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擊敗了蘇聯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探史筆記 發佈 2024-03-04T12:23:55.199625+00:00

蘇聯紅軍與入侵的德國法西斯,在城市的街巷、房屋、工廠、火車站甚至瓦礫堆等各個地方展開貼身肉搏。據當時人估算,參加巷戰的紅軍戰士極少能活過一天。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1942年9月的史達林格勒,正在進行著一場史上最殘酷的巷戰。

蘇聯紅軍與入侵的德國法西斯,在城市的街巷、房屋、工廠、火車站甚至瓦礫堆等各個地方展開貼身肉搏。

據當時人估算,參加巷戰的紅軍戰士極少能活過一天。這場殘酷的戰役,在二戰進程中極為關鍵。

蘇聯最終取得了勝利,使希特勒的德國法西斯遭受重創,直至覆滅,但它付出的代價卻也特別慘重。

然而,人們對此不禁心有餘悸,有人設想如果德軍占領蘇聯,戰爭魔鬼希特勒稱霸世界的下一步又將會踏向哪裡?

一、戰爭狂人蕩平西歐,暗中劍指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浩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民族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

二戰造成9000多萬人傷亡,各國財產損失無法估量。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挑起戰爭的希特勒。

每一個戰爭狂人都擁有著極端的思想,希特勒就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

他認為德國日耳曼民族才是世界上最優等的民族,理應獲得並享有更多的土地和資源。

希特勒還將共產主義視為眼中釘,他在自傳中透露出對征服蘇聯的渴望,並將蘇聯的強大視為對德國最大的威脅。

希特勒掌權後,施行了一些政策,使德國瀕臨崩潰的經濟逐漸恢復,這也為德國發展軍備提供了有利條件。

於是希特勒征服歐洲乃至世界的野心也被喚醒。

1937年,希特勒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就明確要為德國爭取「生存空間」,也就是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主要方向就是東歐。

因為以蘇聯為主的東歐有著大量的糧食和豐富的石油資源,正是德國垂涎已久的地區。此時的德國,西面有帝國主義英法,東面則是新興的社會主義蘇聯。

希特勒深知日益強大的蘇聯是他侵略擴張的最大障礙,但如果一開始就和蘇聯交戰,必然沒有勝算的可能。

權衡之下,希特勒決定先穩住蘇聯,解決了西歐的其他小國和英法後,才能沒有後顧之憂來對付蘇聯這塊真正難啃的骨頭。

因此,希特勒趕在英法之前,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後,1939年9月希特勒指揮德軍閃電襲擊波蘭,二戰就此爆發。

雖然波蘭對於蘇聯是唇亡齒寒,但此時的蘇聯需要加緊發展軍備,所以無意對抗德國,反而趁機和德國瓜分了波蘭。

另一邊的英法只是表面對德宣戰,實際卻毫無作為。他們還幻想著蘇德交惡,消耗彼此。實際上英法的綏靖政策恰恰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

讓英法沒想到的是,不久希特勒轉頭就將槍炮對準了法國。戰前的法國號稱歐洲軍事強國,卻在德軍猛烈的炮火中,僅僅堅持了38天就宣布投降。

之後,德軍在西歐更是長驅直入,先後將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等小國收入囊中。希特勒也沒料到西歐戰場會進行的如此順利,但接下來在英國那裡碰了釘子。

德軍遭到了英國人的頑強抵抗,始終無法迫使英國投降。

為避免過長時間的消耗,且英國也遭受重創,最終希特勒決定暫時放棄進攻英國。要保存有生力量,去對付蘇聯。

橫掃西歐後,侵略野心極度膨脹的希特勒認為攻打蘇聯的時機已經到來。他終於提出了野心勃勃的「巴巴羅薩計劃」,即入侵蘇聯計劃。

二、閃擊蘇聯初步勝利,制定下一步狂妄計劃

希特勒十分推崇「閃電戰術」,他認為戰爭必須出其不意,並速戰速決,才能取得優勢勝利。

因此希特勒狂妄斷言,要在3個月內解決蘇聯。而且「巴巴羅薩」計劃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甚至連德軍許多高級將領都不知曉作戰計劃。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史達林對希特勒侵略蘇聯的野心早已有所察覺,也有一番未雨綢繆,但他還是對德軍的來勢洶洶大感驚訝。

