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這是真的嗎?

hy百味人生 發佈 2024-03-04T15:56:34.309915+00:00

接下來百味就從歷史的客觀角度出發,評價一下魏忠賢的功與過,還原給您一個真實的魏忠賢?魏忠賢的發跡史:魏忠賢,公元1568年出生,原名魏四,後來改名為李進忠,河間肅寧人,其父名叫魏志敏,母親劉氏。

有一個人壞事做絕做盡,既不後悔也不愧疚,居然還以恥為榮,他就是明末最有權勢的大太監、人稱「九千歲」的魏忠賢,他被稱為壞人中的極品,渣男中的天花板,他壞的毫無人性,他壞的喪盡天良。

歷史上的他是一個惡棍加流氓、加地痞、再加無賴的壞人綜合體,他毫無底線,他毫無原則,他逼走老婆,賣掉女兒;他恩將仇報,殺死乾爹和恩人;他殘害後宮,虐殺皇后和懷孕的貴妃;他爪牙遍布、操控朝政;他沽名釣譽、建立生祠,他不擇手段、陷害忠良……。

什麼指鹿為馬的趙高、十常侍之首的張讓、自廢盛唐爪牙的邊令誠、挾帝親征的王振,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有著「立皇帝」之稱的劉瑾,都在他面前自慚形愧。

那麼真相到底如何?接下來百味就從歷史的客觀角度出發,評價一下魏忠賢的功與過,還原給您一個真實的魏忠賢?

魏忠賢的發跡史:

魏忠賢,公元1568年出生,原名魏四,後來改名為李進忠,河間肅寧(就是現在的河北)人,其父名叫魏志敏,母親劉氏。

從小魏忠賢就是個地痞無賴,天天和村里那些不良少年在一起酗酒賭博、偷雞摸狗、流連酒色……,無所不干。

魏忠賢生性耿直,待人熱情,特講哥們義氣,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在這群人當中還是相當有地位的。

由於家中貧窮,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可以說是目不識丁,但他的武功卻很厲害,雙手均能挽弓射箭,有百步穿楊之神功。

後來魏忠賢娶了老婆馮氏,但他吃喝嫖賭抽的臭毛病仍然不改,家中已捉襟見肘,就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竟然還跑去賭博,加之他又生了個女兒之後,更是入不敷出。

有一回魏忠賢賭輸後沒錢給人家,債主上門逼債,無奈之下他就毅然決然地賣掉了自已的親生女兒,還清了賭債。

魏忠賢的老婆這回可受不了,就為了還賭債把女兒給賣了,這還是人幹的事嗎?

他老婆害怕下一個被賣的就是自己,便離家出走改嫁他人。

這回魏忠賢徹底解放了,也沒有了家的束縛,接下來又又開始為自己的前途開始深思熟慮了。

在當時的大明朝,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讀書來博取功名。

可魏忠賢無心讀那聖賢書,卻開闢出另一條出人頭地的捷徑,那就是進宮當太監。

可是,當太監割命根子是要花錢的,窮的兜比臉還乾淨的魏忠賢哪有錢做手術呢。

您還真別說,這魏忠賢可真夠狠的,動手能力極強,後槽牙一咬,咔嚓、咔嚓兩下子,就把自己的命根子給割下來了。

但閹割可是一項技術活,絕不是隨隨便便一刀子就能解決的事。

由於魏忠賢當時做手術的衛生條件極差,手法又不熟練,手術後感染髮炎了,這一刀差點要了自己的小命。

幸好遇到好心人搭救,給他用藥消炎治療後,總算他又活過來了。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想當太監也不是您想當就當的,是受年齡限制的。

原來宮裡收太監只收年齡在十歲以下的,魏忠賢一沒關係二沒錢,這下可慘了,白白割掉了命根子,人家還不要。

這回魏忠賢太監也當不成了,割都割完了,也接不回去啊!於是他只能留在京城開始了流浪生涯,他還沒啥手藝,只能靠乞討要飯為生。

俗話說: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當時的東廠司禮監秉筆太監孫暹(xiān),就是東廠的一把領導,既有權又有錢,在京城還有一套單獨的大宅院,家裡正好缺傭人,魏忠賢有幸就被招收了進來。

