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放」風箏

光明網 發佈 2024-03-03T20:50:42.939983+00:00

【集郵擷趣】作者:司徒一凡春天來了,花紅柳綠,風和日麗,又到了適宜放風箏的時節。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放風箏是我國民間傳統遊戲,在許多地方,也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代詩人高鼎《村居》中就有描述放風箏的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集郵擷趣】

作者:司徒一凡

春天來了,花紅柳綠,風和日麗,又到了適宜放風箏的時節。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放風箏是我國民間傳統遊戲,在許多地方,也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代詩人高鼎《村居》中就有描述放風箏的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國曆年發行的郵票,也展示了各種造型的風箏和放風箏的不同場景。

我國最早的風箏郵票是中國人民郵政1963年6月1日發行的一套12枚《兒童》郵票中的「春天來了」(圖①),圖案描繪一名男孩正拿著一隻燕子風箏準備放飛,畫面充滿稚氣與童趣。而4種燕子造型的風箏出現在1980年5月10日發行的一套4枚《風箏》郵票第一組中,其圖案選自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第1枚是「雛燕」(圖②),圓嘟嘟的造型活像一個胖娃娃,左右翅膀各有荷花圖案,寓意「新荷出水」;第2枚是「瘦燕」(圖③),腰部纖細,婀娜多姿,肩尾及腰部繪有蝙蝠、桃子等圖案,寓意「多福多壽」;第3枚是「半瘦燕」,肩尾部有蝴蝶圖案,兩翅則有蝙蝠圖案,寓意「蛺蝶尋芳,百福駢臻」;第4枚是「比翼燕」,有兩個頭,繪有蝶戀花圖案,寓意「比翼雙飛,白頭偕老」。

圖①

圖②

圖③

1987年4月1日面世的第二組《風箏》郵票全套仍為4枚,是為當年在山東濰坊舉行的「國際風箏節」而發行的。第1枚是「鷹」(圖④),描繪象徵勇猛和力量的鷹形風箏長空展翅,栩栩如生;第2枚是「龍頭蜈蚣」(圖⑤),展示由張著巨嘴的龍頭與蜈蚣狀身體連成一體的風箏騰空飛翔,氣勢磅礴;第3枚是「八卦」,呈現按陰陽八卦圖形分布的風箏凌空翱翔;第4枚是「鳳凰」,百鳥之王翩翩起舞,美麗吉祥。

圖④

圖⑤

2010年4月5日發行的一套3枚《清明節》郵票中的第2枚「踏青」,描繪5名兒童在藍天白雲下的芳草地放風箏的情景。另一枚以清明節放風箏為題材的郵票是2015年2月4日面世的一套6枚《二十四節氣(一)》郵票中的第5枚「清明」(圖⑥),票型採用扇形,以國畫小品形式描繪一家三口帶著小狗在戶外放風箏的場面,人物造型憨態可掬,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圖⑥

此外,我國港澳台地區也先後發行過風箏郵票。澳門1996年10月21日發行一套4枚《風箏》郵票和1枚小型張,其中的風箏造型分別是蜻蜓、貓頭鷹、蝴蝶、雛燕及龍頭蜈蚣。香港1998年11月15日推出一套4枚《香港風箏》郵票,分別有蜻蜓、龍頭蜈蚣和兩種蝴蝶風箏圖案。台灣2001年7月13日發行一套4枚《風箏》郵票,其中的風箏分別採用龍、鳳、虎、魚的造型。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4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