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腦科學日報|​ PNAS:新發現!鏡像分子可改變神經元的信號

腦科學世界 發佈 2024-03-05T04:57:34.850862+00:00

第1678期 腦科學日報2023年3月22日科 學 時 訊1,PNAS:神經信號調節新發現!L-或D-胺基酸?鏡像分子可改變神經元的信號!來源:生物通多肽是一種胺基酸短鏈,可以在包括神經元在內的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同時存在於大多數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中。

第1678期 腦科學日報

2023年3月22日

科 學 時 訊

1,PNAS:神經信號調節新發現!L-或D-胺基酸?鏡像分子可改變神經元的信號!

來源:生物通

多肽是一種胺基酸短鏈,可以在包括神經元在內的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同時存在於大多數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中。肽中的胺基酸可以採用兩種形式之一,這兩種形式具有相同的原子基團組成,但排列的方向差異使其旋光性呈鏡像方向:L和D。

近日,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員James Checco, Baba Yussif和Cole Blasing在一項新研究中揭示了分子鏡像的全新作用。該研究首次證明,在海蛞蝓的神經肽中單個胺基酸的手性可以決定肽激活某種神經元受體或者另一種神經元受體。由於不同類型的受體負責不同的神經元活動,這一發現提示了大腦或神經系統調節細胞之間錯綜複雜的、維持生命的信號交流的另一種潛在方式。

閱讀連結:

PNAS:神經信號調節新發現!L-或D-胺基酸?鏡像分子可改變神經元的信號!


2,STTT:藥物所庾石山團隊、張丹團隊和屈晶團隊揭示有毒天然產物羥基馬桑毒素致癲癇的作用靶點來源:藥學進展癲癇是一種反覆性突然發作的腦功能短暫異常的複雜性神經系統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迫切需要揭示癲癇的發病機制和分子靶標。羥基馬桑毒素是從植物馬桑(Cofiaria Sinica Maxim)中分離得到一種致癲癇的有毒天然產物,常用於急性癲癇模型的建立,但其具體致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庾石山團隊、張丹團隊和屈晶團隊首次闡明羥基馬桑毒素(tutin)致癲癇的關鍵作用靶點。研究結果顯示羥基馬桑毒素在體內外實驗中均可激活鈣調神經磷酸酶(CN)。行為學和腦電結果表明,抑制CN可降低癲癇發作強度,而且能顯著減輕致癲癇過程中的小鼠皮層和海馬神經元損傷。此外,機制研究發現NMDA受體、GABA受體和BK通道可能也參與了羥基馬桑毒素致癲癇的過程。

閱讀連結:STTT:藥物所庾石山團隊、張丹團隊和屈晶團隊揭示有毒天然產物羥基馬桑毒素致癲癇的作用靶點


3MRI示蹤成像探討隱球菌顱內感染大鼠腦細胞外間隙擴散變化來源:磁共振成像傳媒新型隱球菌是已知真菌大類中唯一重要的人類真菌病原體,對人類及動植物健康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新型隱球菌菌體可分布於人體內任何部位,常見感染部位為肺部及腦內,腦內感染後巨噬細胞很難將其吞噬,導致腦細胞外間隙(ECS)累積了較多細胞毒素。近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王儉教授團隊此次研究建立大鼠中樞神經系統(CNS)A型新型隱球菌感染模型,通過MRI示蹤成像技術,動態顯示CNS新型隱球菌感染大鼠ECS擴散特點,量化圖像信號強度,與對照組對比分析隱球菌感染大鼠ECS改變,開拓腦ECS研究新領域,為經ECS給藥治療CNS新型隱球菌感染提供理論依據,有望成為降低隱球菌腦膜炎患者死亡率治療新手段。

