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改革如何得罪所有人?

歷史時光鑑 發佈 2024-03-04T17:27:02.371016+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2002年8月21日,BBC公布了「你心目中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票選結果。其中,邱吉爾位列榜首,柴契爾夫人則力壓維多利亞女王、霍金等耳熟能詳的人物,位列第16名。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


2002年8月21日,BBC公布了「你心目中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票選結果。其中,邱吉爾位列榜首,柴契爾夫人則力壓維多利亞女王、霍金等耳熟能詳的人物,位列第16名。

第二年,BBC又發起了一項關於誰是「最不受英國民眾歡迎人物」的評選,這一次,柴契爾夫人又「成功」入榜,名列第三。

這個結果顯然出乎意料。

位居榜首的是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他人氣低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伊拉克戰爭即將開戰,民眾反戰情緒高漲,因此投票布萊爾,向政府施壓。

位列第二的是名模喬丹·凱特,她私生活混亂、毆打老人,劣跡斑斑,不受歡迎也理所應當。

至於排在第三「高位」的柴契爾夫人,就頗為讓人意外了。

當時柴契爾夫人已經78歲,卸任首相之職位已13年有餘,早就退休回家養老了,可英國民眾依然把她拉出來「批判」,可見對她的「愛恨交織」。

英國民眾對柴契爾夫人的割裂態度不止於此。

2013年4月8日,柴契爾夫人逝世,享年87歲。

作為二戰之後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英國花費了近1000萬英鎊為其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禮葬,世界各地政要、國際機構代表約2300人前來出席。

當拉著靈柩的馬車前往聖保羅大教堂時,沿路一些英國民眾繃不住失聲痛哭。

但與此同時,另一群英國民眾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們湧上街頭手舞足蹈,戴上惡搞柴契爾夫人的面具,甚至大笑著舉起香檳酒慶祝。

為何柴契爾夫人的形象在英國民眾心中如此「割裂」?她到底做了什麼?

今天,就從柴契爾夫人的內政角度,來回顧她波瀾壯闊又充滿爭議的一生。


  • 從瑪格麗特到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原名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她的老爸阿爾弗瑞德·羅伯茨曾擔任過格蘭瑟姆市的地方議員,是保守黨的忠實擁躉,這也讓瑪格麗特從小對政治就耳濡目染。

以至於她18歲時曾這樣說:「政治已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1939年二戰爆發,英國政府採取「靜坐戰」,放任德國步步西進,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淪陷,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民眾的聲討聲中引咎辭職。

1940年5月,同樣是來自保守黨的溫斯頓·邱吉爾就任首相。

邱吉爾對法西斯採取了堅決不投降的強硬態度,他在人心崩潰、民族危難之際,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

邱吉爾壯懷激烈的聲音順著電線傳到了羅伯茨一家的收音機中,15歲的瑪格麗特心中的愛國熱情被點燃,此後,她心中種下了政治啟蒙的種子。

阿爾弗瑞德·羅伯茨是一個嚴厲苛刻的人,他要求女兒瑪格麗特力爭上遊,不許自怨自艾,永遠要坐在第一排。在這樣思想的指引之下,瑪格麗特在學生生涯一直都是班裡的學霸,僅用一年時間就學會了他人數年才能學懂的拉丁文。

之後還順利進入牛津大學,儘管是化學專業,但她一直奔走於保守黨協會,參與政治活動。

1945年,帶領英國贏下二戰的邱吉爾在大選中慘遭落選,原因是:英國民眾認為在和平年代,保守黨那一套不符合國家重建的需要,工黨艾德禮提出的建設「福利國家」更符合期許。

這一切都被瑪格麗特目睹,或許那時起,她就已暗暗許下「重塑保守黨榮光」的誓言了。

大學畢業後,瑪格麗特從事了與專業相關的化工方面工作,同時她還一邊攻讀法律,一邊積極參加保守黨舉行的集會。

1949年,年僅24歲的瑪格麗特成功成為保守黨議員候選人,儘管競選失敗,但她還是因為作為年齡最小的候選人而聲名大噪。落選的她並未放棄,她在等待一個機會,她要繼續蟄伏。

1951年,瑪格麗特嫁給了比她大整整10歲的富商丹尼斯·柴契爾。

此後,「柴契爾夫人」就成為她餘生的名字。

丹尼斯非常支持妻子的政治願望,對其傾力相助,在丈夫的鼓勵下,柴契爾夫人辭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動中。10年之後,也就是1959年,柴契爾夫人終於如願以償當選為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距離「偶像」邱吉爾更近了一步。


  • 「牛奶強盜」

在講「牛奶大盜」這個事之前,有必要先提一嘴什麼是「福利國家」。

簡單來說,「福利國家」就是通過政府干預的方式,給英國民眾在醫療、住房、教育、保險等社會的方方面面予以補助。

雖然該制度的推行,能最大程度緩解二戰以後民眾的生活壓力,但也導致了英國政府財政的長期赤字,英國開始負擔不起「福利國家」的開支了。

但改這些福利牽一髮而動全身,誰也不敢去碰,於是一直保持了下來。

1970年,45歲的柴契爾夫人擔任了教育大臣,進入了英國內閣。

初入內閣的柴契爾夫人並不知道「福利國家」的水有多深,她決定小試牛刀,削減一些福利開支,於是,她宣布將取消「給7歲以上孩童一天三次免費牛奶供給」。

這件舉動很快便引起軒然大波,甚至上升到了英國民眾對新政府不信任的地步,英國多處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民眾憤怒地呼喊著「還給我們牛奶」,並怒斥柴契爾夫人為「牛奶大盜」。

