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準備階段

書蟲談歷史 發佈 2024-03-04T06:32:51.530239+00:00

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準備階段可以追溯到18世紀80年代中期,即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規模展開後。1784年,在杜塞道夫附近的拉廷根出現了歐洲大陸第一個棉紡紗廠。

文|書蟲談歷史

編輯|書蟲談歷史

前言

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準備階段可以追溯到18世紀80年代中期,即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規模展開後。

工業革命的零星現象

當時,薩克森、柏林和萊茵河右岸的杜塞道夫周圍地區已經開始出現零星的紡織機器。1784年,在杜塞道夫附近的拉廷根(Ratingen)出現了歐洲大陸第一個棉紡紗廠。1785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機在曼斯菲爾德(Mansfeld)的赫特施泰特(Hettstedt)安裝成功。1792年,上西里西亞地區建成了第一座煉焦高爐。此後,鑄鐵設備、蒸汽機等相繼被引入上西里西亞採礦區。

雖然德國在引進第一台紡紗機、第一台蒸汽機等方面都緊跟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步伐,但它沒有能夠像英國那樣,將這些新機器、新工藝迅速加以推廣應用並形成工業領域廣泛性的「革命」運動,而只是呈現為一種零星現象,以極其緩慢的發展速度向前移動,從而使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準備階段與實質性開始之間存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在此期間,英國已接近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比利時則已經大規模展開工業革命。

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準備時間漫長,有諸多原因。根本性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農村的封建關係和城市中的行會法規等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推行。這些因素直到19世紀上半期才通過改革的方式逐漸被廢除。而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在封建生產關係下顯然難以成長。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上的相互隔絕狀態,也是阻礙德國工業革命開展的重要因素。

歷史性因素的影響

此外,一些其他的歷史性因素,也使德國在引進機器生產等新的生產力因素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工業革命母國英國的競爭擠壓是原因之一。由於英國在棉紡織業和生鐵冶煉等領域的領先性競爭壓力,德國在這些領域的投資受到明顯阻礙。以紡紗業為例,1793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後,為擺脫危機,加大了棉紗線的出口,德國紡紗業在占優勢的英國棉紗的衝擊下很快陷於停頓,許多市場被英國產品占領,一些以手工紡紗為業的德國人陷入了困境。因此,人們在投資紡紗業方面信心不足。

開始於18世紀九十年代的歐洲戰爭也對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阻滯作用。作為主要戰場的德國飽受戰火的摧殘;拿破崙在戰爭中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把德國變成了法軍的駐紮地和軍事物資供給地,在經濟上大肆掠奪德國;為了從經濟上打擊英國,拿破崙還實行嚴格的「大陸封鎖」(Kontinentalsperre)政策。結果,德國向海外出口受到嚴重阻礙,棉花和其他原料的進口也變得特別困難。

更重要的是,大陸封鎖妨礙了德國與英國的經濟接觸和交流,降低了英國工業革命對德國的影響;拿破崙還實行以民族壓迫為特徵的商業政策。這種政策的特點是,阻止德意志各邦的商品進入法國或法國控制下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同時強迫德意志各邦向法國商品開放市場。所有這些,都使德國經濟大傷元氣。以呂貝克為例,在1808年—1811年危機中,95家公司的負債額高達990萬呂貝克馬克。

1815年以後,德國經濟發展終於有了渴望已久的和平環境。各邦的資產階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性因素。但是德國並未因此進入工業革命的快車道。究其原因,一是19世紀初的改革相對溫和,在克服傳統封建生產關係方面不可能像革命那樣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效果,而是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二是德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德意志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直到建立起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後,才開始起步;三是戰爭結束後軍事裝備訂貨的突然減少和軍隊的大量復員,使各邦在短時期內承受巨大經濟和社會壓力,失業率上升,經濟受到衝擊。

工業的緩慢發展

以上因素使19世紀30年代以前的德國工業發展始終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棉紡織業為例,1815年—1825年,全德精紡紗錠數量從36萬錠增長到39萬錠,僅增加3萬錠。其他生產領域增長同樣緩慢。

在普魯士,1800年—1834年間,生鐵和鋼產量分別從3萬噸、2.14萬噸增加到了7.54萬噸和4.67萬噸,增量甚微。在機器製造業領域,雖然德國在1785年就已經製造出第一台蒸汽機,但是到1815年左右,各類工廠中基本上還是使用畜力作為動力。工業發達的薩克森到1825年時還只有3台蒸汽機。當然,到19世紀30年代以前,儘管工業發展緩慢,但畢竟有所進展。19世紀20年代,柏林等地已經開始出現機器製造廠。1825年,當柏林的埃格爾斯(Egells)鑄鐵車間和機器廠建造一台大型蒸汽機時,日後成為著名機器製造商的博爾西希(August Borsig,1804—1854)就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

1828年的《萊茵威斯特法侖廣告報》(Rheinisch-estflische Anzeiger)上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口號:「機器,到處是機器,這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交通領域也開始出現重大變化,各邦開始大規模修築公路。1817年—1828年,普魯士在修建公路方面的投入高達1100萬塔勒爾。總之,經過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的緩慢進展,德國開始大規模工業革命的技術條件已經基本成熟。1834年關稅同盟建立後,德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了經濟一體化步伐。工業革命的經濟條件成熟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