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為何能穩固掌控大清47年?只因有這2張王牌在手

鄒偉龍國學 發佈 2024-03-04T06:53:22.839401+00:00

慈禧太后,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在晚年的時候叱吒風雲,更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慈禧太后,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在晚年的時候叱吒風雲,更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她與武則天不同,很多人對於武則天都是讚美多於批評,因為武則天再怎麼說都為古代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一份貢獻,但是慈禧不同,她掌控大清47年,做的事情很少對後來社會的發展有所推動,而她之所以能這麼「囂張」,背後當然有屬於自己的王牌。

這兩張王牌就是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奕訢是咸豐帝奕詝同父異母的兄弟。道光帝在臨終之前一直在奕訢和奕詝之間猶豫不決,奕訢的能力一直在奕詝之上。

但是奕詝受到老師的叮囑,知道自己在文武方面比不過奕訢,就開始用其他辦法來得到道光帝的關注,最終奕詝以仁孝之名贏得了皇位,兄弟兩人自此開始疏離,但表面功夫做得滴水不漏。

奕訢心中不滿,但也沒有辦法,之後奕詝即位,史稱咸豐皇帝,兄弟兩人一直在官場中較量。咸豐臨死時,他的皇位只能給唯一的兒子載淳,而載淳的母親正是當時的懿貴妃,後來的慈禧。

咸豐帝好色,慈禧年輕時長得漂亮,咸豐對其也是寵愛之極,晚年甚至因為自己體弱多病,而懿貴妃也是因為書法精巧,咸豐帝經常讓其代筆批閱奏章,慈禧的權力也開始強大起來。

而慈禧從小便是爭強好勝的人,批閱奏章給她帶來了一種至高權力的假象,她開始對權力有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渴望。

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咸豐帝帶著嬪妃逃往熱河,臨死之前,將肅順等8人封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贊襄政務王大臣是輔助年幼皇帝的王公大臣。為了制衡權力,他還將「御賞」印章給了當時的皇后——慈安。

將「同道堂」印章給了懿貴妃,這兩枚印章作為諭旨下發的憑證,完全起到了權力制衡的作用,也就是說,贊襄政務王大臣的決議要通過皇后慈安和懿貴妃慈禧的同意才可以實行。

這對慈禧來說,是掌握權力的一大阻礙,為了清除這一阻礙,她聯合慈安制定了計劃,她們看中了當時的恭親王奕訢,不得不說,慈禧的眼光很毒辣,她知道奕訢對咸豐皇帝心生怨恨,卻無能為力的心情。

咸豐皇帝死後,要將靈柩運往京城,慈禧以婦道人家,身體不適為由,藉此抄小路回京,再加上天突降小雨,於是,慈禧與慈安的轎輦比大部隊早了整整四天回京。

到了京城以後,慈禧和慈安秘密召見了恭親王奕訢,讓他對奏摺進行潤色,又找了當時掌握軍事實際權力的醇親王奕譞,之後,又扶持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讓載淳宣布奏摺,也就是咸豐帝死前的遺詔,奕訢潤色後的奏摺,上面寫著贊襄政務王大臣的罪狀,將英法聯軍侵華的盆子扣到他們身上,這場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的結果就是肅順等人腰斬的腰斬,流放的流放,罷免的罷免,慈禧又建議,新帝年幼,可以讓兩位太后「垂簾聽政」,自此,慈禧掌握了整個大清的實權,她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對於奕譞,慈禧看中的就是他是親王,但是實權卻不大的特點,這樣的人好利用,政變結束之後,奕譞一路升職。垂簾聽政的時代開始,小小年紀的載淳每天都要接受著早起朝政,晚間奏摺的痛苦日子,慈安對於權力沒有太大的欲望,因此,慈禧掌握了後宮和前朝的權力。

但是慈禧畢竟是女眷,對外還是奕訢控制著大權,奕訢此刻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掌握了外交大權,並且與外國人來往甚密,這也正是外國人想看到的。除此之外,為了自強求富,奕訢還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鎮壓天平天國,一時間,朝廷上出現了奕訢是賢王的呼聲。

慈禧明白,自己很難將奕訢扳倒,於是,她一邊同意奕訢的各項舉動,一邊看著朝廷上對他的反對。拿洋務運動來說,頑固保守派認為學習西方就是敗壞老祖宗的行為,甚至會滅亡絕種,堅決反對奕訢的行為。

有了慈禧的暗中支持,這些頑固派就愈發囂張,站在奕訢一方的勢力雖大,但是曾國藩這些地主也開始對奕訢不滿,因為洋務運動同時也打壓了地主的勢力,兩方不滿,外國人開始對奕訢施加壓力,奕訢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措施不能施行。

而慈禧,就在一旁隔岸觀火,最狠的是,慈禧還將對其他的親王進行提拔,醇親王奕譞就是代表,皇室宗親本就沒有多少感情,所有關係都是因為利益,沒有人真心會幫奕訢。

在此情況下,奕訢因為被人彈劾,慈禧或許也是覺得,糧食撒得差不多了,該收網了,於是,奕訢很快就被革職查辦,免去了議政王的職務,之後的打擊,也只不過是雪上加霜而已。

慈禧的羽翼日漸豐滿,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兒子馬上就到了該議婚的年紀,祖上有令,議婚之後皇帝就要開始親政,同治帝被自己的母親硬生生拖到了18歲親政,可是,皇位還沒坐穩,就早早因為天花去世。

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誰當都一樣,權力已經被慈禧拿走了,在她那裡的東西,怎麼可能要得回來,同治沒有兒子,慈禧就做了一項違背祖宗規定的事。

皇帝的人選至關重要,不能是同治的侄子輩,也不能是同治的成年同輩,年紀小好控制,於是,慈禧就選了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年僅4歲,慈禧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了。

儘管大清皇帝中沒有兄終弟及的例子,可是此時朝堂上已經沒有了慈禧的敵人,最大的實權者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走到今天,全是慈禧一手提拔上來的,怎麼可能輕易去忤逆自己的「恩人」?

不得不說,慈禧將朝堂這盤棋下得非常熟練,人物的選擇,自己的推動,哪一步都沒有走錯,掌控大清47年,這個女人在政治舞台上發揮的遊刃有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