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柴契爾夫人打贏了馬島戰爭,卻在香港問題上吃了個大癟

歷史時光鑑 發佈 2024-03-04T18:09:20.224633+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1982年9月24日上午9時,柴契爾夫人準時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與鄧公商討香港問題。柴契爾夫人一向舌芒於劍,愛好爭論且善於辯論,她此次來華信心滿滿,決心用她一如既往的強硬作風在香港回歸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懾。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跟著我一起看本質。


1982年9月24日上午9時,柴契爾夫人準時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與鄧公商討香港問題。

柴契爾夫人一向舌芒於劍,愛好爭論且善於辯論,她此次來華信心滿滿,決心用她一如既往的強硬作風在香港回歸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懾。

但很快,這位「鐵娘子」就心碎了,她在中國「鋼鐵公司」面前吃了癟,落得下風。

柴契爾夫人深深地意識到,在香港問題上,英國已無能為力。

談判結束後,柴契爾夫人步履匆忙地走出了人民大會堂,忽然之間,她的右腳不慎在倒數第二級台階滑了一下,摔倒在台階下,鑄就了「摔倒的鐵娘子」這一經典一幕。

儘管事後鄧公指示將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但依然被華盛頓郵報捕捉到了噱頭,他們以《香港將成為「鐵娘子」政治生涯的滑鐵盧》為題目大肆宣揚,讓英國的外交聲望也跟著摔了一跤。

就在3個月前,英國才剛結束一場舉世矚目的大規模海陸空聯合戰爭——馬島戰爭。這場戰爭既證明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依然有很強的實力,也讓柴契爾夫人的國內和國際聲望達到了頂點,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強硬的「鐵娘子」形象。

而3個月後的香港問題談判,柴契爾夫人罕見地在外交方面吃了癟。

我們今天就捋一捋柴契爾夫人的外交政策,看看「鐵娘子」在外交上有多「鐵」?


  • 帝國的落日餘暉——馬島戰役

帶英當年有多強,不用多說。

在18-19世紀,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插著帶英的米字旗,24.4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統治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

但,兩次世界大戰把帶英給打殘了,各個殖民地紛紛要鬧獨立,彼時英國連自己國內的爛攤子都管不住,便只能放任這些殖民地獨立。

其中,馬島跟諸多殖民地問題不太一樣,這兒是一片鳥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由700多個小島組成,這兒年平均溫度5.6℃,一年有2/3的時間都是雨雪天氣,截止去年人口也不過3700人。

不過,這兒的自然資源還算豐富,光石油就有約600億桶的儲量,天然氣也能供應25年(充分開發的情況下),還有70多萬隻羊。

大航海時代開始時,拉丁美洲要么姓「西」,要么姓「葡」,其中馬島的主權就歸屬西班牙。在1767年至1816年這幾十年間,西班牙前後派了20任總督在馬島這裡當差。

直至19世紀初,拉美獨立運動中,阿根廷人打的西班牙殖民者丟盔棄甲,不但實現了國家獨立,還一鼓作氣追到了馬島,把馬島也解放了。

可沒過幾年,英國殖民者又捲土重來了,開著軍艦把馬島上的阿根廷人又給趕走了,一待就是150年中間阿根廷人也曾抗議過英國政府,但多次交涉都沒什麼結果。

1976年,阿根廷軍政府政變上台。

1979年,一名叫加爾鐵里的少將軍官通過政變成了軍政府的統治者。

如世界上大多數軍政府獨裁一樣,加爾鐵里政權對外是美國「鐵桿孝子」,自稱是「美國人養大的兒子」,對內是「屠夫民賊」,上萬名左翼人士被殺害。

同樣是這一年,柴契爾夫人也上台就任英國首相。

面對世界性的1經濟危機,柴契爾夫人用強硬手段推行私有化改革,挽救英國經濟;而加爾鐵里則繼續擺爛不管,導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高至600%,人人都恨加爾鐵里恨得牙牙癢。

面對沸騰的民怨,加爾鐵里想到了他自以為的「妙計」——對外打仗轉移國內矛盾!