受盡生活磨難的魏忠賢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他在這所宅院裡積極發揚溜須拍馬、吃苦耐勞的精神,終於贏得孫府上下的喜愛。

功夫終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一年時間,孫暹終於注意到了這個「勤勞肯干」的小伙子。

孫暹認為「魏四」這個名字太俗氣了,便給魏忠賢改了名字叫做李進忠,又保舉他入宮,這回終於圓了魏忠賢的太監之夢。

魏忠賢進宮後被派在甲子庫辦事,給大家解釋一下「甲子庫」是什麼意思呢?

甲子庫是皇帝的私庫,專門負責接收地方上貢的特產,這個差事可是個肥差,油水很多,逐漸的魏忠賢竟然還攢下了很多錢。

其實魏忠賢的成名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從公元1589進宮開始干掃地、打水和洗馬桶這些打雜活,直到公元1621年才告別了打雜的工作。

魏忠賢在皇宮裡偽裝的平淡無奇,還被別人叫做「魏傻子」,什麼意思呢?

因為他有三個傻缺特點:

第一、他特別好賭;

第二、他特別好色;

第三、他整天嬉皮笑臉,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毫不上進的人。

朋友們,其實魏忠賢嬉皮笑臉和毫不上進,只不過是他的一種偽裝和蟄伏,他在等待時機崛起。

接下來魏忠賢進到宮中之後,由於特別善於溜須拍馬巴結人,又極盡所能的討好大太監魏朝,得到魏朝的認可後又拜魏朝為乾爹。

之後魏忠賢又通過魏朝介紹,轉投王安門下,頗得其信任。

魏忠賢很快就得到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的偏愛,兩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曖昧。

當魏忠賢有了這一層關係後,順水推舟的就成為了一名首領太監。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客氏的名字很有詩情畫意,叫作客印月,河北人,1587年出生在一個窮苦人家,很早就嫁給一個姓侯的人,生下兒子侯國興。

客氏因為奶水充足,當時正逢當明朝「奶子府」每年四月份選乳母,體健貌美的她便被選入太子朱常洛府中,成為剛出生的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

這個客氏長的風騷嫵媚,撩人心弦,雖然年紀輕輕,但名聲卻極差,因為她不但生性淫蕩,而且心腸又特別歹毒。

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駕崩,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十天後就封客氏為奉聖夫人。

客氏作為一個奶媽,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沒當皇帝時,二人就關係曖昧,說不清道不明的,朱由校當了皇帝之後,二人更是無所顧忌了。

此時的客氏在宮中的待遇就如同妃嬪一般,每天濃妝艷抹,乘八抬大轎進出宮門,隨行的護衛幾百人,而且周圍的人都必須磕頭迎送。

大家說說,就這陣仗,誰能相信這就是一個皇帝乳母享受的待遇。

客氏特別怕熱,每逢夏天,天啟皇帝便會在她的居所周圍搭建涼亭,而且還賞賜很多冰塊防暑降溫。

朋友們,要知道古代沒有冷庫冰櫃啥的,因此冷凍冰塊在夏季里十分珍貴稀卻的。

天啟皇帝還特賜她與魏忠賢「對食」,而且每逢她的生日,朱由校都會親自去祝壽,還會賞賜很多奇珍異寶。

百味再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對食」什麼意思呢?

