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晚年坦言:殺楊宇霆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胥言 發佈 2024-03-03T17:48:12.503482+00:00

1929年1月10日晚上,張作霖生前最器重的左膀右臂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位將軍,應邀前往大帥府內,二人坐在沙發里,正在高聲闊論。

1929年1月10日晚上,張作霖生前最器重的左膀右臂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位將軍,應邀前往大帥府內,二人坐在沙發里,正在高聲闊論。

突然從屋外湧進來數名黑衣人,將他們團團包圍,楊宇霆一看這個架勢,心道:不好!立馬掏向腰間的手槍,然而為時已晚,眼前的黑衣人果斷地抬手:

「砰」「砰」幾槍,正中楊宇霆和常蔭槐的額頭。

楊宇霆還沒從震驚中緩過來,雙眼瞪大,望著門外的方向,似有不甘之意,這位驍勇善戰的將軍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死在了張學良這個毛頭小子的手裡。

此時的張學良斷然想不到自己這一行為會帶來多大的後果。

晚年張學良回憶起這件事曾無奈地說:殺楊宇霆之前我從不信鬼神怪力之說,殺他後我不得不迷信…

張學良為何執意要殺了楊宇霆?這件事迷信在哪裡?

奉系小諸葛

要想說清這些事,不得不先從事件的主人公楊宇霆說起。

楊宇霆這個人本領不小,對張作霖鞍前馬後,為張作霖的事業版圖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張作霖雖然出身土匪,但卻極其重視人才,他不僅喜歡能征善戰的將軍,也喜歡足智多謀的文人。

楊宇霆智謀深遠,是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有著獨到的見解,這也正是楊宇霆能成為張作霖身邊核心人物的原因之一。

1918年前後,為奪取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各方軍閥混戰,其中以直系和皖系的鬥爭最為激烈,不分上下。

馮國璋暫代總統一職後就想利用北洋政府從日軍方面購買一批軍火,皖系自然不願讓直系軍閥得逞,於是徐樹錚試圖以軍火為籌碼,積極拉攏張作霖

張作霖手下的奉系部隊實力此時遠遠不如其他兩系,武器裝備落後,聽到皖系的建議就心動了。

出面辦這件事的正是楊宇霆,他和徐樹錚合作,巧用計謀不費吹灰之力拿走了全部軍火。

而等馮國璋派出的軍火接收員趕到時,楊宇霆已經將軍火運出關外。這就是著名的「秦皇島截械」事件。

正是這批軍火迅速壯大了奉軍,使奉系部隊實力飛升。

張作霖十分器重楊宇霆,任命他為參謀長。這一戰不僅將奉軍的威名打響了,同時也使楊宇霆的名號響徹國內。

但楊宇霆並不滿足,他想要的甚至更多,再加上徐樹錚一直在耳邊煽動,楊宇霆生發出獨立為王的想法。

然而這點小聰明逃不過張作霖的眼睛,他發現後勃然大怒:我給你權力、地位,對你如此器重,你居然出賣我。

一氣之下,張作霖將楊宇霆革職關押,但一時的錯誤掩蓋不了楊宇霆的能力,張作霖深知自己離不開楊宇霆的幫助,於是經過思考後決定重新啟用他。

張作霖不僅原諒了反叛的楊宇霆,還對他委以重任,楊宇霆經歷了大起大伏,心中已有決斷,他感念張作霖的知遇之恩,決心在張作霖身邊好好做事。

可以說張作霖的宏圖霸業少不了楊宇霆的傾力相助,也正是楊宇霆驚人的能力,所以張作霖非常愛惜器重他。

楊宇霆在奉軍中甚至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除了張作霖,他誰都不放在眼裡。

俗話說,功高震主,雖然他不曾反抗張作霖,但早已有人看他不順眼了…

少帥和總參謀長的恩怨

楊宇霆是奉系集團的核心人物,而張學良是奉系部隊的少帥也許未來是整個奉系的掌權人,雖然楊宇霆有些傲慢、盛氣凌人,但張學良還是比較尊重他,二人最開始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但所有關係都是基於不觸及對方的利益的前提下,當楊宇霆殺了郭松齡後,二人之間就有了隔閡。

