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為快!第63個世界氣象日來了~

仁和區融媒體中心 發佈 2024-03-04T08:24:07.109125+00:00

大千世界 「氣象」萬千每年的3月23日被世界氣象組織確立為"世界氣象日"今天 我們即將迎來第63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天氣氣候水 代代向未來」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增進對全球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系統的了解,通過與天氣、氣候、水相關的國際合作與協調溝通,促使全球採取

大千世界 「氣象」萬千

每年的3月23日

被世界氣象組織確立為"世界氣象日"

今天 我們即將迎來第63個世界氣象日

今年的主題是

「天氣氣候水 代代向未來」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增進對全球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系統的了解,通過與天氣、氣候、水相關的國際合作與協調溝通,促使全球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共同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而生機勃勃的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生生不息的人類社會文明,離不開適宜的天氣、氣候和水資源。

天氣、氣候、水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天氣是指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大氣中發生的各種氣象變化,如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風、雲等的情況。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光照、氣溫和降水等。一個標準氣候計算時間為30年,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

◾水是影響全球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因子,也是氣候變化的關鍵角色。


今年以來,我區整體溫度偏高、降雨偏少,季節性乾旱重於常年。有網友問:「高溫乾旱這麼長時間,為何不能一直降雨降溫呢?」

今天,我們就以4個小問題引入,一起來盤一盤人工增雨這件事兒,四問讀懂「人工增雨」:為啥不是「人工降雨」?


一問:在了解人工增雨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雨從何處來?


雨,是從雲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便組成了雲,它們在雲里互相碰撞↓合併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下來,形成了雨。

因此,要形成降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雲中水汽充沛、上升氣流運動以及足夠多的凝結核或冰核

↓↓↓

人工影響天氣(人工增雨是其中一種)是指為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天氣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

↓↓↓

人工增雨不等於人工降雨




催化劑的作用就像是「滷水點豆腐」,但前提是有「滷水」才能點出豆腐來,也就是天氣已經滿足了降雨的基本條件(水汽充沛、上升氣流運動),人工增雨才能發揮作用。



二問:人工增雨怎麼「增」?


自古以來,人們就幻想能夠控制天氣。中國清代的《廣陽雜記》就載有:「夏五、六月間,常有暴風起,黃雲自山來,必有冰雹,土人見黃雲起,則鳴金鼓,以槍炮向之施放,即散去。」意思是夏天,常有暴風雨,古人見黃色的雲氣滾滾而來時就鳴鼓並用土炮向天空射去,使黃色的雲氣散開以此達到防雹的效果。這是中國古代用土炮防雹的生動描述。

可以看到,我國勞動人民很早以前就有了想人為干預天氣的想法和實踐,但是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這些實踐以失敗告終。

現在,我們人工增雨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向雲中撒播催化劑來增加凝結核,比如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也可利用聲波、飛秒雷射、帶電粒子等手段,來促進水氣凝結、雲滴碰並增長等雲雨轉化過程,形成降水落到地面。


三問:「催化劑」如何送往雲端?


如何將催化劑送到雲中?這就要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的那些「爆款」裝備了!增雨作業方式上,常規的是通過飛機、高炮、火箭、地面燃燒爐等向雲中播撒催化劑。一般情況下,當催化劑成功送達15分鐘至20分鐘後,降雨的效果便很顯而易見了。

在我國,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活動,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範,遵守嚴格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標準。人工增雨用飛機、火箭和高炮等在增雨作業前,必須先申請作業空域,並嚴格在批准的空域時間內發射人工增雨專用火箭彈、炮彈,以確保作業安全。


四問:高溫乾旱天,為何不能一直增雨降溫?


願望是美好的,但是,人工增雨可不是想增就增的

首先,有雲才有雨,但不是所有的雲都有降水潛力。人工增雨的雲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雲層厚度要大於2公里;雲中要水汽充沛;有上升氣流區一般來說,晴天的積雲和層積雲不易產生降水,而積雨雲(冰水共存的混合雲)則比較有利於雲滴增長為雨滴。

因此,即使很多時候持續高溫,但連日「晴空萬里,沒有一絲雲彩」,是不滿足人工增雨條件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