下深厚的文化底蘊。走過窄街小巷,白牆黛瓦間的斑駁痕跡,訴說著屬於歲月的故事。

村中古蹟遍布,以旗杆台門為中心,周圍錯落有序地分布著老屋台門、壹豐臺門等十多座保存完整的建築物,構成2萬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建築群。

旗杆台門,相傳為錢鏐第30世孫、時稱浙東首富的錢萬象在道光年間建的,共有66間屋。走進這裡,精緻的雕刻、合理的布局、山區獨特的建築風格,大氣依舊,只是當年的繁華富庶不復。

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檐護牆上那塊用滿文撰寫的石碑。碑上「蘊玉含輝」四字是嘉慶皇帝妹夫、大貪官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為感謝錢萬象救命之恩而寫。這塊石碑雖然沒有落款卻揚名天下,是竹溪村的鎮村之寶。


7 小昆村

嵊州市長樂鎮小昆村的故事,得從一位名為「馬嵩」的古人說起。南宋末年,一位風流倜儻的讀書人馬嵩無意中踏入這方世外桃源,「游太白山,爰山水之勝,因家焉。以山乃剡水濫觴,猶河之於崑崙,遂名其為小昆。

沿著盤旋的山路一路向上,便能看到一村落與山色相伴,那便是四面環山的小昆村。村落依山而建,隨山勢層層遞升。

小昆村隸屬於長樂鎮位於西白山麓南側,始建於南宋末年,迄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小昆村山水風光優美,村域範圍內地貌複雜多變,四周有方圓數平方公里的山坡,山地、梯田間有規模巨大的石浪群。

小昆村歷史悠久,村中保留了多處古建築。有一座古祠堂、兩座古廟宇、四座古橋、若干條古道與小巷。

全村現存磚木結構老房,多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其中老屋台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馬氏家廟、梯雲橋、萬年橋等古建築古風儼然。

古舊的建築,斑駁的牆面……在這裡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故事,村口的古樹古橋,欣賞了500年的風景卻風采依舊。

西白山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將喧鬧的都市隔在了山外,漫步村中,時間都變慢了,連院落前的小狗也是懶洋洋的。


8 逵溪村

逵溪村位於嵊州市西北6公里處,崇仁鎮東面,坐落在飛鳳山西北麓的丘陵上,由原逵溪村和園田岙兩村合併而成,面積約1.58平方公里。本村現有農戶360戶,940人,耕地1100多畝。村前有溪,洗屐、砥流、招隱三橋自上而下橫臥其中,傳為戴逵洗屐處,故溪流與村莊均以逵溪命名。

逵溪村形成於宋末,縣誌載,今逵溪村有戴逵別業,廣利湖水流經其地至西門入剡溪,故稱逵溪。關於逵溪,《世說新語》有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文中提到「戴」為戴逵,王子猷雪夜訪戴逵,故事發生在剡溪畔的艇湖山下。崇仁逵溪村後有片雲岩,有瀑布,自成一嶼,俗稱滴水岩,曾是戴逵居住過的地方。

逵溪村的逵溪上,從東至西先後有洗履橋、砥流橋和招隱橋三座古橋,相距不到1公里。這裡曾是嵊州通往崇仁的一條古道。村口有報德祠,祀宋代范侍郎。內存清道光九年(1829)《報德祠碑》。記云:「嵊為山邑,逵溪一帶地高流駛,尤苦旱涸而至於今。歷數百千年,亘數十百里無水旱憂者,則是湖之為利廣也。」


9 黃勝堂村

位於嵊州市甘霖鎮西,一個寧靜美好的古樸村落,名列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黃勝堂村處於天台山脈和會稽山脈中間的盆地,地勢平坦,沃野連片。村民以呂氏為主,據《呂氏宗譜》記載,明建文元年(1399),呂氏先祖仕慧從貴門後宅遷居而來,以養鴨為生,娶上戚莊(今戚家村)戚氏為妻,由此繁衍漸成村落,後代稱其為「看鴨太公」。因為「看鴨太公」常在村東北邊的黃泥塘放鴨,村子俗名便叫做黃泥塘。到明末清初,村子裡來了一位塾師叫呂六懷,他覺得這個村名不雅,遂改黃泥塘為黃勝堂。


