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沒響,馮小剛兩年坑了愛奇藝兩次?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 2024-03-05T02:11:46.328923+00:00

3月16日,馮小剛執導的電視劇《迴響》在愛奇藝播出。截至目前,電視劇《迴響》除了招來觀眾的一片質疑聲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響亮的反饋了。

3月16日,馮小剛執導的電視劇《迴響》在愛奇藝播出。

截至目前,電視劇《迴響》除了招來觀眾的一片質疑聲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響亮的反饋了。

好在電視劇不長,一共13集,有VIP的會員已經能看到大結局。

無獨有偶,2021年,馮小剛導演的一部都市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也是在愛奇藝播出的,那部豆瓣只有4.9分的電視劇讓不少網友對馮導激情留言。

「拍得很好,下次不要再拍了。」

還沒到兩年,馮導帶著新電視劇又來了,還是愛奇藝,相比起《北轍南轅》來說,《迴響》的觀劇體驗確實提高了。

但提高得非常有限。

披著懸疑劇外衣的倫理劇

《迴響》是一部很典型的懸疑量不夠的電視劇。

電視劇《迴響》,改編自作家田代琳(筆名:東西)的同名長篇小說。

小說中的故事以一起年輕女性被殺案為開頭,多個犯罪嫌疑人次第浮現。負責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調查中突然發現丈夫,文學教授慕達夫的私自開房記錄。

殺人案線和感情線被田代琳作為了兩條並行的寫作線路,在奇數章描寫冉咚咚的推理和偵破,在偶數章寫冉咚咚與文學教授慕達夫的婚姻危機,最後一章兩線合併。

作家旨在兩條線上的人物均內心翻滾,相互纏繞形成「迴響」。田代琳也作為編劇加入電視劇《迴響》的創作團隊。

從文學上來看,小說《迴響》在閱讀中的確為讀者留下了腦補的餘地和思考的空間,但一旦影視化,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觀眾的體驗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短短13集的體量中,要拍出兩條線索互相纏繞,形成迴響的樣貌,勢必會對原作品進行取捨,但馮小剛尊重了原作者的創作思路,一分為二呈現兩條線索。

不得不說,在感情線的呈現中,馮小剛保持了非常好的水準,劇中人物的不少表達和呈現也帶著馮氏喜劇的影子,尤其是在感情出軌的段落中,馮導呈現了精到的理解和表達。

不知是馮導有意為之,還是編劇強硬堅持,電視劇保留了大量小說中的原文描述,但當文字視覺化後,影片的氣質和節奏立刻變得詭異和拖沓。

女主角冉咚咚(宋佳飾演)和丈夫慕達夫(王陽飾演)躺在床上的那段內心獨白對話尤甚。

《迴響》片段。圖/視頻截圖

慕達夫:「我已經氣得無話可說,心裡不禁湧起一股魯迅式的悲哀,仿佛天下沒有說理的地方。」

冉咚咚:「我知道他沒睡著,他也知道我知道他沒睡著,我知道他知道我知道他沒睡著,但他還是假裝睡著了。」

「我想看懸疑啊,你給我整這文藝復興繞口令有意思麼?」觀眾氣到掀桌。

再比如房東回答警察的問詢:「她對我來說,就是每個月十五號的那聲叮咚。」同樣是放在文字上閱讀毫無障礙,讓演員對著鏡頭說出來之後,就變得異常奇怪。

「哪個房東面對警察會這樣說話?」

呈現的複雜人性和情緒越多,對於懸疑感的消解就越大,最後淪為四不像。不懸疑,不破案,都在嘮家常,懸疑劇情不夠抓人。對很多人來講,這不是刑偵探案劇,而是一部家庭倫理劇。

更令人糟心的是,劇情剛到緊要關頭或男女主的情感剛到要爆發時,冷不丁地來一出閃回,一下子就把全劇的節奏拉慢了。

隨著電視劇播出,懸疑感被消耗殆盡,只剩下了一地狗血的家庭倫理。角色人物的矯情造作,遠離生活,脫離現實,普通觀眾自然無法代入、共情。

你到底會不會拍電視劇?

從《迴響》的鏡頭語言和畫面上來看,馮小剛的技術水平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

電視劇的第一集通過出色的調度拉滿了整部作品的懸疑感,只可惜這個懸疑感就停留在了第一集。

整部作品選擇了整體偏綠的濾鏡,造成了演員經常處於「綠瑩瑩」的狀態中。隨著劇集的播出,濾鏡的過分使用也被觀眾詬病。

《迴響》劇照。圖/《迴響》官方微博

不得不說,馮小剛的號召力和人緣還是不錯的,《迴響》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除了宋佳和王陽分飾男女一號之外,參演的演員還有:張國立、徐帆、張嘉益、黃軒、董潔、許亞軍、管虎、包貝爾、朱雨辰等。