加爾鐵里美滋滋地琢磨著:馬島一直是阿根廷人的心頭病,把馬島收復了,那豈不是成了民族英雄了?以後誰還敢說我壞話?

此外,加爾鐵里還有兩個「天真」的想法:

一是美國肯定會幫阿根廷,畢竟我都認里根當「爹」了;

二是英國現在很弱,印度都不要了,能顧得上要馬島這塊鳥不拉屎的地方?吾觀帶英,如土雞瓦犬爾;吾觀柴契爾,如插標賣首爾;你是鐵娘子,我是加爾「鐵」里,咱倆比比誰更鐵。

1982年4月2日凌晨,在茫茫夜色之中,乘軍艦趕來的3000名全副武裝的阿根廷海兵,悄悄溜上了馬島的斯坦利港。

在登陸之前,阿根本以為這會是一場激烈的登陸鏖戰,結果英軍根本沒打算長時間抵抗,因為他們只有不到200人。當時,英軍一看這麼多人圍上來,象徵性地抵抗後就直接繳槍投降了。

整場戰鬥,僅有一名阿軍死亡,一名英軍負傷。

事後,加爾鐵里迫不及待地宣布馬島成為阿根廷的第24個省,他也如願以償獲得了民眾的擁戴,之前街上常常有罵他的遊行示威,如今街上全換成了誇他的示威遊行。

壓力來到了帶英這邊。

一向強硬的柴契爾夫人狂怒不已,宣布立刻與阿根廷斷交,並組建戰時內閣,48小時內完成了戰爭動員,出動了118艘艦船,270架飛機,地面部隊9000人,可謂聲勢浩大。

同時,她向聯合國遞交了要求阿根廷撤軍的草案,這份草案最終以10票贊成,1票反對,4票棄權的方式通過,並且順帶手地鼓吹阿根廷與蘇聯關係密切,挑唆阿根廷與美國的關係。

這下加爾鐵里慌了,他萬萬沒想到,英國真的會跑這麼遠來爭奪這個人口稀少的島嶼。

英國離馬島有多遠呢?足足13000公里!相較之下,阿根廷距離馬島就近多了,僅600公里,大致相當於從青島坐船到韓國登陸。

為這麼一塊遙遠的飛地大打出手,英國真的至於嗎?

答案是:至於!理由和加爾鐵里幾乎一樣,也有「轉移國內矛盾」這一原因。

上一期我們提到了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改革引發了國內很多敵視情緒,這一點柴契爾夫人自然心知肚明,為了挽回民眾的好感度,這一仗,她必須打好。

為此,她還在議會演講時高呼:「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

但打贏這一仗並不容易,儘管阿根廷軍隊實力、武器裝備都非常拉垮,但英軍並沒有做到碾壓。畢竟,英軍也幾十年都沒打過仗了。

果不其然,在開戰後不久,曾經稱霸世界的英國皇家海軍,就損失了自己最拿的出手的「謝菲爾德」驅逐艦。之後,又有多艘護衛艦、驅逐艦、登陸艦被毀。

阿根廷空軍的超低空俯衝式轟炸給了英軍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令英國海軍難以招架。

本該速戰速決的一戰,硬是拖了兩個多月。

直到6月14日,困守馬島的阿根廷軍彈盡糧絕,被迫投降。

在70多天的戰爭中,英國陣亡255人,777人受傷,艦船16艘、飛機34架損毀,耗資12億美元以上。

阿根廷損失更慘一些,陣亡649人,受傷1300人,艦船11艘損毀,連花銷帶損失得30多億美元。

對於英國而言,馬島戰爭勝利的政治意義要遠大於軍事意義,不爭饅頭爭口氣,柴契爾夫人讓英國國民做了一回維多利亞時代的夢,她也得以在1983年的大選中成功連任。


  • 柴契爾時期的美英特殊關係

在馬島戰爭的背後,還有一個大國的身影——美國。

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加爾鐵里敢叫板英國,正是因為覺得美國肯定會幫襯他一把,結果美國看都不想看加爾鐵里一眼,轉頭就為英國提供軍火武器、情報等。