閱讀連結:MRI示蹤成像探討隱球菌顱內感染大鼠腦細胞外間隙擴散變化


4,Acta Psychiatr Scand.:抗抑鬱藥能否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來源:醫脈通精神科近年來,患者的生活質量逐漸上升為評價治療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抗抑鬱藥可有效改善抑鬱症狀,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卻存在爭議。近日,,德國科隆大學Teresa Wiesinger等開展了一項針對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探討了抗抑鬱藥相比於安慰劑對抑鬱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納入46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針對急性期的原發抑鬱症患者,抗抑鬱藥的確有助於改善生活質量,且結論相對確切,但幅度較小。此外,抗抑鬱藥針對抑鬱症狀的療效與針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高度相關,原因很可能在於兩者之間存在概念上的重疊。換言之,目前針對抑鬱症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有「為評估而評估」之嫌,所得到的真正關乎患者幸福度的信息有限。

閱讀連結:Acta Psychiatr Scand.:抗抑鬱藥能否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生活質量?


5,Clinical Cardiology:熬夜失眠真「傷心」!9年隨訪研究:每晚睡<5小時,患這個病的風險增加1.56倍!尤其是女性來源:梅斯學術很多人認為失眠就是睡不著覺,但其實並非如此,失眠還包括:容易醒來、醒得太早以及睡眠質量差不能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近日,來自埃及亞歷山大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比沒有睡眠障礙的人高69%,同時患有糖尿病和失眠症的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高出2倍。此外,失眠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頻率更高。如今,好幾家公司的使命是開發輔助技術,恢復那些因癱瘓或疾病而失去這些能力的人的運動和/或交流能力。目前開發用於臨床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的幾家公司可以根據使用能根據其大腦功能的特性或其腦損傷的性質以不可預測的方式變化。要取得成功,BCI必須確保自己安全和真正對有嚴重疾病的人有幫助。

閱讀連結:Clinical Cardiology:熬夜失眠真「傷心」!9年隨訪研究:每晚睡<5小時,患這個病的風險增加1.56倍!尤其是女性


6,「千里眼」配上「順風耳」就能神通廣大了嗎?來源: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人們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聽到的傳聞都是靠不住的,親眼見到才是真的。難道看到的就是真的,我們的眼睛真的這麼可靠嗎?眼睛會不會也騙人呢?近日一篇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研究發現,在有聲音的影響下,模糊的內容容易被看成是和聽到聲音相似的內容。邊聽邊看時,聲音對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影響更大。特別是我們在看不清時,聽到的是什麼更容易讓我們看到的東西趨向於和聲音內容相似。

閱讀連結:「千里眼」配上「順風耳」就能神通廣大了嗎?

7The BMJ:世界上最全樣本研究發現,COVID-19對大多數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小來源:大話精神

大多數研究都顯示,疫情對心理健康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麥吉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COVID-19對全球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研究小組回顧了137項不同語言的研究數據,這些研究涉及來自世界各地的134組人群。

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與疫情爆發前相比,心理健康症狀的變化是微乎其微的。無論研究涵蓋的是整個人口的心理健康,還是特定群體的心理健康(例如,特定年齡、性別或已有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結果都是如此。總的來說,人們的適應力比許多人想像的要強得多。此外,一些女性經歷了症狀的惡化——無論是焦慮、抑鬱還是一般的心理健康。這可能是由於她們承擔多重家庭責任,從事醫療保健或老年人護理工作,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遭受家庭暴力。

閱讀連結:

The BMJ:世界上最全樣本研究發現,COVID-19對大多數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小


8,Science封面:隱藏信號在兩棲類的警示色演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ScienceAAAS在捕食動物能通過被捕食物種的色彩而更好地注意到它們並且學會如何避開它們之前,那些用鮮艷色彩來防止捕食動物靠近的物種如何能夠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以使這種警示性信號色得以演化?近日一項比較一系列模型的研究指出,警示性顏色信號(或警戒態)可能是通過中間階段出現的,在中間階段時,只有當某生物體逃離或有意顯示隱藏特徵時,顏色才可看見。為避免被捕食動物吃掉,演化選擇驅使動物顏色模式的多樣性發生很大變化。作者表示,暴露於這些隱藏警示信號的捕食動物會繼續謹慎對待永久性警戒色變體,從而為警示色提供選擇性壓力而成為永久的適應性改變。

閱讀連接:Science封面:隱藏信號在兩棲類的警示色演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校:Simo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