這場政治風波給柴契爾夫人上了寶貴的一課,但她並未動搖「改革社會與經濟」的決心,她決心再進一步,坐到最高的位置上,來一場大的變革。


  • 「鐵娘子」的養成

1975年,野心勃勃的柴契爾夫人,向時任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斯所在的保守黨領袖位置發起衝擊,最終成功擊敗希斯的理想接班人威廉·懷特勞,一舉成為保守黨的黨魁。

但,當時的英國局勢可以說相當糟糕。

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阿拉伯國家通過石油禁運等手段反對以色列,導致石油等能源價格猛漲,英國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

對此,英國政府依舊保持著此前僵硬的經濟政策,不願改革福利制度,這導致1974年時,英國的財政赤字高達35億英鎊;1976年時,福利開支占到總開支的63.25%。

為此,英國民眾對工黨十分失望。

時間來到1979年,這一年的5月大選,柴契爾夫人所帶領的保守黨如願擊敗工黨,柴契爾夫人也成功成為英國首位女首相。

柴契爾夫人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她早就看不慣了的「福利國家」制度開刀,她信奉「貨幣主義」理論,反對政府干預政策,將貨幣供應量與國家財政掛鈎。

養老金方面:將養老金責任重心轉移給私企和個人,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醫療方面:把大量國有醫院轉讓給私人承包,私人辦醫院政府還會提供支持;

住房方面:減少蓋公共住房,將原本屬於政府的住房賣給私人。

教育方面:不僅削了教育開支,還連帶著把全日制大學生的社會福利、失業福利等等一大堆全削了,別說喝上免費牛奶了,估計下學期都得自帶桌椅板凳上學了。

據說,柴契爾夫人削減福利後,其母校牛津大學拒絕給她「榮譽博士」學位。

失業改革方面:柴契爾夫人還將刀子對向了失業改革領域,而且削的更「狠」,把最低工資取消了,失業人員津貼削減了,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工資增長。

這些制度改革無疑把柴契爾夫人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很多民眾都對她的一系列改革強烈不滿。

在國企私有化方面:

柴契爾夫人上台後,將國企私有化當作新政重點,先是把英國石油公司的19%股份賣給了私企,緊接著,英國電力公司、航空公司、自來水公司等一大堆國有企業,能轉的全轉出去。

國企私有化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70多萬個國企崗位被削減,國庫直接拿到200億英鎊的巨額收入,國有企業虧損給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被大大減輕。

文官制度改革方面:

這還不算「狠」,柴契爾夫人還上了更「狠」的——把矛頭對準了文官系統。

於是,柴契爾夫人又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文官制度改革,精簡文官隊伍,削減文官經費,減輕政府的龐大人員開支,提高辦事效率與整頓懶散風氣。一番大「裁員」後,文官隊伍從1979年的73.2萬削減到了1990年的56.2萬人,同時削減他們的經費。

削弱工會勢力方面:

英國工會勢力有多大?看看兩次工人大罷工就知道了。

1980年,英國15萬鋼鐵工人因「工資糾紛」大罷工;

1984年到1985年,超過10萬煤礦工人參與大罷工,爆發時間超一年。

對此,柴契爾夫人的反應可以用「鐵」字來形容,寸步不讓,最終大罷工以失敗告終。

面對工人罷工運動的後台——工會,柴契爾夫人態度也十分強硬,她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打壓工會組織,通過1980年和1982的《就業法》強制限制工會權力。此外,1984年頒布的新《工會法》還規定,每隔5年就得重新改選工會高層。

在諸如此類的措施下,工會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

那麼,柴契爾夫人實施的一系列「雷霆」改革,帶來了什麼後果呢?

1、英國經濟真的從「昏醒」中復甦了,經歷困境被破局;

2、柴契爾夫人遭受到無數的質疑與爭議,以至英國民眾對她「愛恨交織」。


  • 時光鑒說

或許有人會問,柴契爾夫人得罪了這麼多人,她這首相位置能坐久嗎?

答案是能,不僅能,而且她一坐就是三個任期,11年之久。

柴契爾夫人的從政風格,可以說強悍鐵血、雷厲風行,甚至看起來有些剛愎自用,為此她常常說:「我喜歡爭論,我喜歡辯論,我不希望任何人只是坐在我邊上同意我的觀點。」

而面對反對派的質疑與批判,柴契爾夫人也照單全收,並絕不讓步。

在筆者看來,改革者往往都會遇到阻力,越富有爭議性的政策改革,就越需要決策者高人一等的凌厲魄力和篤定決心。「破立並舉」的背後,改革者往往也會承受大量爭議與質疑。

柴契爾夫人即是如此,若僅僅是經濟改革,柴契爾夫人不可能獲得足夠的名望,以支撐她渡過三屆任期。

好,本期講完了柴契爾夫人的對內強硬態度,那她「對外」又是什麼風格呢?我們下期就來聊聊讓柴契爾夫人威望大增的一場戰爭——馬島之戰。

此文完!

最後,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