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就鬥不過清軍了?

人文之光 發佈 2024-03-04T01:45:00.436959+00:00

尤其是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對於清廷來說,無疑是最危險的一段歲月:南方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北方又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

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一度氣勢如虹,甚至將清廷逼到崩潰的邊緣。尤其是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對於清廷來說,無疑是最危險的一段歲月:南方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北方又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

不過,隨著太平天國後期,尤其是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的形勢就急轉直下,太平軍也幾乎不再是清軍的對手。而這背後的因素,可謂繁多。

1、精銳問題

其實早在天京之變之前,太平軍在精銳部隊問題面前就出現了危機:對於太平軍來說,來自紫荊山(廣西)的原始部隊,算是太平軍的存量精兵:畢竟,廣西兵被視為太平軍中最能打的一部分軍隊。

而太平軍之前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存量精銳的數量。雖然之後太平軍也不斷補充兵源,但是其質量壓根無法和廣西老兵相提並論,其戰鬥力也相對之前存在大打折扣的現象。

反倒是清軍(這裡主要指湘軍),得以在通過長期和太平軍交戰的過程中,戰鬥力不斷得到鍛鍊和提升。

2、內耗問題

對於洪秀全來說,天京之變很大程度上幫自己鞏固了權力:畢竟,天京之變導致了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被殺,同時逼走了翼王石達開。太平天國的大權也從此真正轉嫁到了洪秀全手裡。但是,天京之變也在事實上動搖了太平天國的國本。

本來太平天國的軍事運籌和行政管理,是楊秀清一手負責。而天京之變導致了楊秀清被殺的同時,也導致了真正能為太平軍提供後勤保障的團隊陷入癱瘓。畢竟楊秀清一死,洪秀全無力真正意義上主持局面,所以天京之變的太平天國處於管理混亂的狀態。而太平天國高層的混亂,也導致前線處於混亂狀態:比如李秀成和陳玉成多次作戰都出現不協調狀況,這無疑很大程度制約了太平軍的戰鬥力乃至戰鬥成果。

同時,天京之變逼走了石達開以及石達開旗下的大量精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

石達開出走以後,最終流亡到四川地區,在大渡河附近被清軍消滅,而石達開敗亡沒多久,太平天國也隨之滅亡。假設太平天國沒有這一系列內耗,或許敗亡依舊不能避免,但最起碼可以多和清廷周旋很多年。

更為嚴重的是,天京之變的內耗,也讓太平天國失去了凝聚力。甚至當時很多基層的太平軍戰士都流傳這樣的歌謠「長毛非正主,依舊讓咸豐」。人心渙散也意味著,太平軍想在聲勢上恢復天京之變之前的狀態,也是萬萬不能的情況。

反倒是清朝,雖然嚴重腐化,但是在行政運籌這方面,還是要強於太平天國的。尤其是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

3、列強幹涉

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從咸豐朝廷更新為同治朝廷。和咸豐帝仇恨西洋文明不同,同治朝廷的實際上的最高話事人當時願意面對現實,於是推行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下,清軍的軍事實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列強也相對認可清廷對中國的代理統治,所以在態度上開始傾向清朝。就這樣,太平軍遭到了洋務運動加持下的清軍絞殺的同時,又需要面對洋人的壓力。

本來就處於內訌、精銳消耗殆盡的太平軍,突然遭到了對手綜合實力大幅度上升的局面。其敗亡當然是必然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