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師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筆墨下的峨眉山!驚艷了世人!

樂山文廣旅遊局 發佈 2024-03-03T19:46:00.108259+00:00

「峨眉秀甲天下」引眾多名人覽勝跡,賞秀麗風光,尋創作靈感。唐代詩人李白曾發出「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讚嘆,可見其雄偉氣勢及壯麗風景,難怪是畫家們寫生的聖地。

「峨眉秀甲天下」引眾多名人覽勝跡,賞秀麗風光,尋創作靈感。唐代詩人李白曾發出「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讚嘆,可見其雄偉氣勢及壯麗風景,難怪是畫家們寫生的聖地。

從明代宋旭、張成龍,到清代畫家袁江,再到近代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李道熙、李瓊久、馮建吳、黃君璧、謝稚柳、陸儼少、關山月等,他們都曾多次為這座仙山流連忘返。


這座海拔3099米的仙山

讓你愛上的理由又有哪些呢?

今天,為大家帶來【詩畫峨眉山】

讓我們跟隨近代畫家

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的腳步

賞看峨眉煙容


黃賓虹


1932年秋,黃賓虹先生應四川藝術專科學校之請,與吳一峰一起從滬入蜀。他溯江而上,經武漢、重慶,沿江到敘州,入岷江,至嘉州而上峨眉山。一路吟詩,一路寫生。


上了峨眉山,黃賓虹來到洗象池,其海拔2070米,四周白雲縹緲,古木參天,萬籟俱寂,清光無限。黃賓虹不禁為此留詩一首:

《洗象池》


香象空傳昔渡河,天池水涸露坡陀。

唄宮俯瞰華嚴頂,層疊煙巒起洑波


同時,黃賓虹還作有一幅《峨眉洗象池》,其款識:「攀崖鐵索沉沙瞑,盤磴霜根疊石稠。猿鳥不鳴山寂靜,一聲清磬出林秋。壬申十月游峨眉山,洗象池下蓮花石口占。」


黃賓虹《峨眉洗象池》


黃賓虹還有畫作《峨眉游僧圖》,其用筆簡單明了描繪出山「高」、「險」的特徵,畫面上方的山峰筆直地挺立著,山上的樹木儼然、高聳參天;一名僧人正往深山行去,白雲飄蕩,如此種種盡顯仙山神韻。


黃賓虹《峨眉游僧圖》



除了寫生、吟詩外,黃賓虹還從峨眉自然風光中去尋找作畫的突破口,領悟其圖畫變法之「理」以筆墨之快,用功之勤。黃賓虹還記錄下了龍門峽的「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留有畫作《峨眉龍門峽》。


黃賓虹《峨眉龍門峽》



其實,以龍門峽為背景的畫作還比較多。例如:《峨眉龍門峽》(立軸118×40cm)題識:「峨眉龍門峽,奇峭雄瑋。以北宋畫法寫之,賓虹。」(《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岩壑奔泉圖》(立軸 82cm×30cm 癸酉1933年)題識:「峨眉山之龍門峽岩壑陰翳沉黑,下瞰奔泉,唯聞水聲潺湲在香藹間。賓虹。」(《黃賓虹書畫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峨眉龍門峽》東京中央2017春拍,等等。甚至,1947年,黃賓虹還畫《峨眉龍門峽》(立軸109×41cm)贈予雁亭先生。題識:「峨眉龍門峽所見茲寫美意。雁亭先生雅正。丁亥賓虹時年八十又四。鈐印:黃賓虹。」(《冰上鴻飛·黃賓虹書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時隔十五年後,還畫龍門峽,足以說明龍門峽的山水對黃賓虹先生影響很深。


《峨眉龍門峽》



賓翁巴蜀峨眉之游緣於1932年秋至1933年夏秋之交,期間得詩百餘首,畫稿近二百紙,為此後自己繪畫面貌的革新和淬鍊,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輿靈感,恰如賓翁自作蜀行紀游詩中言「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直至晚年,賓翁對於蜀中勝景仍念念不忘,每於宵深人靜之時,游弋於巴蜀粉本之間,臨池再領其趣,使蜀中山水成為他畢生重要創作母題之一,而從本幅《峨眉伏虎寺》中即可見一斑。



《峨眉伏虎寺》


黃賓虹 1946年作 峨眉伏虎寺 75.5×34cm


黃賓虹 峨眉山色 1947年作 73×41cm


《峨眉紀游》本冊共四開,為黃賓虹晚年所繪回憶三十年代峨眉山水之作,所繪山水景色,全為經過藝術加工與想像的「臥遊」之作,作品四開分繪 「金頂」、「洗象池」、「烏尤寺」、「九頂山遠眺峨眉」景色。畫中山水崗巒稠復,澗谷幽阻,正是峨眉的典型地貌,在這裡,黃賓虹黑密渾厚、潤澤華滋的風格更趨純粹,技法也更精進而圓熟。


黃賓虹《峨眉紀游》



《蜀游峨眉山水冊》同樣為黃賓虹晚年所繪,79歲起始稿,歷經十年,於89歲完成。《蜀游峨眉山水冊》,此冊以題有「華嚴寺蜀游涐眉山水寫此」一圖起首,寥寥數筆勾勒,淡墨一染而過。其筆簡意繁,畫格彌淡,蘊藏著黃賓虹幾十年來對山水畫的情感與思考,更蘊藏著黃賓虹對蜀中峨眉的眷念之情。


