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新說(二十五)保衛旅順

旅順口畫傳 發佈 2024-03-05T01:25:15.700293+00:00

老鄒 旅順口大型畫傳 2023-03-22 09:00 發表於遼寧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老鄒 旅順口大型畫傳 2023-03-22 09:00 發表於遼寧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War)。這場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戰爭過程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

旅順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與威海衛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門戶。旅順作為北洋水師重鎮,由李鴻章耗時十五年、耗資數千萬建成,船塢、炮台、軍儲的實力為北洋軍之首,被稱為「遠東第一軍港」。旅順不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設有炮台:東面有松樹山、望台、二龍山、雞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等炮台,共有加農炮、榴彈炮、野炮、山炮等各種大炮78門。關於旅順之險要,黃遵憲曾贊道:「海水一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炮台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駐守旅順的清軍,原有記名提督黃仕林、記名總兵張光前各兩營,後各增募兩營,共八營4100人。後增加臨元鎮總兵薑桂題四營、記名提督程允和四營,共八營4000人。1894年11月初,李鴻章又派記名提督衛汝成的五營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連灣敗退的連順、徐邦道、趙懷業殘部,一共為八名將領,總兵力為14700人。清軍兵力雖多,但諸軍互不聯絡,均無固守的信心。八位統領互不隸屬,各行其是。雖然臨戰前公推薑桂題為總督,但他戰守無策,一味告援,不能改變諸軍相互觀望坐視的局面。

1894年,日本第二軍在奪取大連灣後,為攻克旅順,在大連灣整休一旬。1894年11月17日拂曉,日本第二軍除在金州、大連灣留下少量部隊外,全部出動進犯旅順。日軍兵分三路:一為右翼縱隊,由第一師團、混成第十二旅團及攻城炮隊組成,山地中將為主將,乃木、西寬、長谷川三少將為其下屬;二為左翼縱隊,由步兵第十四聯隊、騎兵一小隊、山炮一中隊、工兵一中隊組成,滿益少佐為指揮;三為騎兵搜索隊,由騎兵一大隊組成,秋山少佐為指揮。是日,右翼縱隊和搜索騎兵在三十里堡宿營,左翼縱隊在辛寨子宿營。18日早晨6時左右,右翼縱隊從三十里堡出發,下午2時30分到達營城子。

土城子阻擊戰

1894年11月的旅順口保衛戰首先是從土城子阻擊戰打響的。土城子位於旅順北部,距旅順口約10公里,金(州)旅(順)大道北道通過這裡。大道兩旁,丘陵起伏,便於埋伏,是個阻擊日軍入侵的好地方。
1894年11月17日,日軍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於當日拂曉向旅順殺來。早在日軍進犯旅順之際,清軍正定鎮總兵徐邦道就已決定在日軍進攻旅順必經道路上組織伏擊。11月15日拂曉,徐邦道曾率拱衛軍開往土城子進行伏擊,結果在土城子南側與日軍搜索隊相遇。徐邦道指揮部下英勇出擊,打退日軍搜索部隊,初戰告捷。但因糧草缺乏,只好退回旅順。11月17日,徐邦道說服薑桂題、程允和等人率各部清軍共計3000餘人,再往土城子主動出擊。


土城子阻擊戰是自日軍在花園口登陸以來清軍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事實證明,如果清軍指揮得當,配合得當,敢於抵抗,善於抵抗,給日軍以更大一些的打擊,甚或最終徹底戰勝都不是沒有可能的。但由於清軍大都極其腐敗,戰鬥力低下,不敢抵抗,加之妥協退讓、消極防禦的方針又在清軍中占了上風,土城子之戰的局部勝利已無法改變旅順之戰最終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了。

旅順口保衛戰
11月20日,日軍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開各級將校會議,決定21日凌晨2時發動總攻。次日,各軍進入預定的陣地。騎兵搜索隊警戒盤龍山以西,部分騎兵搜索通向旅順的道路;右翼縱隊第一師團攻椅子山炮台,混成第十二旅團攻二龍山炮台;左翼縱隊在旅順東北布陣,牽制清軍;軍司令部駐土城子南;聯合艦隊在旅順海口一字擺開,牽制清軍兵力。

