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ChatGPT競速戰開啟,翻車後的谷歌低調開放Bard測試

界面新聞 發佈 2024-03-05T04:18:03.068985+00:00

界面新聞記者 | 李彪界面新聞編輯 | 繼上周OpenAI重磅推出GPT-4後,微軟一支「內置GPT-4的Office全家桶」的宣傳片瞬間拉滿了外界期待。而今日谷歌正式開放旗下對標ChatGPT聊天機器人Bard的公測,儼然開啟了一場AI競速戰。

界面新聞記者 | 李彪

界面新聞編輯 |

繼上周OpenAI重磅推出GPT-4後,微軟一支「內置GPT-4的Office全家桶」的宣傳片瞬間拉滿了外界期待。而今日谷歌正式開放旗下對標ChatGPT聊天機器人Bard的公測,儼然開啟了一場AI競速戰。

據谷歌介紹,Bard將首先面向美國和英國地區啟動。目前這兩個國家的用戶都可以在官網排隊等候,隨著測試推進會逐步在其他地區上線。

從官方披露出來的部分功能來看,與New Bing基於搜尋引擎打造的聊天助手產品形態類似,Bard也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單獨的聊天界面,用戶可以在文本框中輸入問題。

功能定位上,谷歌強調Bard並不是搜尋引擎的替代品,而是「搜索的補充」。因此在提問過後,答案的最下方會出現四個按鈕,分別是點讚、不喜歡、重新生成和「Google it」。如果用戶不滿意聊天機器人的回覆,可以點擊「Google it」就重新回到搜尋引擎去檢索想要的答案。

谷歌希望Bard可以「啟發人類生產力、創造力與好奇心」,為此特意設計了「草稿」(draft)功能。當用戶提出一個問題之後,Bard能直接生成3個不同版本的答案,用戶可以從中挑選最合適的一個,還可以選擇「查看其他草稿」再重新生成新的一組。

Bard是基於谷歌自研的通用語言預訓練大模型LaMDA開發。

根據官方介紹,與GPT-3以及Google自家的BERT這一類語言模型不同,LaMDA專為對話設計,全程接受的訓練儘可能還原真實世界的人類聊天對話模式——真實世界的對話雖然通常是圍繞特定主題展開,但往往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可以從一個地方開始,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結束,過程中充滿任意性和不確定。

Bard與背後的LaMDA大模型主打對聊天中的「上下文語義」以及各種「語言碎片」的學習和理解。

此次Bard將與LaMDA的輕量級模型版本一同發布測試。測試版的大模型對算力的要求要小很多,公司希望藉此擴展更多用戶,獲得更多的反饋。

上個月在巴黎展示技術成果的現場發布會上,Bard因為答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下太陽系外行星第一張照片」(正確答案為歐洲南方天文台的望遠鏡),造成谷歌股價應聲大跌8%,市值蒸發千億美元。據外媒報導,投資人與谷歌員工對公司盲目追趕ChatGPT的做法十分不滿, 批評Bard的對外公開「倉促、拙劣」。

有了先前翻車的教訓,谷歌此次對於Bard的宣傳異常保守。

官方首先在產品Logo側清楚註明為實驗版(Experiment),公告中再三言明「Bard並非沒有缺點」,「它無法把所有事情做好」。

對於此前聊天機器人被外界詬病的「胡說八道」,Google也事先做好了「免責聲明」。Bard提問的文本框和答案下方,都有一行特別文字說明,「Bard可能生成不準確或者略帶攻擊性的信息,但並不代表谷歌官方觀點」。

Google這次甚至曬出了Bard出錯的情況。在回答有關植物養殖的提問時,Bard介紹植物信息時再次犯了事實性錯誤。「ZZ Plant」的正確學名應該是「Zamioculcas zamiifolia」,而非Bard給出的「Zamioculcas zamioculcas」。

根據CNBC報導,谷歌上下極為重視本次公測,CEO桑達爾·皮查伊發布測試當天提前內部預警稱,「測試可能會出問題,但公眾反饋對Bard的成功至關重要。」報導稱已經有8萬名谷歌員工參與了Bard的測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