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還是俗氣?帶你走進真實的明朝生活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發佈 2024-03-04T13:19:00.540161+00:00

公元16世紀末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古澳門登陸,來到了萬曆年間的中國明朝。利瑪竇驚嘆於眼前王朝的繁盛與富庶,他感嘆道:「柏拉圖《共和國》當中的理想王國,在中國早已經實現」。【圖注】利瑪竇向中國社會傳播了西方的幾何學、地理學知識以及人文主義的觀點,開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

公元16世紀末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古澳門登陸,來到了萬曆年間的中國明朝。利瑪竇驚嘆於眼前王朝的繁盛與富庶,他感嘆道:「柏拉圖《共和國》當中的理想王國,在中國早已經實現」。

【圖注】利瑪竇向中國社會傳播了西方的幾何學、地理學知識以及人文主義的觀點,開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美國《生活》雜誌將利瑪竇評為公元第二千年內(1000年—1999年)最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明朝一度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堅實的經濟基礎為明朝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先決條件,推動明朝老百姓在娛樂生活、藝術創作、哲學思潮等領域都達到一個歷史高峰。尤其是到了晚明時代,雖然朝綱廢弛、國庫空虛,但民間生活卻並沒有受到太大束縛,反而以「春色滿園關不住」之勢,形成了一幅色彩鮮明、引人入勝的奇妙畫卷。

【市井之喧】

在五千年中國歷史中,明朝人可謂是最會「玩」的一個歷史群體,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代市民階層的興起與城市商業的繁榮。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都繁會圖卷》,生動再現了明朝南京城的市井繁華。據統計,這幅長卷上共有109家商店的招牌、幌子和匾額。有1000多個人物,他們的職業多種多樣,包括侍衛、戲子、縴夫、漁夫、郵差和商人等等。

街上店鋪種類豐富,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茶莊、金銀店、藥店、浴室乃至雞鴨行、豬行、羊行、糧油谷行林林總總。其中,光是與穿衣打扮有關的店鋪就多種多樣,有賣絲綢的、賣腰帶的、賣靴子的、賣香皂,賣胭脂的……想買東洋、西洋貨物,也是毫不費力,受益於鄭和下西洋對於全球環境的聯通,全球貨品源源不斷向城市供給來,城中店鋪明確打著「東西兩洋貨物俱全」招牌的不在少數。

從《南都繁會圖卷》可見,明朝南京城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而且已經越來越細分化了。

到了明代的中晚期,城市的發展已經開始走上經濟支配和經濟驅動的道路。以發展最盛的蘇州舉例,明朝文臣王世貞稱蘇州城無論就「財賦之所出」(農工商總體),還是「百技淫巧之所湊集」(手工業),「駔儈譸張之所倚窟」(商業),都堪稱天下第一繁雄郡邑。

詳細來說,蘇州是雲集全國乃至外洋貨物的商品中心,全國著名的絲綢生產、加工和銷售中心,全國最大和最為集中的棉布加工和批銷中心,江南地區最大的糧食消費和轉輸中心,全國的金融流通中心,刻書印書中心,頗為發達的金銀首飾、銅鐵器以及玉器漆器加工中心,開風氣之先和領導潮流的服飾鞋帽中心,獨步全國的美味美食飲食中心,設施齊備、服務周到的生活中心,交通便利的運輸中心……

明朝統治時期,全國每年徵收的糧食大約2600萬石左右。其中,蘇州府獨自上繳250多萬石,上繳的數量幾乎是杭州府的10倍,上繳的總量超過了山西、陝西等省份的合計。

當年,生活在明朝都市,衣食住行生活套配一應俱全,足不出市便能搞定一切生活所需,甚至還能「海淘」進口商品。活色生香、充滿煙火氣的明朝城市生活,更折射出明朝人在精神、文化、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與追求,那一度像是黃帝夢中華胥國一般的理想國。

【思潮之爭】

明朝的思想界極為活躍,可以與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相媲美,出現了王陽明、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巨人。陽明心學成了明朝後期的一股龐大的思想洪流,隨著興起的泰州學派、東林學院即而將心學發揚光大,給予明朝百姓思想上的解放。

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文壇出現了一批以「狂者」形象和創作風格著稱於世的文學家和批評家,他們在文學上主張思想解放、率性而為,使文壇一掃明前期僵化、保守的面貌,文壇出現了大量表現人的合理訴求、人的情感欲望的詩文、小說、戲曲作品,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浪漫氣象,與明朝繁盛的出版產業共同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黃金年代。