黃賓虹《蜀游峨眉山水冊》

黃賓虹《蜀游峨眉山水冊》之一、二


徐悲鴻


徐悲鴻既擅長傳統國畫,又長於油畫、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其創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無論是山水、人物、奔馬、鳥獸、花卉,無不落筆有神。


在徐悲鴻的作品中,山水畫所占比例最少,但徐悲鴻自來喜歡遊歷山水,每遇美景,多有寫生之作。1935年夏,徐悲鴻應川內好友之邀第一次入川,曾經在余中英、郭友守、張開國等友人陪同下,從成都乘船沿岷江而下,在遊覽了嘉州與五通橋後,一行人再登臨峨眉山。秀絕天下的峨眉山充滿靈性,風光無處不在,為徐悲鴻的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


峨眉山文管所珍藏有徐悲鴻先生在峨眉山上畫的一幅橫披《八哥圖》。《八哥圖》是1935年舊曆5月,徐悲鴻在洪椿坪休息時,應僧人要求的即興之作。這是一幅寫意國畫,筆墨蒼潤,意境深,神形生動,妙趣無窮。更由於畫上題字內容雋刻,使人浮想聯翩,印象深刻。 畫面上兩根樹枝自右至左上,取斜勢對角構圖,樹枝上占著四隻排成弧形聚向的八哥。左邊題字:「幸有立場容饒舌,於今為治在多言。二十四年夏薄游峨眉,行半日至洪椿坪小憩作此,悲鴻。」


徐悲鴻《八哥圖》 峨眉山文管所藏


此外,徐悲鴻另一《八哥圖》現藏於峨眉山博物館,是徐悲鴻畫給峨眉山果玲大和尚惠存的,並在題款中自述「所謂宋人意境而略變其趣」。畫中八哥立於花枝,作顧盼狀,寥寥幾筆,生動而富有雅趣 。


徐悲鴻《八哥圖》 峨眉山博物館館藏

《峨眉古寺》是徐悲鴻離開峨眉後的回憶之作。畫面以水墨速寫的方式營造出山石樹木的景致,樹幹和山石略施勾勒,葉片不拘形狀,石面及背景也用淡墨輕鬆塗抹,然而整個畫面卻在一種十分嚴密而精巧的構圖之中將峨眉古寺風光定格在一個永恆的時刻,可見徐悲鴻對其深厚的情感。

徐悲鴻《峨眉古寺》


張大千


張大千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被世界畫壇譽為「東方美術大師」「當代第一大畫家」。張大千曾三次登臨峨眉山,主張「師造化」的他,在峨眉山創作了《峨眉洗象池》《峨眉三頂》等畫作,與峨眉山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一上峨眉山

張大千第一次遊覽峨眉是1938年,此時遍山青綠,杜鵑吐艷,正是游山的大好時季。年近40的他同黃君璧一道登上了峨眉山。兩位畫家一路談笑風生,賞景,賦詩,描繪山川景物。夜宿洗象池時,大千先生還留下了一首《洗象池》七絕:

《洗象池》


錯喜初逢一徑開,鑽天怖鴿舉奇哉。

舊聞白象施花去,今見黃猿獻果來。


張大千《峨眉洗象池》



游至峨眉龍門洞時,張大千勾畫了龍門瀑布,並作《龍門洞》七絕一首:「風雨連朝偶破顏,明窗初見整煙鬟。無端又作人間別,蹙損雙蛾怨未還。」


張大千首次來到峨眉山,其秀麗山水風光就給他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說:「峨眉山氣魄大呀,我還要來!」



二上峨眉山


1943年秋,張大千先生回到成都,於8月帶著他愛人、侄兒等人,第二次游峨眉山,直接到接引殿住下。他對接引殿很有好感,一則對僧人熟悉,二則該寺幽靜,四周群峰競秀,岩壑險峻,雲霧縹緲,易入畫圖。


張大千《峨眉三頂》



張大千曾說:「畫山住在山上好,能積山水之精英。」峨眉山雄、秀、奇、險,四時景色各異,低山、中山、高山之景又各不相同,雲遮霧籠,瞬息萬變,不住在山上是很難捕捉到它的形神。他們在接引殿住了一月之久為接引殿畫了幾幅巨作,其中一幅是山水圖《峨眉三頂》,畫面包括金頂三峰,氣勢磅礴。


張大千《峨眉瑞雪》



大千先生還寫了兩幅六尺書法,特意用於裝裱接引殿殿堂。曾有一位美國客人,站在大千畫前久不離去,願出十根金條任買其中一幅。當地僧人說:「這是我國名畫家張大千先生贈送給廟上的珍貴墨寶,我們出家人怎敢賣呢?」


三上峨眉山


1946年8月,大千先生第三次登上峨眉山,這次隨從的有他的愛人、學生等20餘人。他們仍以接引殿為據點住下,這次主要是帶學生來山寫生。


張大千《峨眉金頂》



此時恰逢中秋,張大千格外高興,決定在山上過節,觀賞峨眉金頂山月。大千先生三上峨眉山,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仙山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也以高超的丹青技藝謳歌了峨眉。


來源: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 ,禪藝會、網絡等,峨眉山博物館整理髮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