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沮授、審配、張任,盤點漢末三國時期那些寧死不降的忠臣

鄧海春 發佈 2024-03-05T10:00:23.740480+00:00

#歷史開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便曾經表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古代湧現出了許多寧願奉獻出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氣節,貫徹「忠義」二字的人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便曾經表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古代湧現出了許多寧願奉獻出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氣節,貫徹「忠義」二字的人物。舉例來說,南宋末年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仍然拒絕投降蒙元,並創作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由於時局混亂,人才在各勢力間遊走的情況十分普遍,如名將趙雲原本就是公孫瓚的部下,後來才投奔劉備,而蜀漢後期的大將軍姜維則是由相互敵對的曹魏歸降蜀漢。即使在那樣一個投降並不算特別可恥的年代,仍然有許多文臣武將選擇了寧死不降,用生命詮釋了何為氣節。

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虛構了一段陳宮協助刺殺董卓失敗的曹操出逃,但由於呂伯奢事件與其分道揚鑣的情節。實際上,陳宮是在曹操就任兗州牧時才加入其麾下,後來曹操為報父仇征討徐州,陳宮便趁機暗中聯合陳留太守張邈等人反叛,改奉正走投無路的呂布為主公。

呂布兵敗被殺後,曹操再次見到了背叛他的陳宮,並以其母親、女兒為要挾進行勸降。面對威脅,誓死不願再歸順曹操的陳宮冷靜回答道:「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見陳宮態度如此堅決,曹操只好將其處死,同時下令供養其老母、為其女安排親事。

與陳宮一同赴死的還有高順,《後漢書》中形容他道:「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從有史料記載的戰績來看,高順曾與張遼一同擊敗劉備,逼迫其拋妻棄子獨自逃亡,隨後又率軍擊敗了曹操派來援救的夏侯惇。呂布敗亡後,曹操將高順梟首後安葬。儘管沒有明文記載高順拒絕了曹操的勸降,但能力、品行都如此出眾的他若非寧死不降,又怎會被愛惜人才的曹操殺害呢?

消滅呂布後,曹操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雄踞河北的袁紹,在平定河北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兩位寧死不降的文臣,那便是沮授和審配。沮授曾為初到河北的袁紹提出了堪比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那便是平黃巾、除張燕、滅公孫瓚,先跨有幽、並、冀、青四州,後南下迎奉漢帝,從此號令天下,成就一番霸業。

可惜的是,袁紹雖在沮授的輔佐下平定河北,卻因沒能繼續聽從其建議而在官渡之戰的直接交鋒中負於曹操。官渡之戰後,沮授因沒來得及北撤而被曹操擒獲,雖然得到了後者的厚待,沮授卻始終不願投降,甚至還密謀逃回袁紹身邊。計劃敗露後,曹操下令將這位曾讓他感慨「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的傑出謀士處死。

袁紹病逝後,其子袁譚、袁尚陷入內鬥,曹操將二人逐個擊破,隨後圍困審配鎮守的鄴城長達數月之久。城破之後,曹操勸審配投降,但後者「意氣壯烈,終無和橈辭」,最終慘遭殺害。儘管被荀彧評價為「專而無謀」,但審配確實有一定的能力,且對袁家忠心耿耿,配得上裴松之評價的那句:「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

寧死不降的忠義之士當然不會只讓曹操遇到,在平定蜀地的過程中,劉備、張飛便分別遇到一位。先看劉備這邊,在接連擊敗或招降了劉璋派出的眾多將領後,他遭遇了來自張任的頑強抵抗。儘管處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局面,張任仍舊屢敗屢戰,最終兵敗被擒。劉備因欣賞張任的忠勇而打算將其招降,但張任卻拒絕道:「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隨後,劉備下令將張任處死,並為之嘆息不已。

張飛遇到的則是巴郡太守嚴顏,在作戰失利後他拒絕張飛的勸降,並表示:「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憤怒的張飛下令將其砍頭時,嚴顏仍然面不改色,其過人的魄力與赤膽忠心令張飛敬佩不已,於是一向衝動的張飛將其釋放,並奉為了上賓。

劉備入蜀後留守荊州的關羽發動北伐,在水淹七軍逼迫追隨了曹操三十年的于禁投降後,他卻遇到了龐德這塊硬骨頭。儘管距離歸順曹操才過了三年,龐德卻堅定地拒絕關羽的招降道:「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龐德被關羽殺害後,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又感慨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除了上文提到的這些忠勇的壯士外,跟隨劉備伐吳,兵敗被擒後不但不投降還痛斥「吳狗」的傅肜、蜀漢覆滅前夕戰死綿竹的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和因不願投降而自刎於昭烈廟的北地王劉諶、東吳滅亡前不願投降也不肯逃亡,最終以身殉國的張悌等也都選擇了用生命捍衛氣節,其高尚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