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這34個職業才是AI時代的「鐵飯碗」!OpenAI重磅研究到底說了什麼?

每日經濟新聞 發佈 2024-03-05T02:19:36.043935+00:00

每經記者:鄭雨航 每經編輯:蘭素英當地時間3月21日,ChatGPT開發者OpenAI、非營利性研究實驗機構OpenResearch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發表了一篇新論文稱,GPT可以「顯著影響美國經濟中的各種職業」。

每經記者:鄭雨航 每經編輯:蘭素英

當地時間3月21日,ChatGPT開發者OpenAI、非營利性研究實驗機構OpenResearch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發表了一篇新論文稱,GPT可以「顯著影響美國經濟中的各種職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OpenAI在推出GPT-4模型不到一周內,又發布了這篇名為《GPTs就是通用技術:大型語言模型對勞動力市場影響潛力的早期展望(GPTs are GPTs: An Early Look at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Potential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的論文。論文對於人類目前各個職業被GPT取代的可能性進行了客觀分析。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宣稱,GPT這項通用技術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就像蒸汽機、電力、信息技術一樣,會是「顛覆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創新。

在運用GPT能力評估不同的職業後,該論文提出,GPT技術預計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多數」職業,其中,在美國大約19%的工作崗位中,有50%的任務會在某種程度上被AI自動化。而對於大約80%的美國勞動力來說,至少有10%的工作任務會受到GPT的影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論文是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表的,並未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在社交媒體上,有人熱捧,也有人對此卻不屑一顧。

34個「鐵飯碗」,居然不是高門檻高收入職業?

論文稱,擁有高收入工作或具有高等教育和專業學位的個人,更容易「暴露」在GPT模型之下。所謂「暴露率」,其判斷標準是通過訪問GPT或GPT驅動的系統是否會使人類執行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減少50%以上。「雖然暴露並不一定表明他們的工作任務可以通過GPT技術完全自動化,但它們將幫助這些人節省大量完成任務的時間。」

論文指出,高學歷的人似乎更容易被AI所取代。此外,更高門檻的工作、更高收入的工作往往也更容易被AI所取代。不過文章同時也指出,那些需要科學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工作暴露率較低。

從論文提供的表格可以看到,暴露率100%的工作有數學家、報稅員、量化金融分析師、作家、網絡和數字界面設計師,還包括新聞記者、法務、行政等熱門行業;暴露率在80%以上的工作還包括通訊員、區塊鏈工程師、譯員、公關專家、調研員等職業。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具體是如何呈現暴露關係的?研究人員在文中將人類評估者和GPT-4評估用線性關係圖做出展示,將GPT暴露風險的職業,與職業就業人數的對數、和職業年薪中位數的對數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出,隨著年薪的增加,GPT-4的得分反超人類。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研究人員強調,在這些職業中,人工智慧模型的採用程度與人類對它們的信賴程度掛鈎,例如,在法律界,模型的有用性取決於法律專業人士是否可以信任它們的輸出,而無需訴諸驗證原始文件或進行獨立研究。

而在文章最後,研究團隊也列出了34類「完全不被暴露」的職業類型,在這34類工作中,無一例外是體力勞動,譬如廚師、水管工、機械師和木匠、石匠泥瓦匠等。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論文引熱議,有網友稱有「王婆賣瓜」之嫌

在論文中,OpenAI直接把GPTs定義為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 (GPTs),意思是GPTs是通用技術。研究人員宣稱,GPT這項通用技術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就像蒸汽機、電力、信息技術一樣,會是「顛覆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創新。

通用技術指的是滿足三個核心標準的技術,即在時間上持續改進、在經濟中普遍存在、並能產生相關創新。GPT是如何滿足這三項硬標準的?

研究團隊在論文一開始,首先給出了GPT-3.5到GPT-4的性能躍遷圖,圖中列出了兩個版本在諸如GRE、AP、SAT等人類考試中成績上的躍升,顯然,GPT-4更勝一籌。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GPT在持續改進,這也就滿足了第一個核心標準。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其次,論文提到,在未來,像GPT-4這樣的通用大語言模型(LLM)可能將「無處不在」,並稱,即便是現在停止LLM(大型語言模型)新能力的研發,LLM也會自己不斷進化,其對社會的經濟影響也會持續增加,滿足了第二項標準。

至於第三項「能產生相關創新」的標準,研究團隊則借鑑了另一篇論文(Acemoglu and Restrepo, 2018; Autor et al., 2022a)的研究,並得出結論稱:「與其他通用技術一樣,這些算法(GPTs)的大部分潛力將出現在廣泛具有經濟價值的創新性用例中。」

從論文中不難看出,OpenAI對於GPT的前景充滿期待,然而,其作為ChatGPT的開發者,是否有「父親吹兒子」之嫌?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網友對這篇文章的評價呈現出了兩面性,有人發表評論稱,「整篇論文基本上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為其預測設定時間限制。」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該論文是一個很好的方向,OpenAI還應該對其認為應該被淘汰的職業寫得更明確,以便政府能採取相應行動。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然而,對於AI是否會取代人類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華盛頓郵報》報導稱,在未來,或許機器人可以為我們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在1秒內診斷出我們的疾病、自動駕駛汽車可以為我們購物,財務模型可以確保我們不會超出預算,這也是大部分人工智慧愛好者的願景。但就目前的現實來說,AI雖然取得了進展,但大多數工作還需要人類來完成。

「AI還不能取代你的工作,但你可能不得不使用它。」《華盛頓郵報》如此描述。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