「對食」的原義本是二人搭夥共同吃飯的意思,後來便演變成兩種含義:

第一種指宮裡那些得不到帝王寵愛的宮女之間發生的同性之戀;

第二種就是指宮女和太監之間有如夫妻,結成臨時性伴侶,在寂寞難耐時可以相互撫慰,以解心中空虛,藉此相互打發深宮寂寞。

魏忠賢便和客氏結成「對食」後,便一起蠱惑天啟帝朱由校,每天引誘他在聲色犬馬中沉淪,而朱由校對他們也是聽之任之,全然不理朝綱之事。

魏忠賢當權的那些年裡,他都幹了哪些惡事:

第一:與乾爹爭風吃醋,橫刀奪愛殺死乾爹;

這個客氏原本是魏忠賢乾爹、太監魏朝的情人,因為魏朝既要侍奉天啟皇帝,又要伺候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因此經常就冷淡了客氏。

由於魏忠賢長相清秀,又能說會道,很會甜言蜜語來哄女人,便趁虛而入,傾盡囊中所有討客氏歡心。

比如:經常請客氏下館子,吃一頓價值五百兩銀的美味佳肴;

朋友們,百味給大家講講五百兩白銀是多少錢?若折合成我們現在的銀價,大約合人民幣一萬八千元。

還如:給客氏買禮物也如土豪般霸氣,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

據《稗說》記載:魏雖腐餘,其勢未盡,挾房中術以媚,得客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可能是魏忠賢的自宮技術不行,割的不夠徹底,還留有一部分功能,這讓客氏歡喜不已。

另據《玉鏡新譚》記載:

魏忠賢入宮後,還經常外出找女人。

魏忠賢既有那方面的能力,而且又是風月場上的老手,對於女性心理的把握,要遠比大多數的太監精準得多。

而客氏本身就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魏忠賢對處於饑渴之中的客氏來說,無疑有著無窮無盡般的誘惑。

很快,魏忠賢便贏得了客氏的芳心,進而取代了魏朝。

接下來,魏忠賢靠著客氏,又成為了李選侍的心腹太監。

這個「李選侍」是誰呢?百味給大家講講:

原來在公元1619年,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去世後,萬曆皇帝念及皇孫年幼,便把朱由校交由朱常洛的選侍李氏撫養,是為李選侍。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淨身未淨,順利進宮,也多虧了魏朝的幫忙。

魏忠賢為了報答當初魏朝的薦舉之恩,對其可謂是鞍前馬後、噓寒有加,而魏朝對魏忠賢也是投桃報李,推薦魏忠賢又成了王安的手下。

這個王安又是誰呢?魏朝是王安手下的太監,負責協助王安辦理宮中的事務,也是王安的得力助手。

王安曾是明光宗朱常洛的伴讀,朱常洛即位後,便提升王安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在魏朝和王安的極力薦舉下,魏忠賢又被提升為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隨著魏忠賢的步步高升,他的野心也大的愈發不可一收了,此時的魏朝和王安便成了他成功的最大障礙。

魏忠賢在皇宮能夠一步登天飛黃騰達,也離不開太監魏朝和王安的幫助,按理說魏忠賢應該知恩圖報才是,但魏忠賢反而卻恩將仇報。

魏忠賢向天啟皇帝朱由校進讒言,污衊魏朝,朱由校聽後勃然大怒,便將其發配邊疆。

而魏忠賢為了以絕後患,居然派人在發配的路上將魏朝殺死。

魏忠賢為什麼要殺死乾爹魏朝呢?

魏忠賢想要攀上客氏的高枝,就必須要懂得客氏的需求,而客氏的需求不僅包括生理需求,而且還包括政治需求。

客氏的生理需求

客氏作為一個正常的女人,也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女人,雖錦衣玉食,但終難滿足其身心的需求和床笫的空虛。

而魏忠賢憑藉著自己早年在風月場的經驗,有著絕對的自信打敗魏朝,滿足客氏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部需求;

客氏的政治需求:

客氏非常渴望權力,對政治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政治野心。

而客氏也非常明白,自己在宮裡一個人勢單力薄,要想實現她的野心和夢想,必須要組成一個鐵桿團隊,魏朝肯定是靠不住的,而魏忠賢恰恰是自己一個極好的「政治盟友」。

同時,魏忠賢也深深的堅信,只有他才能幫助客氏實現這個政治夢想。

而魏忠賢也要利用客氏與皇帝朱由校之間的特殊感情,以達到自己鹹魚翻身,獨掌大權的政治目的。

說白了,二人之間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因此,魏忠賢為了爭名奪利,不惜與乾爹魏朝翻臉,最終殺死了他。