史達林也並不了解,希特勒慣於背信棄義,在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到兩年的時間,希特勒就棄之不顧。

1941年6月22日,有備而來的德軍突然大舉進攻蘇聯,不宣而戰。戰爭初期,蘇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蘇聯軍隊都毫無戒備,戰鬥力量分散,沒有集中起來。軍隊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聯繫,後勤支援也跟不上。

儘管蘇軍擁有先進裝備,卻無法迅速運轉起來投入戰鬥,屬於有勁兒使不上。希特勒的的「閃電戰術」非常成功,來不及組織有效防禦的蘇軍防線很快就被德軍突破。蘇軍節節敗退,並有大量人員傷亡。

然而,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戰鬥力也迅速提高,德軍的進攻開始變得阻力重重。雖然希特勒的3個月拿下蘇聯的狂妄目標沒有實現,但德軍依然兵臨莫斯科城下。

即使德軍遭到蘇軍的有效防禦,希特勒仍然瘋狂自大,他堅信打敗蘇聯只是時間問題,甚至開始幻想解決掉蘇聯後的下一步行動計劃。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只要解決蘇聯,德軍就能集中力量通過伊朗,一部分軍隊占領波斯灣,另一路軍進入中東,與「非洲軍團」會師。

最後還能與當時在印度作戰的日本匯合,共同圍攻印度。其實希特勒早在1939年就和德軍高官討論過這個計劃。

後來日本外務大相重光葵也在回憶錄中證實,希特勒的確曾有過此計劃,德軍如果能控制高加索地區,英美就無法通過波斯灣援助蘇聯。

此外德國還計劃進入中亞細亞,再和印度的日軍勾結。那麼,希特勒為何要選擇中東地區作為他的下一步目標呢?

三、揭開希特勒垂涎中東真實目的

希特勒揮師中東地區的計劃反映出他征服世界的勃勃野心,因為那裡的資源和戰略地位令希特勒垂涎已久。

首先,德軍打敗蘇聯,掌控高加索和烏克蘭後,就等於將歐洲大部分的糧食和能源據為己有,這就能夠保障德軍征服世界的軍事行動,增強軍隊戰鬥力。

但這些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希特勒的胃口,因為現代化的機械部隊要想大範圍持久作戰,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石油資源作為供給。

希特勒要找到一勞永逸的辦法,那就是將全球的石油資源牢牢控制在手中。

當時的開採技術並未探明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而阿拉伯半島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地。

因此希特勒搶占中東是必然的選擇。此外,中東地區對於希特勒還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考量。

此前德軍雖然重創英國,但依然無法使英國徹底投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盟軍能夠通過海上源源不斷地為英國提供支援。

德國占領阿拉伯半島,就能成功阻斷英美的海上補給線。

英國沒有了外援,力量大大削弱,到時德國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擊敗英國。而希特勒一直忌憚的美國失去了同盟國的支持,也會陷入困境。

之後,德軍南下與日軍會師於印度,進一步合力封鎖英國。希特勒曾為自己制定出稱霸世界的完美計劃而沾沾自喜,但美夢終歸要醒。

在出兵中東前,還要跨過蘇聯這道坎,但眼前的蘇聯很快就要讓希特勒和德軍付出慘痛的代價。

四、盲目自大慘敗史達林格勒,中東計劃化為泡影

1941年冬季,蘇軍開始扭轉戰局,擊退了德國軍隊進攻莫斯科的企圖,並接連解放了許多城市,逼迫德軍不斷後撤。

希特勒依舊不死心,1942年春天,他轉而下令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甚至不懼兩線作戰,要求軍隊同時進攻高加索地區。

史達林格勒是蘇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因為蘇聯的糧食、石油等重要資源都集中在它的南部,一旦失去這裡的控制權,對蘇聯將是重大危機。

因而史達林格勒對於蘇德之戰的成敗有著關鍵性作用。最終,蘇聯在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後,成功保衛了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轉折點,從此,德軍逐漸失去了主動權,一步步走向衰亡。

希特勒進一步占領中東,稱霸世界的美夢也就此化為泡影。

縱觀德軍的失敗,可以說與希特勒的盲目自大有很大關係。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蘇聯投入的戰鬥兵力遠遠超出德方預期。

