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文章:20年後,美國仍在為伊拉克戰爭買單

參考消息 發佈 2024-03-04T17:12:03.875708+00:00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法國《費加羅報》網站3月19日刊發題為《20年過去了,美國仍在為伊拉克戰爭買單》的文章,作者是阿德里安·若爾姆。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法國《費加羅報》網站3月19日刊發題為《20年過去了,美國仍在為伊拉克戰爭買單》的文章,作者是阿德里安·若爾姆。全文摘編如下:

2003年3月,在目標很不明確、理由顯得牽強的情況下,美國採取軍事行動入侵了伊拉克。在很快取得軍事勝利之後,這次遠征開始變成一場戰略災難,美國人多年後才掙脫出來。20年過去了,這場衝突的影響仍然很大。

伊拉克戰爭的獨特之處在於,發起行動的決定是在找到理由前就做出了。最離譜的引證(有時幾乎每個環節都是炮製出來的)卻讓美國和國際輿論相信,薩達姆·海珊建立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而且與「基地」組織保持著「作戰」聯繫。新自由主義派為這種干預主義熱潮煽風點火,宣揚應當通過武力實現中東地區的民主化。被戰爭熱沖昏了頭腦的美國人,根本就不把國際機構當回事,認為警告更像是背叛。

毫無準備和過於隨便是這場衝突的特點,這隨後讓美軍滑入了噩夢。在入侵伊拉克之後,美國人在繼續累積錯誤。由於沒有為薩達姆被推翻後治理伊拉克做好準備,他們面對的是雙重抗爭和內戰。遜尼派因為被趕下台而受到了刺痛,什葉派對於將他們從獨裁中解救出來的占領軍也並不感謝。兩者在文化內戰中彼此對立,導致伊拉克各地四分五裂。與此同時,庫德人卻鞏固了自己的獨立基礎。

美國人的謊言很快轉而對他們自己不利。美國人聲稱入侵伊拉克趕走了「基地」組織,後者卻藉機在阿拉伯世界核心區域站穩腳跟,並且發動了系列暴力襲擊。

人員傷亡情況稱得上災難級別。在美軍占領期間,戰爭導致至少23.5萬平民死亡、900多萬人流離失所。有近9000名美軍死在伊拉克(含直接和間接死亡),有3.2萬人受傷且很多人終身殘疾。

伊拉克戰爭的影響超出了中東的範圍。在國際上,可恥地提供假證據以證明入侵的合理性,讓美國成為說謊者和偽善的帝國主義者,引發全球新一輪反美熱潮。未經聯合國授權而發動的入侵,給聯合國及其憲章帶來了損害。聯合國憲章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尊重一國主權。

美國現在想要讓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外交努力,也因為人們想起小布希政府當初對國際法的蔑視而受到了削弱。

伊拉克戰爭對美國自身社會也有深刻影響,讓美國進入「後真相」時代。小布希政府在國際上的謊言,實際上對國內政治的毒害更大。一些政府機構(如中情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務院),甚至是一些媒體,當時都在為入侵尋找理由上誇大其詞,由此失去了信譽且至今沒能真正恢復。

這種對海外干預行動新的普遍懷疑,對接下來的美國大選有著直接影響。第一個受益者是歐巴馬,他在2008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中擊敗希拉蕊·柯林頓,最後又戰勝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這兩個人都是支持伊拉克戰爭的狂熱干預主義者。

伊拉克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川普。在參加總統大選時,他利用伊拉克戰爭來指責布希家族和柯林頓家族的軍事冒險主義。他對戰爭的批評一針見血:「我們進行了很糟糕的幫忙。如果我們把4萬億美元(海外戰爭開支)用於學校、醫院、公路機場和所有破損的東西上,那我們的情況會好得多。」川普如今仍堅持這些說法,美國新孤立主義派也以此作為批評美國軍援烏克蘭的理由。

伊拉克戰爭對集體心理的影響很難評估,但是它比越南戰爭更能表明美國樂觀主義時代的終結。經歷了冷戰結束的短暫輝煌之後,「9·11」事件的噩夢促進了美國社會圍繞共同價值觀的團結。伊拉克戰爭卻有著相反的作用,它像一種毒藥,其毒素已經直抵美國政治體系的核心。美國的政治分裂因伊拉克戰爭被推至極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