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李佐軍:政策上將不斷推出真招實招,解決民企關心的痛點、難點和焦點

金融界 發佈 2024-03-03T14:29:33.678097+00:00

金融界3月24日消息,由華中科技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的第三十九期「華科論道」在線上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就《「兩會」後的新形勢、新政策有新機遇》進行分享。

金融界3月24日消息,由華中科技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的第三十九期「華科論道」在線上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就《「兩會」後的新形勢、新政策有新機遇》進行分享。在問答環節,李佐軍就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

談政策上對外資的態度:總體是友好的

李佐軍表示,對於外資企業的態度,從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總書記在《求是》雜誌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還有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所涉及。目前,中央特別強調要提振市場信心,而提振市場的信心主要是針對各類市場主體,其中最主要就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消費者。而外資企業又是當下國際化環境中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主題,外資企業對中國過去多年的經濟貢獻還是比較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度也比較高。

「所以中央強調要吸引和留住外資,要保障外資企業的權益,要增加外商投資的便利性,要放寬外資的准入,總的來說是要對外資友好,要吸引和留住外資,讓外資繼續與中國經濟共成長,這是應該是比較鮮明的。」李佐軍說道。

談對民企支持力度:已出台很多舉措,將繼續出台一系列舉措

金融界3月23日消息,由華中科技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的第三十九期「華科論道」在線上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就《「兩會」後的新形勢、新政策有新機遇》進行分享。在問答環節,李佐軍就支持民企發展的力度能達到什麼程度?如何去進行支持進行了回答。

李佐軍表示,支持民企的發展是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從國際到國內都高度受關注的話題。為什麼關注?是因為過去幾年我們確實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也出現了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的問題,甚至是躺平、「潤」、「跑路」,這也引起了中央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此情況下,去年年底以來,中央針對如何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提振信心、改善預期,已經出台了很多舉措,並且將要繼續出台一系列舉措。

「這些舉措有些是比較實質性的,包括了從法律和政策上怎麼來保障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權利的問題;包括了怎麼來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權利和權益的問題;包括怎麼進一步放寬對民營企業的准入門檻的問題;包括怎麼來解決很多民營企業關注的拖欠問題或者應收帳款過多的問題;包括怎麼來解決民營企業也非常關注的各種成本偏高的問題,因為現在人才成本、資金成本、稅費成本、交易成本都很高,甚至還有一個可能大家都沒注意的接待成本。」李佐軍說道。

他進一步對民營企業家面臨的接待成本問題進行展開:「現在我們強調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估計下一步很多民營企業的接待任務就會比較重,尤其是比較好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間也應注意一定要儘可能不要過多地騷擾這些企業,要減少它的接待成本,也是交易成本的一種,所以這都是實實在在的一些事情。」

李佐軍表示:「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多人都認識到了,我們已經在提相關的建議,有關部門也正在研究,下一步我估計會不斷推出真招實招,比較有針對性的方案來解決當下民營企業關心的一些痛點、難點和焦點。」

談國產化和改革開放:要儘可能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

金融界3月23日消息,由華中科技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的第三十九期「華科論道」在線上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就《「兩會」後的新形勢、新政策有新機遇》進行分享。在問答環節,李佐軍就國產化和改革開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進行了回答。

李佐軍表示,國產化與改革開放這二者之間是有矛盾的,同時也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就像自主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內循環和外循環,這兩者是相關聯的方面。

為什麼要提高國產化的比重?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環節被「卡脖子」了,不提高國產化就會出現供應鏈斷裂,影響整個經濟的基本運行和安全。所以我們不得不提高國產化的比重,但不是為了追求國產化去搞國產化,這樣肯定是要走入一個誤區了,又走到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的道路上去了。

「所以但凡我們還有可能利用外部的市場、外部的資源,我們還是要去利用外部的資源和市場,但凡我們還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就要去提高。因為從我們過去中國的實際經驗和我們的收穫來看,對外開放利用國際市場對中國來說,是可以全球化對外開放的紅利的。所以,在處理這二者的關係問題上,我們是以淨效應最大化為標準來平衡這二者的關係,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李佐軍說道。

談民營企業「走出去」:擁有市場敏銳度和低成本兩大優勢

金融界3月23日消息,由華中科技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的第三十九期「華科論道」在線上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就《「兩會」後的新形勢、新政策有新機遇》進行分享。在問答環節,李佐軍就民營企業如何走出去進行了回答。

李佐軍表示,過去幾十年好多民營企業都已經走出去了,有些還走得不錯,因為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在有些方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他解釋:「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很多民營企業抓市場機遇的意識在這幾十年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培育起來了,在國際市場也是。我們曾到非洲去調研,很多別的國家的企業或者當地人都看不到的一些機會,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就能火眼金睛把它找出來,這是因為我們中國的企業這麼多年培育的對市場的敏銳性比較高。

另一個方面,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是具有一些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的,當然行政低成本的優勢已經有所減少,但跟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我們有些人員成本還是相對比較低的,這樣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又有比較好的市場敏銳性或者捕捉能力的話,只要民營企業有機會,他們都是還是想走出去的。

雖然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以及國際大環境的原因,或者因為一些國家對我們進行封鎖打壓的原因,使得我們民營企業可能有時候想走出去但走不出去,遇到了一些障礙、難題。另外有些民營企業現在也受到一些國內政策的限制,這個也是影響他們走出去的一個因素。

「但是今後總體來說,還是鼓勵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通過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掙整個國際市場的錢,我覺得對我們國家是有好處的,對民營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有好處。另外因為我們國家的民營企業能夠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那麼對全球的消費者也有好處,所以是共贏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總體是鼓勵走出去,辦法還有很多。」李佐軍說道。

本文源自金融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