11月21日晨6時40分,日軍逼近各炮台,西寬少將為先鋒,率領第三聯隊首先攻撲椅子山最西的炮台。炮兵則在椅子山西面布陣,同時攻擊椅子山的三個炮台。清軍發炮應戰,但由於日軍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毀。最後第三聯隊的步兵發動衝鋒,一舉攻下椅子山的三個炮台,時為上午8時。

山地中將攻下椅子山炮台後,又令炮隊攻擊松樹山炮台。炮彈擊中其火藥庫,猛然爆炸,松樹山炮台徹底被毀。此時長谷川少將的混成旅團正在攻打二龍山炮台和雞冠山炮台,由於第一師團各部隊包抄兩炮台的背後,清軍腹背受敵,終於不支而退,二龍山、雞冠山兩炮台失陷。時近中午,大坡山、小坡山炮台及蟠桃山臨時炮台亦相繼失陷。至此,清軍旅順口後路防線的東西部防線全線崩潰。
所剩的只有海岸炮台。海岸諸炮台以黃金山炮台最為堅固,日軍第二聯隊長伊瀨知好成大佐奉命攻打該炮台。當日軍一逼近黃金山炮台時,清軍東岸守將黃仕林便棄炮台逃走,炮台被日軍輕易占領,時為下午5時。黃金山炮台失守後,「其口東摸珠礁、嶗嵂嘴兩海岸炮台及口西之各海岸炮台,均駭而奔」。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又先後占領了摸珠礁炮台和嶗嵂嘴炮台。旅順口東岸的海岸炮台就這樣全部失陷了。

至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軍手中。但是當夜張光前率領部下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諸炮台也盡歸日軍所有。旅順半島20多個炮台,一天內全部被日軍占領,清軍戰死約2000餘人,日軍僅損失280人。

李鴻章苦心經營旅順「凡十有六年,靡巨金數千萬,船塢、炮台、軍儲冠北洋,乃不能一日守。門戶洞開,竟以資敵」。是役旅順口海陸炮台大小20餘座,大小火炮140餘門,以及水雷營、魚雷營、船塢等各種軍事設施和彈藥、糧餉等各種物資,「價值相當於六億數萬元」,全部成為日軍戰利品。
旅順口保衛戰失敗原因
戰線長,布陣散。從戰陣布局上看,戰線太長,布陣太散,致使本來優勢的兵力變成劣勢,出現「備多力分」、「地廣人單」的現象。
旅順口保衛戰打響前,清軍1萬餘人大都被分布在東自嶗嵂嘴後炮台起,西到羊頭窪這一條長達50餘華里的半月形防線上。在這條防線上,除蟠桃山、大坡山、小坡山、東雞冠山、望後北、二龍山、松樹山、椅子山、案子山等近20個炮台外,還有大量的行營炮台、臨時土壘等。其中除重要一些的炮台駐防清軍稍多一些外,其他地方駐防清軍大都是平均使用,而進攻旅順口的日軍正是利用了清軍這一布局上的失誤,集中優勢兵力將駐防清軍各個擊破。

多數將領貪生怕死。從軍官素質上看,多數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也大大加速了旅順口清軍的失敗。
當旅順口保衛戰打響不久,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就率先逃跑,使防守在白玉山、黃金山一帶的清軍因無人指揮,不戰自潰,結果不但動搖了軍心,而且也大大加速了清軍的失敗。張光前雖沒有逃跑(如果日軍進攻旅順口的同時進攻張光前防區,張光前還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就很難講了),但他沒有分兵援助其他炮台,同樣也加速了旅順之戰清軍的失敗。
彈藥質量太差。從彈藥質量上看,質量太差。
據《日清陸戰史》記載:旅順口保衛戰打響後,饅頭山、黃金山海岸炮台所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極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所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泥沙故也。」龜井茲明在日記里記載說:日軍進攻椅子山時,清軍「亦拼命還擊。從松樹山炮台也頻頻開炮援助,黃金山炮台也掉轉炮口狙擊我軍。然而敵軍炮彈雖為12、15、24厘米的巨型彈,但一個也不是霰彈,落在地上也不會爆炸,多是空彈掠空而過。反之,我軍精良的山炮,特別是野炮發射的炮彈,都在敵陣上開花,全都命中,恰如雷電之閃,流星之隕。」
敵我戰鬥力懸殊。從軍隊戰鬥力上看,敵我力量相差懸殊。

