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得罪香港頂級男團?真相:偶像資本與優質音樂人的對抗!

michael的小辮子 發佈 2024-03-04T17:07:48.448071+00:00

近日,林俊傑在香中環海濱公園舉行演唱會,為此邀請了香港當下最火的偶像男團——Mirror,這個Mirror男團就是前幾個月香港紅磡演唱會熒幕落下把舞美演員砸成植物人的偶像團隊,這種導致舞蹈演員喪失一輩子生活能力的巨大失誤,說一句Mirror團隊不稱職,品德不足也不足為過。

近日,林俊傑在香中環海濱公園舉行演唱會,為此邀請了香港當下最火的偶像男團——Mirror,這個Mirror男團就是前幾個月香港紅磡演唱會熒幕落下把舞美演員砸成植物人的偶像團隊,這種導致舞蹈演員喪失一輩子生活能力的巨大失誤,說一句Mirror團隊不稱職,品德不足也不足為過。

林俊傑在彩排的時候,發現同意前來參加演唱會的Mirror團隊只有一個人來彩排,而合同上是邀請的整個Mirror男團所有人,如此詢問為什麼只有一個人來?Mirror的解釋是:因為你只邀請了一個人。

潛台詞是:你的咖位只夠要求Mirror男團的一個人,所有人你請不到,我們是頂流,你不是。這種合同細節的理解誤差,在商業上是由文化水平不夠的一方承擔責任,也就是Mirror方。一個人不等於Mirror團隊。方林俊傑再度詢問能不能多點人來,人多熱鬧點,而前來的男團成員則認為沒有受到尊重,直接和Mirror團隊離開。隨後在林俊傑的第三場演唱會現場發文,在社交平台對林俊傑炮轟。

一個音樂受眾不過數十萬的偶像團體,在自身違約的情況下,開始炮轟音樂受眾多達三千萬的頂級音樂人。這傲慢,無視合同契約精神,涉嫌蓄意抹黑,製造輿論,反蹭熱點的Mirror男團,為什麼這麼狂?

答案是:HK壟斷娛樂的資本公司。Mirror背後的商業邏輯是:通過傲慢來鞏固HK歌迷內心地域性的保護意識,讓HK歌迷形成一種對抗非本地音樂人的行動,不買票,讓他們錢包只為自己HK歌手而掏。從商業上破壞了林俊傑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宣傳,而不在乎具體的手段。

這種輿論抹黑的打壓手段從上世紀80年代起,到今天2023年,HK的資本音樂公司從來沒有停止過。當全部抄襲日韓的時候,他們打壓原創,最早期的王傑、陳百強到Beyond都是如此。當歌手做大逐漸脫離資本控制不再甘願打工時,他們抹黑,從張國榮開始到鄧紫棋都是如此。

最核心本質衝突是因為:娛樂資本和優質音樂人的審美對立,對於社會音樂資源的搶奪。

Mirror VS 林俊傑=娛樂資本 VS 獨立音樂人;

社會的音樂資源是有限的,內地的音樂資源整體盤更大,也稍微更鬆弛。而HK的音樂資源盤是很小很小的,而且被資本牢牢壟斷,呈現了一種300平方公里的保護性領土意識。

Mirror代表的娛樂資本對於音樂定位,是一種商業賺錢的方式手段,他們不在乎音樂的質量。這些年被韓流侵襲,華語各種偶像團隊層出不窮,但是偶像團隊的音樂水準一直很穩定——依託答辯,充斥流水線的速成和廉價的男性白臉妝容。對於作曲、作詞、唱功、聲樂、樂器的音樂深度理解完全沒有,反而是在各種P圖,跳舞,作秀、輿論、公關上成為了核心競爭力。

林俊傑代表的獨立音樂人當老闆對於音樂的定位,是一種流行藝術在商業上的全產業投入,從個人創作的作曲、作詞、聲樂、編曲、製作上,輻射到自身公司的招標演唱會預算,門票銷售一條龍。會全面的去完成音樂產業有關的一切配置,而林俊傑的核心當下是聲樂為主,創作為輔。尤其是聲樂上,林俊傑當下已經達到了華語男歌手的天花板,努力、上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保持活力。

這兩種定位的不同,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對抗問題:Mirror這種要實力要作妖輿論,要天賦有美顏的弱者,在音樂競爭力上,被林俊傑吊打摩擦。而資本是不能看到這種情況,不能讓Mirror的粉絲感受到林俊傑的音樂魅力,導致韭菜脫離鐮刀的掌控。

