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誕辰113周年:電影大師以繪畫探索精神的自由之徑

iweekly 發佈 2024-03-03T18:46:43.854410+00:00

黑澤明橫跨半世紀的電影生涯留下了31部執導電影,獲得30多個獎項。繪畫之於黑澤明,似乎遠超過一種輔助工具,成為他獨自探索精神領域的自由之徑。

今天是黑澤明誕辰113周年。近一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位世界級電影大師的解讀從未止歇,史匹柏稱他是「電影屆的莎士比亞」。黑澤明橫跨半世紀的電影生涯留下了31部執導電影,獲得30多個獎項。

鮮有人知的是,他也留下了數千張電影手稿。不同於通常的分鏡頭草稿,黑澤明的繪畫張力十足且獨具風格。

繪畫之於黑澤明,似乎遠超過一種輔助工具,成為他獨自探索精神領域的自由之徑。

我燒毀了我所有的畫作

1910年的今天,黑澤明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在家教嚴格的環境裡,自嘲為「運動能力為零」的他被父親逼迫學習劍道和書法。但他卻對繪畫非常感興趣,並在中學時期就在老師的鼓舞下進入同舟社畫塾專門學習西方繪畫。

另一件吸引少年黑澤明的事便是看電影。小時候,他可以自由進出電影院,因為他哥哥是電影院的默片解說員。因此,黑澤明在沉浸西方電影的環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可惜的是,曾經把「成為畫家」作為自己人生目標的黑澤明在繪畫的天賦和機遇上總是略有欠缺。1928年,18歲的他報考美術大學卻遭到落榜。自認為比不上哥哥的藝術才能,同時面臨越發拮据的家境情況,青年黑澤明於是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畫家夢想。

但天才總不會被埋沒。幾年後,26歲的黑澤明從報紙上看到了P.C.L 製片廠(現東寶映畫)招考助理導演的廣告。在5000人的激烈競爭中,黑澤明脫穎而出獲得了進入電影行業的機會。六年後,黑澤明在這裡拍出了他人生第一步電影《姿三四郎》,這部處女座一炮打響,獲得了極為不凡的票房收穫,並鋪墊了他之後《羅生門》、《七武士》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影響力。

這位「脾氣如同炸藥桶」的導演在對待人生規劃時也絕不拖泥帶水:「離開原來的行當的時候,我燒毀了我所有的畫作」。以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導演黑澤明同畫家黑澤明做出訣別,一心投入電影事業之中。

但繪畫帶給黑澤明的影響卻遠不是一把火能夠焚毀的。很快,他又開始重拾畫筆,只不過這一次坐在攝影機的鏡頭後面:「一旦我開始在電影界工作,我就再也不做任何藝術作品了。但當上導演後,我發現畫草圖通常是向同事解釋想法的一種有效方式。」

我的目的不為畫得好

當黑澤明不能拍電影時,他就寫劇本,如果他能寫的都寫了,就會把它們畫出來。電影《影舞士》在1980年誕生之前,就早已浮現在黑澤明的畫稿上。

《影武士》電影劇照

他在70年代曾確信這部電影永遠不會有機會被拍攝,因而花費大量精力,將腦海中已然構想完備的電影場景用另一種形式創造出來。

在繪製時,我會想很多事情。場景的設定、出場人物的心理、感情和動作。為了表現這些東西,應該從什麼角度拍攝,燈光、服裝、道具等等,不一一仔細考慮,就畫不出場景來。

——黑澤明

黑澤明對於畫面的描繪可謂是事無巨細。在《影舞士》的手稿中,我們能夠看到身著紅色盔甲的武士靜靜置身人仰馬翻的混亂之中,低眉垂目的人物姿態與在電影中的表演別無二致,甚至連角色的造型也早已在手稿中描繪清楚。

《影武士》場景手稿

無論是《影武士》還是他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亂》,宏大的戰爭場面始終令觀眾印象深刻。我們都知道拍攝如此複雜場景的難度之大,因此在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場面調度前,黑澤明都會用繪畫清晰的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電影《亂》的草圖中服裝樣式多達190張,建築構造圖有46張,機位圖有247張,角色表情有49張。

很難說黑澤明是用手繪來輔助電影表達,還是通過藉助電影來豐滿繪畫的想像。正如在1981年出版的自傳中說:「我自由地使用身邊力所能及的各種材料,我的目的不是畫得好」。這些手稿不斷浮現出黑澤明的電影鏡頭,同時也能深切感受到這位導演的情緒和想像力。

黑澤明之所以被稱之為「日本電影天皇」,除了稱讚其在電影史上崇高的地位,更暗示著他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追求極致的掌控力。

在一名演員的回憶中,黑澤明曾在下著雨的拍攝片場大聲叫喊:「這個雨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紙筆、演員、置景乃至陽光和雨水,都是黑澤明用以具現化精神世界的「材料」,無論是逼真的電影鏡頭、亦或是似是而非的表現主義繪畫,黑澤明始終在塑造自己夢幻般的真實。

要讓全世界看到

我腦中的畫面

他的電影生涯橫跨半世紀,對於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既富於東方神韻,又極具西方戲劇色彩,在電影史上留下極其深遠的影響。而黑澤明的繪畫也同時受到日本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影響,特別是受印象派和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影響,如夏加爾、梵谷和塞尚。

梵谷曾經痴迷於來自日本的浮世繪,用後印象派的筆法臨摹這些極具東方傳統的畫作,而黑澤明則正好相反。或許,梵谷正是黑澤明繪畫夢想的一個縮影,始終貫穿在他幾十年的電影裡。《生之欲》中,主人公渡邊堪治的造型便模仿了梵谷。在他多部作品的手繪分鏡中,我們都能很明顯的看到梵谷帶來的影響。

《生之欲》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症的市民科科長

結束自己三十年渾渾噩噩的生活,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

黑澤明1990年的奇幻電影《夢》直接將梵谷納入了電影故事中。《夢》講述了八個場景各異的夢境: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村。在這些夢中,人類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

而第五個夢境《烏鴉》就仿佛是80歲的黑澤明重返自己的繪畫夢想。將青年時的自己作為主角,黑澤明將梵谷的名作一件件變成可以漫遊其中的電影場景,從《阿爾的吊橋》,行走過《星夜》、《向日葵》,穿越金黃的麥田和村落,來到《阿爾的房間》。黑澤明甚至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飾演梵谷本人,出現在麥田裡勤奮作畫。

漆黑的群鴉霎時間振翅起飛,留下麥田一望無際。這部短片仿佛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心靈對話,在純真斑斕的夢想之地,耄耋之年的導演黑澤明與青年生澀的畫家黑澤明相遇在梵谷的畫作之前,最終完成了一場藝術精神的對話和回歸。

撰文-子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