第二、殺害恩人上司太監王安;

王安是大明王朝的三朝元老,正直忠心,他也是被明朝士大夫所讚頌的極少數宦官之一。

後來被司禮監秉筆太監陳矩推薦他為明光宗朱常洛的伴讀,此後便成為了朱常洛的心腹。

王安為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登基繼位立下很多功勞,尤其對朱由校還有過救命之恩,因此父子二人對他都很感激。

魏朝也是王安的直系下屬,由於魏朝多次在王安面前替魏忠賢說了很多好話。

魏忠賢為了討好王安,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兩大絕活:低頭做事莫問前程和投其所好大把送禮。

於是,王安便對他更為另眼相看,同時還不辨真偽,經常帶他見天啟皇帝朱由校。

而魏忠賢也就借著王安的助力,順利的一步一步的攀上權力頂峰。

魏忠賢為什麼要殺害恩人王安:

由於王安為人正派,看不慣魏忠賢和客氏淫亂後宮和擾亂朝政,曾多次責備和勸戒二人。

但這也讓魏、客二人對其懷恨在心,後來在二人的讒言污衊下,天啟皇帝給王安降職發配南海去做「淨軍」,就是由太監組成的軍隊。

最後,魏忠賢又指使太監劉朝,將王安折磨而死。

第三、魏忠賢和客氏為了讓皇帝絕後,竟迫害懷孕妃嬪;

魏忠賢和客氏在做掉魏朝和王安之後,開始獨霸內宮,天啟皇帝老大,他倆老二。

在後宮裡,不論皇后還是選侍,只要是得罪過他倆的,都會慘遭迫害。

明光宗朱常洛的選侍趙氏、天啟皇帝朱由校的馮貴人、裕妃張氏、成妃李氏、還有懿安皇后張氏等人,相繼慘遭魏、客二人的殘害。

其一、隨意殺害先帝後宮妃嬪;

明光宗朱常洛的遺妃趙選侍,只因看不慣二人的囂張跋扈氣焰,便說了幾句公道話,魏、客二人聽到後立刻就假傳聖旨令她自縊。

而且趙選侍死後,只能以宮女的身份下葬,大家怕受牽連,無人敢為其申訴辯白。

之後魏、客二人還將趙氏名下的答應和近侍等數十人,全部發配到南京。

其二、隨意虐待皇帝懷孕的妃嬪;

客氏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深恐後宮嬪妃懷孕,那樣母憑子貴就會威脅自己的地位,曾多次殘害嬪妃。

即便是一國之皇后連自己皇子都無法保住。

比如: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懿安皇后張氏為人正直,極其討厭魏、客二人,多次跟朱由校大吹枕邊風,說兩人貪贓枉法,殘害忠良。

結果魏、客二人懷恨在心,先是派人在宮中散布謠言:張皇后身家不清白,是江湖大盜孫二的女兒,想讓皇帝廢掉她。

據《明懿安皇后外紀》記載:

後有娠,客、魏盡逐宮人之異已者,而以私人承應。後腰脅傷痛,召宮人使捶之,宮人陰欲損其胎,捶之過猛,竟損元子焉。

公元1623年,張皇后身懷有孕,魏、客二人便將宮中伺候她的人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隨時準備下手。

正巧有一天,張皇后突發腰痛,魏忠賢便命宮女在為其捶背按腰時故意使勁,致使張皇后腹中龍胎變為死胎。

還如:裕妃張氏,因其懷有身孕,被冊封為裕妃。

由於張裕妃也對魏、客二人有過不滿的言論,二人依舊偽造聖旨將張氏身邊的宮女和內官全都驅趕到宮外。

只將張裕妃一人囚禁在宮中,既不給飯吃,也不給水喝,幾天的時間,張裕妃就已經餓的站不起來了。

在一個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的夜晚,張裕妃餓的渾身一點力氣也沒有,強挺著一點一點爬到屋檐下接喝雨水。

