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儒論道「智」男而尚,從人才、技術到男裝品牌力

《紡織服裝週刊》 發佈 2024-03-04T06:19:11.084032+00:00

消費升級下的男裝設計創新與產業生態塑造,是一龐大且關鍵的工程,需要全行業的共同探索、實踐和引領。日前,《中國男裝四十年》新書首發式暨「智」男而尚——中國男裝文化時尚高端論壇在廣州中大門圓滿召開。

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不斷變化,新技術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新生代帶來的消費方式變革,給男裝產業和市場流通帶來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消費升級下的男裝設計創新與產業生態塑造,是一龐大且關鍵的工程,需要全行業的共同探索、實踐和引領。

日前,《中國男裝四十年(1979-2021)》新書首發式暨「智」男而尚——中國男裝文化時尚高端論壇在廣州中大門圓滿召開。論壇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深圳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洪主持,全國多家服裝院校知名專家教授、「金頂獎」獲獎設計師等行業大咖齊聚一堂,以「融合共享、協作共贏」為主題,探討後全球化時代男裝高級定製的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舉措。

高端視野

紡織強國戰略下的人才培育與數位化創新

在主題分享環節,中國美協服裝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海燕,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西安工程大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戴鴻分別進行了精彩演講。

吳海燕圍繞《時尚男裝品牌文化+數位化》主題,向來賓講解了中國男裝行業的最新數位化創新成果,並以詳實的數據與案例為支撐,尤其是國際新銳設計品牌、潮流品牌等,闡述文化力與數位化技術對美學傳達、品牌基因、品牌價值、品牌競爭力的提升作用。

戴鴻的演講主題為《服務紡織強國戰略,「四融合三強化四層次」紡織服裝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以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線索,對男裝行業提出「科技創新、設計引領、綠色導向」的人才培養新理念,通過採取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人才培養與紡織強國戰略和行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乾貨滿滿的主題分享聚焦行業最炙手可熱的焦點議題,為現場觀眾解疑答惑,帶來了專業且前沿的深度思考。

專家視點

溯源、回望、前瞻:中國男裝的變革與創新

互動分享環節由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院長陶輝主持。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深圳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肖文陵,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建輝,北京服裝學院科技處處長王永進,上海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服裝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繼教產業黨總支書記袁蓉,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計文波,福建省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兩屆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劉勇、深圳思諾蘭德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永平進行了精彩發言。

圍繞「男裝設計變革與創新」「技術對未來男裝發展的突破」「後疫情全球化時代的男裝市場的消費觀」等話題,專家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給出了品牌案例、實戰經驗、學術觀點、前瞻建議等,引起現場掌聲不斷,共同呈現了一場百花齊放、不拘一格、深入淺出的智慧盛宴。

肖文陵和吳洪一致表示,《中國男裝四十年》的出版發表,對男裝產業未來的發展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不僅回望中國男裝的來時路,也為行業、男裝美學的未來升級發展引出了新思路與新脈絡。中國男裝發展走過四十年,這四十年也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中國經濟與文化的四十年,中國男裝設計呈現了不斷的蛻變。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男裝設計從趨同走向多元融合,大大豐富和滿足了男裝時裝消費市場和人們對男裝美學的追求。

隨著快時尚的發展,時裝消費在進一步加速,2020年中國定下雙碳目標,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必然。袁蓉、王永進、 陳建輝分別從院校教育、人才培養等角度出發,指出了中國男裝的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時尚的深刻聯繫,這種發展趨勢不僅體現了中國作為服裝產業大國的擔當,也體現了行業、品牌和設計師對「時尚、科技、綠色」導向的實踐和引領。中國男裝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也湧現了多個國際上享想有較高知名度的中國男裝品牌。計文波、劉勇、肖永平從品牌和設計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和願景。他們表示,面對國際競爭,中國男裝要加強設計與創新,將東方美學、東方設計融合時裝語言,設計出新一代消費者真正喜歡、又能體現中國服飾文化的產品。

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動設計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設計手段,對於設計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次科技進步,對時裝而言都是一次革命性的影響。當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對品牌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互動設計能夠讓新銳設計、潮流科技元素更好地融入服飾,是本土男裝品牌設計必須重視和利用的時代工具。帶動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變革創新,進一步提升東方設計的國際話語權和市場份額。

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武漢紡織大學共同主辦,由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中國男裝高級定製研究中心、廣州紅棉國際時裝城、廣州中大門承辦,得到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藝委會、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服裝服飾文化專委會及研究院,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福建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廣東國際時尚藝術研究院、廣東省時尚服飾產業經濟研究院、忠華集團、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中紡永景投資有限公司、深圳思諾蘭德服飾有限公司、廣州今科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廣州校友會、武漢紡織大學廣東服裝校友會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