蘇軍的坦克更是堅硬穩固,連炮彈都無法打穿,令德軍大為驚駭,此前他們從未見過這樣先進的坦克。

其次,德軍對蘇聯冬天嚴寒的氣候沒有做足充分的準備。相比於在嚴寒地區習以為常的蘇軍,德軍則根本無法適應。

再加上過冬補給無法及時補充,物資缺乏,使得德軍戰鬥力大大下降。蘇軍得以趁勢發起反攻。

對於希特勒在他出兵中東的設想中,提及想與日軍會師印度,這個計劃同樣註定失敗。這其中與中國對日本的牽制和打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五、希特勒拋棄中國結盟日本,終無法扭轉慘敗命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對日本的反擊也讓德國陷於被動,並極大地推動了盟軍的勝利。

但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二戰前,中德關係還曾經歷了「蜜月」般的友好時期。

日軍全面侵華初期蔣介石還曾對德國抱有過一絲幻想。蔣介石一直對德國的日耳曼精神懷有崇尚之情,還希望中國人也可以擁有這種精神。

特勒上台後,蔣介石同樣對其十分欣賞,兩人還保持了緊密良好的私人友誼

這便促成了20世紀30年代中德的深入合作。當時國民政府的很多部隊都配備了從德國購買的先進武器。德國還派出軍事技術專家指導中國的軍工業發展。

同時,德國也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原材料和能源,極大地緩解了德國的資源緊缺狀況

然而這種看似友好的關係不過是建立在利益層面上,實則很脆弱,一旦涉及到德國利益時,希特勒自然會將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棄之不顧。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反蘇反共的共同目標下,德日簽訂協議,建立軍事同盟。

但此時的希特勒仍然搖擺不定,一方面他不想看到日本在中國大規模掠奪資源,損害了德國的利益。

另一方面,希特勒還指望日軍能夠有實力牽制蘇聯。

因此,當蔣介石派人向德國表示希望得到幫助時,德國答應將對中日之戰進行調停。

然而很明顯希特勒更加偏向日本,對於日本提出占領中國的苛刻停戰條件,不僅沒有任何異議,反而勸國民政府接受這些條件。

這當然遭到了國民政府的拒絕。

不久,希特勒更是直接宣布承認偽滿洲國,這讓蔣介石非常不滿,派人與德方交涉,勸說希特勒能回心轉意。

但隨著1940年德意日簽訂《同盟條約》,德國再也不想偽裝,公開支持日本侵略遠東,接著又承認汪精衛偽國民政府。

此後中德關係終告破裂。然而,1942年希特勒竟又給蔣介石寫信,希望中國可以和德國合作進攻印度。

蔣介石不再抱有幻想,果斷拒絕了希特勒的請求。

希特勒之所以最終選擇站在日本一邊,必然是因為看到日本才有實力幫助他打擊蘇聯,合圍印度削弱英美。

但是此時的日本,也在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中國的全民族抗戰以及持久戰的抗戰方針,徹底粉碎了日軍要3個月占領中國的企圖。

日本將兵力大規模投入到中國,戰事卻久拖不決,軍力被嚴重消耗。再加上日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進攻,更加沒有多餘的力量北上幫助德國圍攻蘇聯。

面對日本這個不靠譜的隊友,希特勒也只能扼腕哀嘆,無力回天。

1945年8月4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而早在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後,希特勒飲彈自盡,結束了他戰爭狂魔的罪惡一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正義的勝利,也表明和平永遠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戰後,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被摧毀,許多被壓迫的民族獲得解放,世界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如今,當人們再回顧那段黑暗的歷史時,戰爭帶給人類的傷痛依然沒有平復。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僅憑一己之野心,就將世界人民拖入戰爭的苦難深淵。

同時法西斯主義失敗的事實也證明,歷史從來不是個人意志能夠推動,違背人類和平意願,倒行逆施必然會慘敗。

二戰中,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遭受巨大損失,可謂沒有真正贏家。戰後,各國吸取教訓,達成共識,即只有互助互利,和平協商解決矛盾,才能實現雙贏和多贏。

參考資料

趙愷. "巴巴羅薩"計劃一場經過精密計算的豪賭[J]. 國家人文歷史, 2022(4)

阿渠. 希特勒的戰略射程早已指向我國[J]. 報刊薈萃, 2008(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