對於Mirror背後的資本而言,林俊傑屬於外來勢力,需要打壓。因為林俊傑的收益不能給他們分紅,這就屬於林俊傑動了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蛋糕,當林俊傑想要邀請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會感覺林俊傑在動搖他們的音樂基本盤——音樂資源的領土性,而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參與。

這種狹隘的理解和實力不足的弱者心理,主要是硬性實力的不足,導致畸形整活。

林俊傑的音樂受眾數量 VS Mirror的音樂受眾數量;

在音樂受眾數量上,林俊傑和Mirror的差別,差著兩個數量級。

先說Mirror的音樂受眾,HK常住人口是760萬,但是只有1100平方公里,70%是山區,也就是說Mirror的音樂受眾生活在只有3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760萬人中20%算基本流行音樂基本盤(HK壓力大,音樂受眾群體小於內地),那就是152萬的音樂受眾基數。適合偶像音樂的受眾群體,普遍年齡在24歲之下,這部分人群的占比應該是20%左右,那就是30萬人。

30萬人中,會被其他的頂級音樂人稀釋,比如歐美的頂級歌手(他們開放網絡,這個是大頭),和華語的部分頂級歌手,我們就算Mirror的頂流是達到50%的恐怖青年歡迎度,那麼Mirror的音樂受眾人數就算15萬人左右。是的,這麼狂,被稱之為「HK頂流男團」的音樂受眾只有15萬人左右。

但是這15萬人的購買力非常高,15萬的偶像團隊在偶像商業之中,的的確確算是不錯的。放在大陸也是個「糖果超甜」的水平。這種傲慢放在HK上是有一定的依據,但是僅僅是HK,不要和內地比人數,比面積。

林俊傑的音樂受眾基數盤,我們不算海外的8000萬華人,就算內地,華語音樂內地的音樂受眾人數在14億的30%左右,也就是4.2億人的音樂市場。聽林俊傑的人,一般年齡在15歲-45歲之間,20歲-35歲的人基本沒人不聽林俊傑,即使他不聽,環境也會讓他被動傾聽。這就是林俊傑、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四個人的特殊性,你不聽也得聽,只有他們的音樂可以滿足成人不斷進步的審美需求。

4.2億的音樂受眾,就算40%的流行音樂市場,那就是1.68億人口,這就是15歲-45歲的主力音樂受眾市場,其中我們按照20%的份額算林俊傑,畢竟周杰倫、陶喆、王力宏三個人占個80%算是比較正常,我們就不算那些重複喜歡周杰倫林俊傑等人,1.68億的20%,那就是3360萬。

是的,不管怎麼算,林俊傑的音樂受眾下限是3360萬,不算全世界的華人,也不算重複喜歡多個歌手的受眾。如此我們得出兩者的受眾對比:

林俊傑音樂受眾:內地3360萬;

Mirror音樂受眾:HK-15萬人;

兩者相差224倍,這就是為什麼林俊傑可以舉行世界巡迴演唱會,而Mirror只能在HK舉行的原因,因為受眾的基本盤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而Mirror在自己家的地盤舉行演唱會還導致了事故,那個舞蹈演員一生就這樣廢了。能不能靠譜點?

這種巨大的受眾差,反應的是一個非常離譜的現實:偶像資本可以對15萬人營造出高達數百萬受眾的消費能力。他們會賣出各種周邊,流水線的高價唱片,用最簡易的商品完成最高的收入。

而坐擁數千萬粉絲的林俊傑,他想要完成變現,必須通過世界巡迴演唱會這種大型、費力、長線時間投入的方式完成收入。即使是林俊傑,他想要變現也非常困難。因為林俊傑不像周杰倫那樣開始拉下臉面接各種遊戲推廣的廣告和自身的商業銷售。林俊傑還是算比較純粹的音樂產業人。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優質的音樂人反而難以變現,即使是周杰倫也需要背著入場賣回憶的方式賺錢?這就是最終的現實:資本壟斷。

音樂資源大部分已完成壟斷;

從湖南衛視的天娛傳媒,到最新的時代少年團的北京資本,到Mirror這種HK資本,到韓國的SM財閥,實際上娛樂傳媒的產業早已經完成分割市場的自家壟斷產業。滾石唱片代表的傳統唱片的消亡後,傳媒就成為了最大的音樂勢力。

為什麼華語音樂近些年主流越來越拉跨,反而是一些小眾音樂人較為出彩,核心就在於所有主流歌手都開始知曉華語音樂運作的方式,不是純粹的品質對抗,而是資本遊戲,宣發環節會被資本攔截,壓榨非資本音樂的生存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