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普京外,其他三位被國際刑事法院宣布逮捕的國家元首結局如何?

通政司知事 發佈 2024-03-04T16:51:20.469018+00:00

2023年3月17日,國際刑事法庭「ICC」以涉嫌參與綁架烏克蘭兒童而犯有戰爭罪為由,向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了「逮捕令」。其實除了普京外,國際刑事法院還曾宣布逮捕過其他三個國家的元首。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2023年3月17日,國際刑事法庭「ICC」以涉嫌參與綁架烏克蘭兒童而犯有戰爭罪為由,向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了「逮捕令」。

消息傳出後,有人震驚於國際刑事法院敢於向「五常」出手的魄力,也有人對此嗤之以鼻。

其實除了普京外,國際刑事法院還曾宣布逮捕過其他三個國家的元首。

那麼這個國際刑事法院到底是什麼「來路」?過去被逮捕的國家元首又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一 、盛名難副的「ICC」

在海牙,其實有不少國際司法機構。

比如說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以及國際刑事法院等等,雖然名字聽起來差不多,但是它們的性質和能力其實截然不同。

國際法院,作為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其歷史能夠追溯到1922年。

這家法院並不處理個人刑事案件,只受理國家之間的爭端,也比較受各國認可。

自1985年以來,該法院始終有中國籍法官任職,因此對我們來說也算耳熟能詳。

而常設仲裁法院,這家法院的歷史更加悠久,能夠追溯到1899年。

和國際法院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既非「常設」也不「仲裁」,甚至都不是「法院」。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套示範性的仲裁規則與框架,同時也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一定的組織與服務。

最後說的就是國際刑事法院了。

嚴格意義來說,國際刑事法院是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成立的時間也很短,主要依託於2002年7月1日生效的《羅馬規約》。

與前兩者不同,國際刑事法院不處理國家爭端,只針對個人刑事案件。

由於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沒有參與,包括中美俄,所以該法庭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中美俄都沒有參與,那麼普京作為俄羅斯這個非締約國的國民,是否人受到該法庭管轄呢?

從國家主權角度看,答案應當是否定的。

但是國際刑事法院卻以此次案件發生在烏克蘭領土為由,認為自身有權進行審判。

這明顯有些牽強附會,畢竟烏克蘭也是非締約國。

雖然根據羅馬規約第12項第3條,烏克蘭給予了國際刑事法院管理權,但是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仍顯得十分荒誕。

況且,根據國際慣例,國家元首是擁有「豁免權」的,即使是其有罪,在其在任期間,國際法院也無權將其逮捕、審判。

從這個角度看,國際刑事法院在這個時候「出手」,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退一萬步說,等到普京卸任後,國際刑事法院就真的能夠將他逮捕審判嗎?

這倒也不見得,畢竟國際刑事法院也不是第一次發布「通緝令」了,在普京之前就有三個國家的元首被國際刑事法院宣布逮捕。

那這三個曾經被宣布逮捕的國家元首結局如何呢?

二 、有罪難判與無罪釋放

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對國家元首發布通緝令是在2009年,當時提出的理由是「巴希爾犯下了與達爾富爾衝突有關的種族滅族罪」。

這位蘇丹前總統的故事還要追溯到1989年。

彼時蘇丹剛剛結束了連年內戰,巴希爾作為勝利者推翻了最後一屆文官政府,正式開啟了自己的30年總統生涯。

但巴希爾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不讓反對者們團結起來,將反對者「分而治之」。

譬如說,巴希爾和激進的全國伊斯蘭陣線結盟,將其變為全國唯一的合法政黨,同時忠實執行保守派教士的命令,以此來換取宗教的支持等等。

除此之外,巴希爾還維持著北方阿拉伯穆斯林信徒和南方基督教信徒的衝突,借著南北方的內戰,來轉移蘇丹民眾對他獨裁統治的不滿。

也正是因為南北內戰,直接導致居住在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黑人部落,遭到阿拉伯民兵和政府軍的殺害。

長此以往,蘇丹民眾對他自然十分不滿,尤其是在南蘇丹獨立之後,為了維持財政平衡、擴充軍隊預算,巴希爾又將屠刀伸向了國內中產階級。

最終,2019年蘇丹人民聯合起來,組成了「蘇丹全國職業人員協會」,引起了一場全國性的革命運動,將巴希爾政權徹底推翻,巴希爾本人也被控制在國內。

很多人會疑惑,巴希爾不是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了嗎?為何他沒有被發往海牙,接受審判呢?