深度剖析一下柴契爾夫人時期的美英關係,就會搞懂柴契爾夫人外交政策的思路——務實。

同為五常國家,英美語言互通,這一點上就比其他國家親近不少,一戰、二戰中,英美也始終屬於同一陣營,因此在冷戰時期,美英一直保持著「特殊關係」。

尤其在柴契爾夫人上任後,英美的關係好的跟一家人似的。

當時,柴契爾夫人將「恢復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為重點,幾乎美國說什麼,英國就跟著做什麼,在國際外交和軍事行動上充分配合美國,甚至允許美國在英國安放巡航飛彈。

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英國幾乎完全淪為美國的附庸。

難怪英國經典喜劇《是,首相》中會說:英國可能要到下個世紀才能迎來「完全民主」。

柴契爾夫人如此做的原因大致有三:

1、冷戰時期,在英國的國際地位、經濟實力一落千丈的情況下,英國一直恐懼著蘇聯會打過來,到那時英國將毫無抵抗之力。因此在英國看來,背靠美國好乘涼。

2、柴契爾夫人更加坐穩了英國首相之位,這點在馬島戰爭中最為明顯,英國在戰爭前期跟阿根廷打的難捨難分,很大原因是因為情報問題,預警雷達都得借智利的。

這顯然不夠,這時美國的情報部門就派上了用場。

3、在英美「特殊關係」之下,英國連帶著能參與到各種大國事務中,尤其是對蘇聯態度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英國充當著美蘇之間的調停人,國際地位得以提升,這對一個沒落的帝國來說是非常欣慰的。

「鐵娘子」這個外號是蘇聯人起的,意思是為了抨擊柴契爾夫人鐵石心腸。

對此,柴契爾夫人欣然笑納。彼時,柴契爾夫人意氣風發自信滿滿,她認為自己蘇聯都能對付的過來,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但,這位「鐵娘子」這會真碰了釘子了。


  • 柴契爾夫人想不通,她無法拿下香港問題

柴契爾夫人奉行的是一種實用外交,簡單粗暴來說就是——「欺軟怕硬」。

柴契爾夫人一貫的外交作風,是用豐富的知識與出色的口才來駁倒對方,但她沒想到,這招對鄧公來說毫無作用。

1982年9月24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中,柴契爾夫人提出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清政府時代的不平等條約,咄咄逼人地稱這些仍然有效。

對此,鄧公強硬地回復道:「主權問題是不能夠談判的!」

隨後,鄧公又緩緩地說:「中國人是窮了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

面對鄧公的「硬碰硬」,柴契爾夫人漸漸處於下風,她知道香港問題不是馬島問題,中國也不是阿根廷。如果動用軍事手段,英國指定沒有好果子吃。

「鐵娘子」碰上了真正的釘子,她憂愁地對對駐華大使說:「鄧小平真殘酷啊!」

柴契爾夫人奉行的是務實外交,而外交硬氣是建立在國家實力足夠強的基礎上,當面對中國這樣強大的對手時,她的「強硬」就顯得更加乏力了。

1997年,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柴契爾夫人如約出席。在看到英國米字旗緩緩下來時,柴契爾夫人心中不免一陣惆悵,她知道,英國再難復甦百年前的榮耀已不可能。

柴契爾夫人一生飽含爭議,毀譽參半,英國民眾對她更是「愛恨交織」,但,她已經竭力做到最好,努力維護住了英國的大國尊嚴。

只可惜,她之後的首相,一代不如一代,讓英國朝著下坡路一路狂飆。

此文完!

關注我,一起看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