受太祖太宗兩位創業皇帝影響,明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王朝中,對書籍出版和文化思想傳播最開明的朝代之一。終明一朝,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頒布過限制民間出版自由的旨意或修改過這方面的法令。因此,明朝時期的圖書出版非常火爆。據統計,明朝圖書出版高達3.5萬多種,明朝在出版業方面承接宋元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從規模、經營方式,還是從圖書體制、機構設置方面都有了新的建樹,遠遠超過了之前宋元時期的出版量。

當時主要的私人圖書出版中心主要有南京、福建、建陽、安徽徽州、以及蘇杭等地。南京的出版商最多,據張秀民先生《中國印刷史》一書,至今還能考證出來名字的民間出版社就有93家,如富春堂、文林閣、廣慶堂、世德堂、萬卷樓等。福建建陽地區現在能考證出來名字的比南京少9家,有84家,也非常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也刺激了大量創作者投身於文字創作當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三部都是在明朝中後期編輯完稿、公開出版的,更是出現了許多前朝無法流通的與兩性關係、政治時事、奇聞鬼怪相關的戲曲、小說書本。

【服妖之風】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時尚」一詞始見於明代。什麼是時尚?晚明名僧袾宏所著《竹窗隨筆》有如下解釋:「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明朝人對於時尚的追捧近乎癲狂,其中尤以服飾時尚最具代表性。

在明初,穿衣著裝有著一套嚴苛的等級條令。朱元璋在建國之後發了一道《衣冠復古詔》,即「詔復衣冠如唐制」「悉復中國之舊矣」,並且親自參與服飾制度建設,又多次對服飾制度進行修訂、增補。詳細到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面對全國上下各種地位、各種身份的人的服飾都作出了規定,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了它的推行。在當時,穿錯衣服的後果非常嚴重,將被國家處以重刑。

伴隨著明朝經濟基礎的夯實與理政思想的開明,國家對於服飾的約束愈發鬆動,一股「韓流」席捲而來。當時朝鮮使臣入京,他們的長袍下擺作蓬張狀,煞是好看,再細探究,原來裡面有條馬尾織成的襯裙,體態肥胖者穿上後,頓時可瘦削許多。於是仿效行列不斷壯大,慢慢就有富商、歌姬開始穿著這樣的馬尾裙,馬尾裙的來源也從進口改為自產,漸漸的馬尾裙風靡京師。

馬面裙的全民皆穿意味著「無貴無賤」,從此服飾上的嚴苛條令開始逐漸被民眾擊潰。一旦掙脫了令人窒息的桎梏,對美的追求與崇尚奢華的風氣也就像雪崩似的全國擴散。穿衣不再有政治含義,卻能顯示身份與氣派,至少外出得穿得光鮮點,才不至於遭人嗤笑。

明朝中後期,「僭越」與「服妖」之風盛行,人們穿衣盡精緻大膽之所及,更是出現了各種奇裝異服。如果你走在當時的城市街頭,滿頭簪花、衣著艷麗的不一定是女子,戎服男飾、佩戴刀劍的也不一定就是男子。龍紋蟒袍、鳳冠霞帔不再是權貴「高定」,尋常百姓也可以穿著皇宮樣式出門「炸街」,是謂「男子服錦綺, 女子飾金珠, 是皆僭擬無涯, 逾國家之禁者也。」

不僅式樣多,追求時尚也意味著衣服淘汰更替頻率也越來越快。顧起元《客座贅語》寫道,南京婦女的服飾二三年一變,誰若不及時跟上,「未有見之不掩口者」。松江老秀才范濂《雲間據目抄》寫道,他「最尚儉樸」,但「年來亦強服色衣」,並自我解嘲地說「習俗移人,賢者不免」。

明朝的這股服妖風,甚至可以在後世文學作品中瞥見一二。《情夢柝》中女扮男妝的若素「頭戴純陽巾,身穿白緣領石青服,腳下京青布靴」,男子楚卿的裝扮則是「頭戴飄搖巾,內穿荔枝色雲緞襖,外披白綾繡花鶴氅,腳下大紅履」。