而張裕妃只喝了幾口雨水之後,身懷有孕的她就氣絕身亡了。

再如:朱由校的慧妃范氏,不知何故得罪了魏、客二人,被囚禁在冷宮。

李成妃為其求情,二人便記恨在心,又假傳聖旨革去了李成妃的封號,囚禁起來不許吃飯喝水,準備跟裕妃一樣,活活的餓死她。

幸好李成妃之前見過裕妃挨餓的慘狀,便在宮中隱蔽處藏有食物,才沒被餓死。

後來李成妃又向客氏求情告饒,客氏才將她貶為宮女,遷居到另一個庭院中。

天啟皇帝朱由校一生中,他的妃嬪們也為他懷過很多孩子,但不知何故,就留下三男二女,百味估計這也是魏、客二人的「傑作」。

第四、魏忠賢瘋狂迫害「東林黨」;

百味給大家講講「東林黨」是什麼意思?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

「東林黨」人士反對權貴貪帳枉法,直言廉正奉公,大放言路,但也遭到宦官,也叫「閹黨」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

而「東林黨」和「閹黨」之間也常因利益不同和政見分歧,形成明朝時期最慘烈的兩黨爭鬥局面。

公元1624年,明朝著名諫臣、「東林六君子」之一的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但魏忠賢在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庇護下,啥事都沒有。

公元1625年,魏忠賢在天啟皇帝的支持下開始瘋狂報復迫害「東林黨」人士。

魏忠賢先是誣陷楊漣受賄二萬兩,最後楊漣被逮捕入獄,慘死於嚴刑拷打之中。

接下來魏忠賢又誣陷東林黨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貪污,便大肆屠殺和迫害「東林黨」人士,最終「東林黨」被「閹黨」徹底消滅。

第五、魏忠賢大搞個人崇拜建生祠;

「生祠」是我國古代信仰民俗文化之一,顧名思義就是給還活著的人,建造一座用來紀念的祠堂或祠廟,主要對象為官員,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敬意和奉祀。

公元1627年五月,國子監生陸萬齡給天啟皇帝朱由校上書,稱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請求為其修建生祠。

薊遼督師袁崇煥假意與魏忠賢示好,與兵部尚書閻鳴泰一起上奏皇帝,為魏忠賢歌功頌德,請求在寧遠和前屯兩地為其修建生祠。

而建造生祠這件事,也成為後人詬病袁崇煥的一個理由,因為在大家眼中,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一生為抗金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那為什麼在史料記載中,袁崇煥竟然多次巴結魏忠賢,還為其建立生祠,並帶人重臣到生祠前參拜呢?

可能很多人也無法理解,百味再給大家解釋一下:袁崇煥討好魏忠賢,是為了能夠一直堅守在抗金最前線。

如果和魏忠賢作對,別說鎮守遼東,就連自己的性命能否保住都是未知數,自己死了,大明王朝也就滅亡得更快。

也可以這樣說:袁崇煥和魏忠賢是各取所需吧。

但話又說回來,袁崇煥畢竟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為了個人榮辱和官位,喪失大節而投身於魏忠賢門下,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接下來,全國各地大建魏忠賢生祠,最後竟形成了一種慣例。

魏忠賢也徹底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從此徹底掌控了大明政局。

朋友們,如果活著的官員對國家沒有特別大的功績是不允許建造生祠紀念的。

而魏忠賢就是一個太監,也沒有啥太大的政績,就是那些諂媚之人為了捧其臭腳,不知廉恥的才為其建造生祠。

魏忠賢的結局:

公元1627年8月23日,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崇禎皇帝朱由檢繼承皇位。

朱由檢即位後打擊閹黨,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秉筆太監職務,流放鳳陽去守祖陵。

接下來,崇禎皇帝又命錦衣衛去捉拿魏忠賢治罪。

魏忠賢自知大勢已去,在去鳳陽途中畏罪自殺,崇禎皇帝還覺得不夠解恨,又下令將其碎屍萬段。

魏忠賢手下的黨羽親信也全被殺死,而客氏也被活活鞭打而死,死後屍體被凌遲。

正義從不缺席,只是偶爾遲到。

那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魏忠賢在歷史上是大奸大惡之人,貪淫好色,結黨營私,惑亂朝綱,倚仗著皇帝的權力,害死了很多忠臣良將,但事實真的確實如此嗎?