這是一串足以令業內艷羨的名單,可惜這些演員並沒有令這部自帶硬傷的作品最終成為神作。

上世紀90年代,馮小剛是拍過電視劇的,並且還拍過不少不錯的電視劇。

《北京人在紐約》《情殤》《一地雞毛》等都出自馮小剛之手。1997年馮小剛拍攝了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月亮背面》,但因為內容過於現實與震撼,演員的表演也比較開放,此片遭到了冷處理。

就在《月亮背面》未能和觀眾見面的同年12月,電影《甲方乙方》火了,不僅為內地市場開闢了「檔期」概念,還加入了「導演分紅制度」,為內地電影市場革新帶來巨大改變。

隨後馮小剛也一頭扎進了電影創作中。直到去年,《北轍南轅》上映,馮小剛已經25年未曾執導過電視劇了。

但《北轍南轅》上映後,觀眾幾乎呈現了一邊倒的不買帳,《北轍南轅》中的劇情橋段充斥著懸浮感,觀眾看完電視劇後覺得馮小剛不太懂女性,更不懂普通人的生活。

《北轍南轅》宣傳海報。圖/《北轍南轅》官方微博

這種感覺在《迴響》中再次出現了,這次馮小剛盡力去理解女性,去理解女性在家庭中的生活和掙扎,但他明顯不太懂懸疑,也不懂觀眾要的懸疑是什麼。

作家葉三曾經發文評價過馮小剛:「馮小剛一直以來的困境是他自己的壺,裝的總是別人的酒。這酒,早期是王朔,後期則是嚴歌苓和劉震雲。」

在葉三看來,因為商業/喜劇導演的身份,也註定了馮小剛作者性的缺乏。馮小剛始終未曾建構出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體系。「從玩世不恭的解構主義,到女性主義,再到厚重的歷史回顧,他自身的表達只能藏在杯底,以走私的形式小眉小眼地流露。」

在電視劇《迴響》中也是如此,他再次用自己的壺試圖裝下作家田代琳的酒,和此前不同的是,無論是王朔、嚴歌苓還是劉震雲,他們的酒在那個時代都是被受眾認可的口味。

而田代琳的這瓶《迴響》,雖然獲得了人民文學獎,但是在豆瓣讀書中的評分僅有6.3分。也就是說,原作從文學上也並沒有征服絕大部分讀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的作品就只剩下半瓶子晃悠了。

馮小剛,救不了迷霧劇場

迷霧劇場的成立的的確確推進了影視行業內容品類的進階,讓一些在電影和長劇之間的劇本有了新的生存空間。

時至今日,好作品和迷霧劇場依然無法畫等號,大量不及格的作品存在,不斷消耗著觀眾對於品牌的好感度。

迷霧劇場的作品質量不穩定,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了。

觀眾一直期待能看到下一部《隱秘的角落》或是《沉默的真相》,但從觀眾反饋來看,無論是《非常目擊》還是《在劫難逃》《致命願望》,都沒有達到觀眾期待的樣子。

究其原因,還是優秀的劇本太少。缺少邏輯、性格、難尋立足點,只顧渲染氛圍,讓整個作品失去靈魂的作品太多了。

本來去年底《回來的女兒》有望令迷霧劇場翻身,可怎奈中期崩盤,播出過半之後,已經沒有「有效的劇情」放出了,只能靠胡編亂造來湊集數了。都不是爛尾,而是爛腰了。

迷霧劇場的觀眾很大一部分是衝著「懸疑」來觀劇的,「懸疑」成為迷霧劇場的硬指標,不少作品都被詬病「懸疑」不夠,徒剩「迷霧」。

觀眾最熱衷的故事深度、廣度、硬核的推理過程,在不懂導演和創作團隊的「表達」中被淹沒了。

創作者顯然更希望利用懸疑的講述承載更多的現實問題,去碰觸更多真實存在的社會痛點,但二者交織在一起時,就不可避免出現失焦、雜亂的問題。

只顧著營造懸疑氛圍,簡單地把現實問題拿來當元素借鑑,必然造成劇情沒有邏輯,漏洞百出。

在一次次失敗之後,迷霧劇場先後選擇了採用大牌藝人、流量藝人加入劇集來吸引受眾,趙麗穎、范丞丞都參演過迷霧劇場中的作品,但效果均不理想,於是又把目光投向了電影導演。

這就出現了,前有王小帥用《八角亭迷霧》呈現了個故弄玄虛的家庭倫理劇,後有馮小剛又用《迴響》呈現了矯揉造作的家庭倫理劇。

想重現當年的輝煌,迷霧劇場不可謂不努力。往好了說,迷霧劇場正在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探索懸疑題材的邊界和觀眾的口味,試圖潛移默化地改變觀眾對懸疑的單一認知;往壞了說則是,反正都不好看,挨個試試。

馮小剛曾說過一句著名的「垃圾話」:「中國垃圾電影太多,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

不知道這次《迴響》播完,誰還會捧場呢?

作者:吉安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