綠頭巾、紅鬍子、紙做的衣裳、馬尾的裙撐……置身時尚中心蘇州街頭仿佛身處時裝周秀場,無論是濃妝艷抹還是蓬頭垢面,時尚主要看的是個「敢穿」的態度,明朝潮人在服飾上引領的「敢穿」時尚註定是中華服飾史上的一個亮麗篇章。

【飲食之尚】

明朝一樁曾惹來「國際影響」的話題,正是「吃喝」。葡萄牙人克魯士的《中國志》裡形容明朝老百姓「極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麥之類的主食以及蔬菜外,還有豐富多彩的肉食,包括豬肉牛肉以及大量水產。

明代飲食的豐盛,除了得益於經濟的發達,還歸因於諸多外來食材的出現。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玉米以及大蒜,這些我們現代人耳熟能詳的食材,都是在明代才傳入中國!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更是帶來了革命性的顛覆。這些舶來品的出現,大大豐富了本土的菜系和菜式。在在烹飪技術上,明代與兩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有燒、蒸、煮、煎、烤、鹵、攤、炸、爆、炒、炙等非常多的方法!

到了明朝中後期,奢靡之風大起,人們崇尚享樂,「食不厭精」成為餐桌一時之尚,明朝的飲食品種變得空前豐富,無論是南方的牡蠣,北方的熊掌,東海的鰒魚,西域的馬奶,還是北京的蘋果,山東的羊肚菜,蘇州的橄欖脯,杭州的西瓜,山陰的河蟹......通通成為流行全國的特產。江南民間普通家庭,辦宴席都常用「簇盤」,桌上食物能堆到一丈高,不止有肉食蔬菜,還有各類珍奇果品糖果,甚至還有斑鳩馬奶等珍奇。

明朝中後期的美食的豐富多樣還體現在這時期的關於美食的總結整理類著作較其他時期呈現直線型的上升勢態,例如韓奕 《易牙遺意》、宋詡《宋氏養生部》、張岱祖父所著《饕史》以及張岱在此基礎上所著《老饕集》等。

有了美食,最懂享受的明人餐桌自然不能少了美酒。明人對美酒的痴迷,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可見一斑。朱元璋登基之後不僅解除了軍隊不能喝酒的禁令,還在南京建造了16座大型酒樓,接待四方來客。根據周暉《金陵瑣事》記載,這十六樓分別是「南市樓、北市樓、集賢樓、樂民樓、謳歌樓、鼓腹樓、清江樓、石城樓、來賓樓、重譯樓、澹煙樓、輕粉樓、鶴鳴樓、醉仙樓、梅妍樓、翠柳樓。」十六座酒樓高基重檐,棟宇宏敞,每日高朋滿座,推杯換盞,好不熱鬧。

明代酒業極為發達,京都省城,酒樓酒肆林立,鄉鎮村落,釀酒作坊和燒鍋遍布。自從元代蒸餾技術得以普及後,明代釀酒工藝更加完善,制曲和蒸餾技術日臻成熟,釀酒業也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高度。

公元1573年明朝萬曆年間,明人舒承宗按照「前店後坊」的方式建造酒坊,又受前人泥窖釀酒的啟發,不惜重金從瀘州城外五渡溪採集純粘性黃泥,築建窖池群用以釀酒。舒承宗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並探索出「泥窖生香、續糟配料」等一整套大麯酒的釀造工藝,取龍泉井水,釀造出淨爽、甘甜、醇厚、豐滿的瀘州大麯酒,名噪一時。而舒承宗建造的窖池群就是後來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573國寶窖池群」,至今已不間斷傳承使用450年。

撥開歷史濃煙,大明以更坦誠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個時代里既有狂躁、跳躍,也有內斂、靜思;既有叛逆、超脫,也有回歸、守成。日殊月異,時代更迭,昔日浮華消散成空,唯留下明人對美好生活的描摹、對人類文明的永恆追求與探索,與我們在人間共生。

參考資料:

陳學文《明代宮廷的飲食習俗》、劉志琴 《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滕新才《明朝中後期飲食文化探究》、陳學文《明代中葉民情風尚習俗及一些社會意識的變化》、陸楚翬《我在明朝穿什麼》 、呂健 張露勝《2022品味服章之美再現大明風華——孔府舊藏明代服飾》、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陳寶良《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明]《大明律集解附例》、[明]王槩《王恭毅公駁稿》、[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