郭松齡和張學良早在講武堂上學時就認識了,二人曾攜手剿匪,郭松齡學識淵博,指揮能力出眾,對張學良的影響很大,對於張學良來說,郭松齡是亦師亦友的存在。

在當時的奉軍里,郭松齡擁護張學良,楊宇霆則迎合張作霖,二人積怨已久,本就勢如水火。

郭松齡在直奉戰爭中表現出色,當論功行賞時,張作霖卻對楊宇霆一派大加賞賜,對於郭松齡等人毫無表示。

這引起了郭松齡的憤懣,論軍功,他捨生取義,並不輸楊宇霆。與此同時,郭松齡又收到張作霖一直和日本保持著秘密協議的消息。

多次勸阻無果後,郭松齡走向了張作霖的對立面,他毅然帶兵起義,正式討伐張作霖,一路直搗瀋陽。

郭松齡本就倉促行事,而盟友之一馮玉祥竟然背叛隊伍,最終郭松齡不敵楊宇霆,不僅被槍殺還被曝屍荒野。

郭松齡的遇害使張學良悲痛萬分,他的心中也埋下了對楊宇霆記恨的種子。

但這並不是造成楊宇霆和張學良反目的主要原因。

匆促登位,雙方不合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意外遭到日本人的暗算身亡,事發突然,沒來得及立下接班人,但身為長子,張學良自然而然接替了父親,這讓楊宇霆的處境更為複雜。

張學良畢竟年輕,剛剛登位,必然要仰仗楊宇霆的輔佐,所以對他也算畢恭畢敬,對於張學良的示好,楊宇霆並不放在眼裡,反而拒絕了一番好意:

「哼,有這功夫不如好好想一下如何在瀋陽立足吧!」

張學良雖不滿楊宇霆但也深深地忌憚他,對於他的冷嘲熱諷並不多說什麼。

楊宇霆本身就掌握了不少的權力,之前有張作霖的壓制,楊宇霆還能收斂一番,可是如今張作霖已不在,他自然不給張學良留情面。

自從張作霖死後,楊宇霆便居功自傲,他從不將張學良當做上級,更是稱張學良是「阿斗」。

仗著自己元老的身份管教張學良,以長輩的口吻教導張學良這個公子哥做事,不僅如此,還用「小六」「司令官兒」等帶有玩弄意味的稱呼。

此外,楊宇霆的野心並沒有消失,他一直覬覦張氏的權力,本就對張學良這個黃頭小子上位一事不滿,此時的張學良已經染上毒癮,經常在開會的重要時刻毒癮發作,匆匆離去。

而楊宇霆雖然強橫,卻是一個正統軍人,沒有不良嗜好,於是便在眾人面前批評張學良:可憐我一生戎馬,卻要為一個「癮君子」拼命,實在是可悲。

這些話傳到張學良耳中,張學良覺得自己在部下面前丟了面子,心生不滿。

若是楊宇霆僅僅是教訓張學良,倒也不至於落得那個下場。

真正讓張學良起了殺心的是「改旗易幟」一事。

張學良絕對不願意和日本人合作,殺父之仇不可忘,況且他是主和派,張作霖在世的時候,就勸父親停止戰爭,在這種民族危亡的時刻,只憑東北軍無法與日寇抗衡,於是向歸順蔣介石。

楊宇霆則是有野心的,曾多次鼓動張作霖入主中原,一旦改旗易幟,自己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失。

他怒罵張學良:小六子,你敢把你老子的江山拱手讓給別人?你看我會答應嗎?

兩人在這件事上產生了很大的衝突,楊宇霆多次出手破壞張學良和蔣介石的和談。確實有不少官員忌諱楊宇霆的勢力,紛紛站隊楊宇霆。

這給張學良帶來了不少的阻力,不過張學良並不在乎他的想法,他更加覺得改旗易幟順便可以整頓部隊,打壓楊宇霆的勢力,於是他臉色鐵青告訴楊宇霆:你要搞清楚現在是誰說了算!擺正自己的位置!