答案很簡單,國際刑事法院的名頭雖然聽起來很唬人,但實際影響力相當的弱。這一點從巴希爾2009年被指控,此後卻依舊執政了11年也能看得出來。

因此,蘇丹在推翻巴希爾後,直接將其在國內拘禁,雖然居住環境對高齡人士來說仍舊很不理想,但是好歹給他以及蘇丹保留了幾分顏面。

直到2020年,蘇丹聯合主權委員會在與反對派的談判中,才同意將包括巴希爾在內的部分前政府高官交由國際刑事法院審判。

與巴希爾有類似遭遇的,還有象牙海岸前總統洛朗·巴博。

他是第三位收到國際刑事法院逮捕令的國家元首,過往也很複雜,待遇卻比巴希爾還好上許多。

1945年,洛朗·巴博出生於象牙海岸中西部地區,他頭腦聰慧學習刻苦,很快取得了博士學位,並且還曾出過多本著作。

不過,他真正的志向不在學術,反倒是在政治,於是1988年回國後他就秘密建立了象牙海岸人民陣線,並親自擔任總書記。

1995年大選時,洛朗·巴博利用族群政治和貝迪埃爭奪總統職務。

貝迪埃也不甘示弱,利用族群政治回擊,最終直接導致了象牙海岸內部勢力的分裂。

貝迪埃雖然棋高一招,順利連任,但是由於洛朗·巴博聯合瓦塔拉共同抵制選舉結果,以至於最終掀起了武裝暴動,貝迪埃不得不狼狽出逃。

此後,洛朗·巴博順利當選,在法國的介入下,象牙海岸也獲得了短暫的平靜。

直到2010年,總統選舉之時洛朗巴博和瓦塔拉雙方誰也不服誰,各自宣布獲勝,並且宣誓就職總統。

只不過這一次瓦塔拉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洛朗·巴博以失敗告終,最終被捕。

原本這個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可偏偏國際刑事法院出來「橫插一腳」,鬧了不少笑話。

先是在2011年末宣布洛朗·巴博有罪,2019年又宣布他無罪,並且在2021年宣布維持無罪判決。

如此「朝令夕改」,對其公信力又不小的損害,這也是其不受認可的一個理由。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有被國際刑事法院判處有罪,最後又遭到了制裁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說第二位收到國際刑事法院逮捕令的卡扎菲,再比如說托馬斯·盧班加·迪伊洛。

三 、ICC絕非「無牙虎」

先說卡扎菲,此人統治了利比亞42年,號稱「中東狂人」、「非洲王中王」,屬實不容小覷,而關於他的故事也是一抓一大把。

比如說,他一向以拉塞爾的繼承者自居,不滿足於僅僅統治利比亞,甚至一度想把其他阿拉伯國家也都收入囊中,並和埃及、蘇丹等國家組成聯盟。

與此同時,他還是個堅定的「革命派」,上位之後直接驅逐了國內的英美軍隊,並號稱利比亞的土地上沒有帝國主義的基地土壤。

不僅僅是英美,就連法國和蘇聯對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都「無可奈何」。

前者與利比亞同為地中海國家,過去還曾經是利比亞的宗主國,兩國關係原先還是比較友好的。

但是卡扎菲上位後,利比亞直接以中東和非洲的領導者自居,嚴重損害了法國的利益,以至於兩國漸行漸遠。

還有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卡扎菲曾經訪問莫斯科,希望能加入華約,但是蘇聯認為卡扎菲是無法預測的極端主義者,對此持保留態度……

既然是「狂人」,那麼做起事來自然也是百無禁忌。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卡扎菲就大力圓柱各種極端軍事組織,並且引發過不少災難和戰爭。

因此2011年國際刑事法院就向他發出了通緝令,結果短短四個月後卡扎菲就去世了。

所以說國際刑事法院這次的「通緝令」充分彰顯了「威力」,但是仍舊未獲得多少認可,畢竟卡扎菲的去世並非國際刑事法院的「手筆「。

這般說來,在普京之前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的三位國家元首,居然無一被國際刑事法院制裁,也難怪很多人說「ICC是無牙虎」了。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有很多曾經威風凜凜的大人物,都遭到了國際刑事法院的制裁,只不過他們並不是國家元首所以相關報導不多,比如說我們上面提到的托馬斯·盧班加·迪伊洛。

作為剛果前武裝組織的領導人,托馬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衝突期間使用童工,招募兒童,並最終因此遭到了國際刑事法院的起訴。

2006年,托馬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被捕,隨後就被送到了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並最終在2012年被判處14年有期徒刑。

只不過在監禁和審判期間,托馬斯表現良好,因此在2020年3月獲釋。

由此也能看得出,在一眾小國間,國際刑事法院還是有一定的威懾力與影響力的。

當然,這份威懾力和影響力放到中美俄這些大國身上,就有些「不夠看」了,過去就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

四 、過往的實例,審判可能性

2020年3月,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曾經授權檢察官,調查美軍等方面在阿富汗戰爭中犯下的罪行。

結果同年六月美國就簽署了「對抗命令」—「美國當即進入緊急狀態,將對海牙國際刑事法庭相關人員進行制裁!」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的相關人員也公開表示,

「一旦國際刑事法庭對美國軍人進行相關審查,美國將考慮凍結該法院所有法官和檢察官在美國的帳戶資金,限制其出入境自由,並在美國法院起訴!」

這已經鮮明的表達了美國的觀點,只要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敢插手,接下來就會遭到美國的嚴酷打擊。

所以當時海牙軍事法院的負責人也明顯領會了美國的意思,並且做出了退讓,之前口口聲聲要調查美國人的罪行,此後就徹底對此事閉口不談。

從這也不難看出國際刑事法院基本就是空有名頭,是一個掌握在西方手中的輿論工具,是一個本身就不中立的司法組織。

有此作為基礎,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律條款自然顯得軟弱無力,作出的相關審判,自然難以讓人信服。

昔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無法審判美國人,如今自然也就無法審判俄羅斯人,甚至他們現在之所以敢「跳出來」,也多半是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指使。

畢竟,美國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態度變化實在是太明顯了,之前還那麼不屑一顧,在國際刑事法院通緝普京後,卻又旗幟鮮明地站在了該院的後面。

在這個俄烏戰爭局勢尚且不明朗的時候,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弄這麼一出,很難說不是受到了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攛掇。

而對於這份可笑的「逮捕令」,俄羅斯方面也很快進行了回應,俄羅斯總統秘書就表示,

「國際刑事法院這一舉動『令人感到憤慨且不可接受』」。

可以說國際刑事法院這一「狐假虎威」的無聊之舉,完全就是一個笑話,而這張「煞有其事」的逮捕令究竟結果如何,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