黃勝堂村子外圍是現代建築,中間卻是小巷庭院,卵石鋪道,比較集中地保留了一批清代風格的建築。房屋整齊排列,錯落有致,主要古建築有秀水善院、環水亭、祠堂、水井、民居、台門等。


環水亭俗稱「八角亭」,坐落於村北田畈中。舊時潺潺烏榆之水經亭西折,亭處雙澗匯流之交,故名。環水亭為木結構,高四層,重檐攢尖頂。台基石砌,呈正方形,底層採用十六根圓石柱,其中四金柱通達二層,石柱上鐫有多副楹聯,如「浩氣塞天地,文光射鬥牛」。第二、三層凌空四面開窗,登樓憑窗遠眺,十里方圓盡收眼底。


環水亭是嵊州遺存至今的兩座亭閣建築之一,是科舉時代一種標誌性文教建築,也是黃勝堂村呂氏後裔寄託家族興衰懷思的標誌性建築。



村中的呂氏宗祠敬義堂,落成於清乾隆戊子臘月(1768年),坐南朝北,耗銀300兩,歷時7年建成,是為紀念呂氏先祖而建,1988年6月被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內古戲台同樣落成於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頗具特色,值得一看。



村中還有大大小小的台門,如「居仁由義」台門、「耕讀傳家」台門、「曉晨雲雅」台門、「報本堂」等,都是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台門。


走進如今的黃勝堂村,處處可見古韻和美景,一幅「水清、路潔、景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讓遊客來此別有一番美好之感。


10 松明培村

深居會稽山白玉尖峰東北面,一個久遠寧靜的山間古村落,以香榧古宅相映成美而聞名遐邇,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據傳,1000多年前,邢氏祖先從江西遷徙於此,在這山灣里勞作生活,繁衍生息,慢慢形成了以邢姓為主的古老村落。時因村周竹木蔭翳,故稱其松蔭培,蔭與陰諧音,村民不喜,後改為松明培,有明淨的陽光息在裡面。


初到松明培村,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松明培四周山巒疊翠 ,花木扶疏,奇石玲瓏,景色秀麗。村前有一條小溪,謂大岩山溪,源於村後大岩山地集雨和滲水,溪水清澈甘洌,遇到久旱之年,小溪亦不曾乾涸。


走進村中央,一塊刻有「古村落」的石碑醒目佇立在村委會旁邊,古村風韻撲面而來。


爬上村西山坡,登高望遠,可攬盡村莊全貌。只見白牆黛瓦、古樸典雅的古老建築零星地鑲嵌在村子四周,散發著古老文化的韻味和氣息。


作為通源鄉最大的香榧產區,全村共有百年千年香榧2000多株,榧樹與民房錯落相間,形成了「村在榧中,榧在村中」的獨特風光,


村落里,房前屋後隨處可見幾百上千年的香榧樹,與村巷屋舍天然融合,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村在榧中、榧在村中的生態鄉村景觀圖,既得山水之勝,又具人文之美。


穿走村中,狹窄幽深的小路給人以寧靜而古老的感覺,光滑的石階,斑駁的牆體,處處可見美好。



作為聞名遐邇的香榧村,松明培村前屋後畈上坡上的大片香榧致富林,「中國香榧王」就坐落在村後斜坡上。


香榧王虬枝橫射,樹身粗壯,須8個成年人合抱才圍得過來,松明培人親昵地稱它為「豆腐桶」榧樹。香榧王雖已經歷千年風霜,卻依舊年復一年地春華秋實,造福於松明培的百姓。


古村記獨立整理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