即使楊宇霆再不同意,但是他沒有領導權,除了嘴上反對之外別無他法。

在改旗易幟的會議上,楊宇霆拒絕合影,斜眼看著張學良冷哼一聲便揚長而去,這讓張學良對他的不滿更深。

痛下殺手

一旦有了殺心,張學良便再也壓制不住了。

1月10日,楊宇霆和常蔭槐趾高氣昂的來到少帥府,剛見面,楊宇霆就將一份寫好的命令給張學良。

張學良拿起一看,是一份設立東北鐵路督辦總署的命令,但二人來者不善,可不像是請示的,而是直接讓張學良在上面簽字。

楊宇霆不把張學良放在眼裡,這種命令式的行為讓張學良氣憤不已,但他不好表露出情緒,只是淡淡地推脫: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等我好好考慮一下。

楊宇霆早就不耐煩了,拍桌而起;這事還需要考慮嗎?你今天必須簽字!

這種態度惹的張學良不快,好歹自己也是「掌權人」,哪裡能被他呼來喝去,但眼下不是最好的時機,張學良立馬示弱表示自己需要一點時間,晚上再給答覆。

等到晚上,張學良早已做好準備,欲除之而後快

楊宇霆和常蔭槐準時到達府中,張學良讓他們稍作等候,隨即悄悄處理掉二人帶來的警衛。

此時楊宇霆還在洋洋自得:這小子還不是乖乖答應了,也不看看我在軍中呆了多少年了,還想跟我斗?

楊宇霆和常蔭槐已經對視一眼,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就在這時數十名士兵湧入大廳,楊宇霆震驚地看著這些士兵還沒張口說話,士兵就扣響了扳機,二人立馬倒在血泊中,當場殞命…

其實,張學良決定殺掉二人之前,曾有過很久的猶豫,自從和楊宇霆不歡而散後,張學良曾拿出一枚硬幣,一旁的于鳳至不解地詢問他要幹嘛。

張學良咬牙切齒地說:楊宇霆此人不除我心難安,只是如若除掉他,只怕軍中有人反對。就讓這枚硬幣決定他的命運,如果三次都朝上,那就不能怪我了,必殺之。

說著,便抬手將硬幣扔向空中。

說實話,拋硬幣這種事情是很看運氣的,就算拋一次,正面的機率也只有一半,更別說連續拋三次了。

也許是老天爺都站在張學良的一邊,連續三次,那枚硬幣都是正面朝上。

張學良和于鳳至不可置信,張學良心裡也沒底,於是不信邪地準備再次嘗試,于鳳至說,這次便以反面為證吧,

接著張學良深吸一口氣又試了三次,當硬幣落到地上那一刻,三次居然都是反面朝上!

張學良握緊硬幣,面露凶光:事已至此,上天都看不下去了,楊宇霆你命該絕了。

於是張學良策劃了暗殺楊宇霆一事,事後他將這枚硬幣鎖入保險柜里,後知後覺地對妻子說:之前我從不迷信,可這次十分詭異,殺掉楊宇霆後我不得不信了…

其實一枚硬幣遠遠不能決定楊宇霆的命運,只是楊宇霆在張學良上位後,挑釁張學良的威嚴,不知收斂,這才引來殺身之禍。

楊宇霆死後奉系部隊就不再輝煌,九一八事變後日寇攻占了東北,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縫,被蔣介石軟禁。

群龍無首的東北軍在日寇和蔣介石勢力的摧殘下,漸漸成了一盤散沙。

就連大文豪胡適也曾揚言,如果楊宇霆不死,那麼還能與日軍抗衡,東北也不會失守。

這句話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卻讓張學良陷入後悔之中,他一度以為是因為自己的迷信殺死了楊宇霆才造成了這個悲劇。

就算楊宇霆或者,就能阻止日軍嗎?答案是不一定的,但是能肯定的是,楊宇霆死後,奉系部隊的時代就結束了,不管張學良是不是迷信,歷史都無法逆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