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17條數據,看生活中的性別語言暴力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3-04T10:51:17.371230+00:00

2023年,是誰還在裹小腦「穿這麼短的裙子,一看就是不正經的」「身高不過 170,約等於殘廢」……上述性別語言暴力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前者詆毀女性,後者貶低男性。

2023年,

是誰還在裹小腦

「穿這麼短的裙子,一看就是不正經的」

「身高不過 170,約等於殘廢」……

上述性別語言暴力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前者詆毀女性,後者貶低男性。這類暴力形式,不一定有直接的暴力內容,而是通過謾罵、嘲笑、侮辱等歧視性的口頭或書面語言,對特定性別進行精神和人格傷害,實施暴力攻擊。

女性,往往是性別語言暴力中更大的受害者。近期,針對女性的極端性別暴力事件就接連出現,其中均有語言暴力的存在,比如粉色頭髮女孩鄭靈華遭遇大規模網暴而抑鬱離世,以及幾所高校發生的「男生造女生黃謠」事件。

我們爬取了豆瓣話題「作為女性,你都經歷過哪些語言暴力?」下的 1017 條有效回答,共有 16 萬餘字,來觀察女性在生活中遭受的性別語言暴力。

性別語言暴力

充斥在生活的每個縫隙

在 1017 條回答中,網絡平台,成為性別語言暴力的高頻發生地——近一半回答都發生在微博、抖音、淘寶等網絡平台。網友 @刀 在這發現,她好友的健身照就引來了性騷擾者,網友 @晨沐沐 也注意到,有人評論一名女健身教練的照片為「沒胸還袒胸露乳」。

「針對女性的語言暴力是性別暴力(Gender based violence)的一種體現,是通過語言對女性實施的偏見、歧視和攻擊。」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告訴澎湃新聞,她指出這是一個系統性、結構性的文化問題,而到了網絡時代,女性更容易被凝視和物化,更加多樣的網絡性別暴力形式出現了,比如此前的粉色頭髮女孩因網暴而自殺。

公開場所的語言暴力更容易被注意到,學校、家庭等熟人場所則更加隱蔽,但危害力可能更大。

學校本應傳達正確、科學的性別觀念,卻成為性別語言暴力的重災區。網友 @北城以朽在送妹妹去讀初一時,其妹妹的班主任就說:「其實女孩子讀書讀得差不多就行了,更重要的任務還是幫家裡好好培養弟弟」。

我們還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語言暴力主體出現了新的角色。有網友指出人工智慧存在的性別偏見,還有搜尋引擎聯想詞的不友好。

一些隱含暴力的載體則是長期存在的,比如固有詞彙。中文語言裡,「惡露」形容的是女性生產後子宮復舊排出的內膜和血液;英文語言中,hysterical(歇斯底里)的詞根是 hyster(子宮)。

專業能力、外表打扮,

是重點「掃射」對象

這些語言暴力通常面向更廣泛意義上的女性,但也會有特意指向女同學、女同事等具體角色的語言暴力。

面對廣泛意義上的女性,語言暴力的「掃射」範圍幾乎涵蓋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婚戀生育、身材長相、年齡乃至性生活。婚戀生育是主要的攻擊方面,比如「祝福女性就是嫁人」「有了固定炮友真的不需要女朋友或者老婆」「住在合租房好高騖遠,天天做夢嫁入豪門」。

即使是代表女性權益的 3 月 8 日婦女節,也曾在「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等一眾稱呼中,成為定義女性年齡、容貌等條件的又一工具。此前關於「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討論中,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就撰文寫道,從婦女節到女生節,背後是通過年齡、容貌、性、生育等條件把女性分為三六九等,在分等的過程中形成了隱性歧視,即年輕漂亮的「女生」被放在了等級最高的位置。

在 1017 份回答中,當具體到不同女性的角色時,語言暴力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根據豆瓣網友的回憶,女性自學生時代就被質疑學習能力,網友 @入土在獲得初中物理競賽省級一等獎時,物理老師當著她的面說可惜是個女孩。另外,諸如「女生喜歡寫代碼?我真想不通」「你們兩個真沒用,怎麼連女生都考不過」「女生是學不好立體幾何的」等質疑比比皆是。

等到了職場上,不同角色的女性會遭遇不同的語言暴力。女領導會被質疑性格問題,比如太過「bossy(專橫)」,女應聘者會被質疑年齡,對女司機的刻板印象依舊普遍存在。

女性生理期也常被當作一種「見不得人」的存在。網友 @heyWilly 在坐計程車時看到「有月經、抽菸、喝飲料、吃零食等壞習慣者自重」,網友 @Element 向公司領導建議在婦女節向員工發全年衛生巾作禮品時,領導的回應是「這怎麼行,這傳出去別人怎麼說公司」。

在這些回答中,還有一些語言暴力直接指向的是性別本身,像是「女兒是外人」「只有女的才會給差評」「一個學院的院長?找什么女人找不到?為什麼要去性侵一個女學生做百害而無一利的事?」

上述的種種話語,無不昭示著語言暴力的存在方式。數據顯示,貶低、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是常見的性別語言暴力形式。

王琴指出,這些語言暴力會削弱女性的自信心,限制女性的發展空間,女性身心進而遭受創傷,「寒蟬效應」會出現在女性群體中,甚至引發悲劇後果。

性別語言暴力,隱蔽而難察覺,有時甚至連攻擊者都不自知。只有意識到和分辨出性別語言暴力的存在,我們才能去拒絕、改變它們。如何判斷一句話是否有歧視性語言?聯合國推出的《中文性別包容性語言指南》就指出,可以通過轉換句子提及的性別來識別,比如將「女強人」轉換成「男強人」。

而這種方式同樣可以使用在上述語言暴力中,試想一下「某女生像男生一樣,斤斤計較」「女人幫忙做家務」「男博士是介於男女之間的第三個物種」,這些轉換性別後的話語脫離了社會的主流敘事,更能令人意識到原本句子的問題。

「面對性別語言暴力,需要增強公眾的性別意識,普及性別平等教育,尤其需要強化青少年的性別意識,清晰辨析和抵制性別語言暴力。」王琴說,此外,應加強對性別語言暴力的監管,尤其是那些在網上廣泛傳播的語言暴力,要完善具有性別意識的網絡安全法規。

在生活中,你們是否有遇到性別語言暴力?對於性別語言暴力,你們怎麼看待?歡迎留言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