否也,百味認為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應該秉承著客觀的態度,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來看。

百味認為大家對魏忠賢的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全面,因為我們對魏忠賢的看法,僅是停留在「東林黨」人士的說法上。

誰掌握權力,誰就能控制輿論,很顯然大明後期在「東林黨」的控制下,魏忠賢的壞被無限的放大,但這種說法也完全不具備客觀公正的前提條件。

雖然魏忠賢並不是完全無辜的,但從治國理政方面,他還是有功於大明王朝的,他僅憑藉著一己之力,在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百味就給朋友們仔細分析一下:

天啟皇帝朱由校在臨死前曾專門叮囑他的弟弟崇禎皇帝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朱由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對魏忠如此高的評價,主要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穩定大明江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魏忠賢知人善任、鞏固邊防;

魏忠賢知人善任,更能識人用人:

任用文官方面:魏忠賢雖然打壓「東林黨」,但還是不計前嫌重用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東林黨人士。

任用武將方面:魏忠賢把袁崇煥、毛文龍和熊廷弼這些名將,放在邊塞抵禦外敵,將滿清鐵騎阻擋在關外若干年。

二、魏忠賢減免賦稅、積極賑災;

魏忠賢執政後,恢復了工商稅和海稅等等,還減免了農業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他還積極賑災撥款,在他掌權的時候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三、魏忠賢重視軍事,軍餉充盈;

明朝末年的軍餉拖欠特別嚴重,士兵們上陣殺敵時,很多時候都吃不飽飯的。

在魏忠賢掌權的時候,不僅保障士兵的糧餉供應,而且從不拖欠,有效解決了將士們的後顧之憂。

四、魏忠賢心系前線、籌集戰馬;

明末時期,遼東戰事吃緊,急需戰馬,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魏忠賢想出個好辦法:就是讓有貢獻的大臣在宮裡有騎馬通行的特權,但作為條件,逢年過節必須要向皇帝進獻一匹好馬。

接下來魏忠連續賢賜給好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讓他們催獻戰馬,氣的這些太監欲哭無淚。

五、魏忠賢生財有道、國庫充盈。

天啟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間,每天忙於玩樂,疏於朝政,全然不顧國庫虧空,入不敷出,收入逐年遞減。

魏忠賢在不加重百姓賦稅的情況下,讓國庫收入逐年增加,國庫快速充盈。

即便是魏忠賢死後,也還為崇禎皇帝留下了兩千多萬兩雪花白銀,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個數字,它相當於大明王朝五年的財政收入。

魏忠賢對皇帝衷心不二,無論在對外防守邊疆方面還是對內經濟建設方面都不遺餘力。

魏忠賢被殺後,明王朝的經濟直接崩盤,崇禎皇帝幾次找大臣商議,但這些滿嘴仁義的「東林黨」人士卻始終推說無錢無糧,最終大明亡於闖王李自成率領的義軍下。

崇禎皇帝也是在臨死那一刻悔不當初,終於大徹大悟太監曹化淳所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以及哥哥天啟皇帝臨終遺言「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兩句話其中所含的深意。

只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過去也不會重來,也可以說,若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至少也能延長几十年壽命。

結語:

魏忠賢雖然陰險毒辣,無惡不作,殘害了很多忠臣,但他終歸還是不想大明亡國,他的最高理想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九千歲」。

魏忠賢內心深知:只要大明在,自己活著才滋潤,而大明亡就什麼都沒了,就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保住。

百味認為:其實魏忠賢是要殺的,只不過是崇禎選擇的時間不對,而「東林黨」人和「閹黨」之間,並沒有什么正邪與善惡之分,只有腐敗和誰更腐敗的區別,他們也都是明王朝攜帶的毒瘤,只不過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在誤國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