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NIH的「中國行動計劃」摧毀眾多科學家的職業生涯

知識分子 發佈 2024-03-03T21:41:18.999398+00:00

3月23日,《Science》發表長文,講述了5位被涉其中的華裔科學家故事,這是這一計劃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閉門版本」——一封來自NIH的郵件如何毀掉了大量華裔科學家職業生涯的故事。

圖源:《科學》網站

撰文| 王茜 李珊珊

責編| 李珊珊


編者按



美國司法部發起並主導的「中國行動計劃」名義上結束一年多了,其破壞性影響卻仍在繼續。


3月23日,《Science》發表長文,講述了5位被涉其中的華裔科學家故事,這是這一計劃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閉門版本」——一封來自NIH的郵件如何毀掉了大量華裔科學家職業生涯的故事。這些受訪者中,除了付向東,其他人此前還從未向媒體講述過自己的故事。


2018年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在美工作的科學家們展開調查,指控他們通過與中國機構的某些關係使用部分NIH基金在中國開展工作。


《科學》的長文中列舉了一組數據:


在NIH要求協助調查的246人中,103名科學家失去工作,大多數為終身教職。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被禁止在四年內申請新的NIH資助——考慮到NIH是美國生物醫學研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這對大多數學術研究人員來說,這幾乎是職業生涯的終結。


此外,在246人中,81%的科學家是亞裔,被審查的合作中,91%的合作是與中國合作的。


近五年來,這項調查一直閉門進行,不管是NIH還是大學機構,抑或是遭受審查的科學家,都對此保持緘默。


接受訪問的科學家們都在遭到指控當時感到非常驚訝,不少人稱,他們原本認為,與中國的合作是使各方受益的,其中包括NIH。


在配發的主編評論中,《科學》雜誌主編霍頓·索普同樣提到,就在不久前,中美的合作是被熱情鼓勵的,然後規則忽然改變,沒有任何警告……基於目前的情況,「科學界很容易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傷害中國科學家並切斷國際科學合作的仇外計劃。」


   


最大的科研基金不歡迎你


據《科學》報導,由於NIH是美國學術生物醫學研究的最大資助者,一些醫療中心每年從NIH獲得數億美元的資助。基於這種巨大的權力差異,一旦NIH稱一位科學家「在NIH的系統中不受歡迎」時,這是一種強有力的信號。


對遭到指控的科學家們,大學機構扮演的角色和反應不一。有的大學在調查中暴露了明顯的缺陷和瑕疵,甚至對科學家的打擊比NIH要求的更嚴厲。在調查進行中,一些大學的教員們曾試圖保護自己遭受指控的同事,但大都無能為力,以失敗告終。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系主任Brian Strahl 告知《科學》,在對該系教授熊躍教授進行調查時,他被反覆告知,如果熊不被撤換,大學的整個NIH資助組合(近10億美元)都將面臨風險。


2020年5月27日,熊躍被告知,有48小時的時間決定自己辭職還是被解僱。兩個月後,熊躍從北卡羅來納大學退休,目前在聖地亞哥一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任首席科學官。


基於最重磅資助者的地位,NIH有資格要求調查,而一旦調查開始,它便不接受被指控者的回應和解釋,只是要求對方按要求「提供更多」——這是受訪者描述的案例中,最為常見的情況。


前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終身教授陸五元向《科學》記者提到:自己曾被要求提供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比如與中國機構簽署的任何合同的英文和中文副本,但陸五元表示,「這只是榮譽性質,並不存在合同義務。」


2018年,陸五元收到來自校方的通知,被告知NIH認為,來自NIH的撥款支持了他在中國的研究。


陸五元否認了指控,他在回覆中詳細介紹了與中國合作者的每一個研究項目,並揭示這些項目與NIH的資助並不存在利益衝突和重疊。


但近20個月的拉鋸之後,陸五元辭去終身教職,現在上海復旦大學任職。


在《科學》講述的五位科學家中,Li Wang是唯一一位成功進行反擊的人,她曾一度持有五項NIH資助。2021年11月,美國仲裁協會的獨立仲裁員Peter Adomeit做出了有利於Wang的裁決,由於大學「沒有正當理由停職或解僱」,她獲得了140萬美元的賠償。


同時,在裁決書中,Adomeit指出,康乃狄克大學的調查存在嚴重缺陷。以電腦審計結果為例,「他們沒有對Wang是否編寫、修改、或訪問計算機數據進行元數據分析,僅僅通過目視檢查電腦上的圖像後,就認為Wang在撒謊,儘管網頁的數據與之相反。」


即使從NIH的審查中倖存,對於一些科學家來說,這段經歷也是沉重的。


以管坤良為例,在收到信件後,他配合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調查,密碼、護照、旅行記錄、合同複印件,甚至放棄了現有的NIH資助。2019年,他被禁止兩年內申請NIH資金,儘管管稱,他在中國的工作與NIH資助的事情「完全無關」。


學校儘可能讓他的實驗室維持下去,2021年,禁令解除後,管還獲得了新的NIH資助。但是他的實驗室已經大幅縮水,也不再招收新的研究生。


只是形式上結束了而已

中國行動計劃常被指責的一點是:因為這個計劃的發起人是美國司法部,執行者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紐約客》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他們習慣帶著有罪推定,而且「對科研經費運作方式一無所知」,行事充滿了「傲慢」和「愚蠢」。但本次《科學》的最新報導所揭示的NIH版本中,本就是處理資金分配的NIH,居然犯了同樣的錯誤。


在配發的主編評論中,《科學》雜誌主編霍頓·索普(H. Holden Thorp)嚴辭批評了NIH,認為「該機構的指控和調查不僅摧毀了那些(被調查)科學家的職業生涯,還削弱了整個科學界對該機構和聯邦政府的信任。」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NIH所在的生物醫學領域,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物理、化學、工程等等各個領域。


2019年,美國司法部起訴堪薩斯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陶豐「未能披露與中國大學的利益衝突」,檢方曾要求對其處以兩年半監禁,這是「中國行動計劃」開始後發起的第一案。


2020年1月,時任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主任的查爾斯·M·利伯(Charles M. Lieber)在哈佛校園內被捕。2021年12月,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獲過沃爾夫化學獎的化學與納米領域頂尖科學家因在與中國關係的問題上的虛假陳述和報稅不實被判有罪。


2021年1月,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陳剛遭到FBI逮捕,理由是未能披露與中國的關係。2022年1月,美國檢察官正式撤回對陳剛的所有起訴。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依據學術期刊上作者地址的變化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僅2021年一年,就有1,400多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中國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轉而回到中國,該人數比2020年增加了22%。


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結束前總統川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 (China Initiative)。不過,就在當時,一位中國學者就向《知識分子》表示過:「寒蟬效應」已經形成,該計劃已經達成了它(阻止中美學術交流)的目的。而另一位美國學者則向《知識分子》指出:「那只是形式上結束了而已」。


今年1月18日,美國堪薩斯州聯邦法院做出量刑裁定,法官最終判決陶豐免於監禁,那位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公開表示,沒有證據表明被告與在中國的任何人分享了專有信息,這位化學工程教授所做的研究屬於 「在科學界自由分享」的內容,「這不是一樁間諜案」。


《科學》長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all-suspicion-nihs-secretive-china-initiative-destroyed-scores-academic-career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