如單從人數上看,清軍兵力稍優於日軍,但從戰鬥能力上看,相差懸殊,不成比例。日軍1萬餘人不但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而且個人整體素質(如年齡、士氣)也遠比清軍要高得多。清軍1.4萬人中老兵僅有3000餘人,臨時招募的新兵多達1.1萬餘人。不要說新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許多人沒有見過槍炮,「未得空操過一日」),老兵也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故旅順清軍是地地道道的烏合之眾。這樣的軍隊沒有戰鬥力,一觸即潰,用這樣的軍隊防守旅順不潰敗是不可能的,不速潰敗也是不可能的。
其他原因
此外,其他一些原因,如清軍將領不善於指揮、清軍機動部隊沒有發揮作用及各炮台之間缺乏應有的配合等,無疑也都是旅順口保衛戰清軍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
自10月30日至11月19日,李鴻章、盛宣懷多次致電旅順守將。要旅順守將做到:第一,做好「選鋒」,即挑選敢死隊,主動向登陸日軍發起進攻;第二,在南關嶺至土城子一帶想辦法阻擊日軍;第三,如旅順不守,清軍應在退出旅順前將「炮閂、炮子拋沉海內,免為敵用」。但旅順守將幾乎都沒有做到(後徐邦道等人曾在土城子阻擊過日軍),在生死關鍵時刻,李鴻章指揮不動自己的軍隊,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旅順失守了。
北洋營務處總辦龔照璵為人「貪鄙庸劣,不足當方面,頗失人望」,因此很難擔起激勵、聯絡旅順諸軍重任。不僅如此,更為嚴重的是早在11月6日,即金州失守當天晚間,龔照璵不向上級請示,不與諸將商議,就擅自以「商運糧米」為名,乘魚雷艇先至煙臺,後至天津。李鴻章飭龔照璵「即日回防,激勵諸將,同心固守」。龔照璵雖返回旅順,但由於他「不能聯絡諸軍,同心固守」,並造成很壞影響,結果「船塢局逃匿殆盡。市無買賣。水旱雷學生亦均逃走。軍械局自委員以下,迄無下落」。「西岸有一處看守施放旱雷六品軍功隊長張啟林,因將電箱損壞,畏罪帶水勇四名逃去。」旅順駐軍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時旅順共有7名統領,即總兵薑桂題、張光前、黃仕林、程允和、衛汝貴、趙懷業、徐邦道,還有金州副都統連順。7統領不相統屬,難以禦敵。於是張光前便與其餘幾位統領相議,公推薑桂題為統帥。但薑桂題才本中庸,又不識字,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分兵把守和向清廷索要救兵。11月18日,就在駐守旅順清軍各統領還在向清廷索要救兵之際,旅順口保衛戰已經打響了。
甲午戰爭爆發後,駐守旅順陸路各炮台的四川提督宋慶的9營1哨毅軍被陸續調往鴨綠江防線。有學者認為:「宋慶駐守旅順12年,為鞏固渤海防務竭心盡力,當時被稱為『諸軍之冠』,深得人心。得知他將離開駐地,旅順、金州、大連灣『民心惶惶』」。「設使李鴻章仍讓他守御旅順,統帥各軍,以他的威望,加上地利人和,旅順之防禦戰絕不會打得那樣糟糕,或許有另一種情況出現,亦未可知。」這個觀點無疑是對的,但李鴻章兵不敷出,捉襟見肘,旅順之失亦應是早晚之事。

戰爭的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1895年,2月11日,清政府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