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 壯麗的「歸航」

莆田僑鄉時報 發佈 2024-03-05T10:59:18.244713+00:00

藍天,大海,古港,新村,家園……壬寅年初冬,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莆田市靖恭媽祖文化園這座新興的「心靈港灣」,我們參與了一次獨特的「文化歸航」。歲月的風濤這裡,地處湄洲灣畔,依傍石門澳工業園,天風海濤與工廠汽笛互相應和,新村別墅群與現代化廠區隔河相望。

藍天,大海,古港,新村,家園……

壬寅年初冬,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在莆田市靖恭媽祖文化園這座新興的「心靈港灣」,我們參與了一次獨特的「文化歸航」。

歲月的風濤

這裡,地處湄洲灣畔,依傍石門澳工業園,天風海濤與工廠汽笛互相應和,新村別墅群與現代化廠區隔河相望。

說是河流,實是海路,路名「啟航」。路上流淌的是海水,路上走的是海船,一座重修的古碼頭,就在文化園區大榕樹旁海路邊。

古碼頭和古海路是有記憶的。歷史的煙雲雖已散去,遙遠的螺號仍依稀可聞。

它們記得,這裡就是東林古港,位於石門澳中樞海岸邊,與莆田吉了古港、仙遊楓亭古港、惠安後龍古港成排列陣,牽連出無數長長的「海絲」。

它們記得,這裡古稱「浮嶼」,「浮」在碧浪上海雲中。又稱「蘇家莊」,正是「漁莊」「船莊」「貿易莊」。現開枝散葉,發展成蘇厝、蘇田、厝頭三個行政村,「三雄」鼎立,統稱「三蘇」。

它們記得,明代之初,這裡的獅峰西側便建起媽祖廟宇,廟號「靖恭宗德」,成為闖海人的精神家園。

從此,蘇家莊的船舶越造越大,東林港的海船越聚越多。回望古港風雲,那頭尾相連的海船如浮橋,一直連接到小嶼和東沁村,蔚為壯觀。

它們也記得,東林古港的船隊,裝載著瓷器、絲綢、桂圓、曬鹽、蔗糖等,直掛雲帆,騎風斬浪,越航越遠。

當年,東林林家三兄弟,擁有50多艘海船,組成浩浩蕩蕩的貿易船隊,縱橫東洋和南洋,在吉了港和楓亭港,還有專屬泊位、船塢和倉庫呢。

穿越歲月的風濤,我們可以看到,500多年前,黃土農耕文明與藍色海洋文明在這裡碰撞與對接,東林古港就像扇軸,而啟航路和港澳路猶如扇子的兩條大板,拉動無數芯骨向藍色海洋拓展。

東林古港,理所當然成為「海絲」的一個接點,托起了一方繁華。東林媽祖廟,則成為媽祖信俗史的一個亮點,成為「三蘇」人闖海和回歸的「燈塔」。

日月輪迴,滄海桑田,歷經烽火戰亂和世局變遷,歷經明後葉的倭患和封建王朝的「截界」風波,東林古港的繁榮逐漸沉寂了,留下了浪口、航錨、引潮山等地名,標記著昔日的繁華。

心靈的港灣

湄洲灣潮落潮漲,蘇家莊雲去雲來。

消逝的是遠航的船隊,留下的是不滅的精神。

媽祖,不僅僅挺立在神殿中,挺立在「海絲」的船頭上,還挺立在歲月的風濤中,挺立在故鄉子民的心頭上。

一千多年前的林默,走出了人生,走進了永恆,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馨香遠播,生生不息,也在「三蘇」父老鄉親中代代傳承。

正是帶著媽祖馳騁藍海、揚帆遠航的海洋精神,「三蘇」兒女闖蕩商海,創造了不俗的經濟奇蹟。

但不管走到哪裡,他們心中永遠都有蘇家莊的裊裊炊煙,夢裡也都有媽祖廟的青青香菸。

欣逢盛世,百業興旺,外出遊子們情系桑梓,把外出和回鄉的路在神州大地織成彩錦。因為,這裡是他們小時候放搖籃的地方,這裡有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媽祖香火。

媽祖文化,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莆田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名片,其弘揚光大,不僅是億萬媽祖敬仰者的共識和共願,也是「三蘇」兒女共同的情感寄託。

順應時勢,順應民心,順勢謀劃,順勢而為,靖恭媽祖文化園的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四度春夏秋冬,1300多個風風火火的日子。

「三蘇」鄉親一步一個腳印,凝聚精力、物力、人力、財力,精心規劃,無私奉獻,捐款捐地,投工投勞,把對古今文明的感知,呈現為園林式的成果:昔日的雜草叢生,堆放垃圾的荒灘,得到了清理、疏浚,砌堤、建橋、平整,為媽祖文化園建設騰挪出成片空間。

天壇形狀的「靖恭媽祖殿」莊嚴落成。殿中供奉雕刻精美的媽祖神像,香菸繚繞,氣氛神聖。殿頂的仿宋七踩斗拱全部採用民族傳統榫卯結構。殿外牆環壁鑲嵌全球首套青花瓷媽祖故事圖。

媽祖聖殿周邊開闢天妃廣場,廣場後方建起莆仙古民居風格的媽祖書院。書院高三層,庭院、教室、會議廳、客房、食堂等配置完備。庭院中,一盆五彩三角梅開得正艷,花團錦簇。

廣場左側,塑起一尊漢白玉三面觀音大型雕像,連同基台高約10米,觀音面對啟航路,面容端莊,頭像的鎏金「背光」在陽光照耀下金彩浮動,金輝閃閃。

落成不久的孔子苑松柏青青,孔子雕像前是一本打開的「論語」。孔子苑背面,長形的淺浮雕九龍壁上,青色群龍騰雲駕霧。

園區配套媽祖牌樓、古式戲台、文化長廊、中式涼亭、古碼頭、閘門、排洪溝等,羅漢松、菩提樹、重陽木、桂花樹等名木生機勃勃,青翠欲滴。

光是文化園的護園擋土牆,就長達355米,投入石材上千立方米。

我還注意到,天妃廣場一角,立著一方巨型「靖恭媽祖·天后龍印」,印璽周邊自上而下配雕祥雲、飛龍、三花、雙喜、南天門、日月同輝、魚躍龍門、海涌浪托,各有吉祥寓意,可見設計者的用心、細心、精心、深心。

應運而生的靖恭媽祖文化園,承傳統之流,會當代之變,融媽祖文化、自然景觀、園林藝術於一體,是對歷史文化的復活、放大和重新認識。

靖恭媽祖文化園占地面積6666平方米,建築面積2616平方米,暗合「六六大順」美意,在湄洲灣畔,在醴泉半島,在「三蘇」海隅,打造了一座心靈的港灣。

歸航的「船隊」

人的肉體要有一個家,人的精神更需要一個家。

這個家,是知識的加油站,是精神的修煉場,也是心靈的棲居園。

顯然,靖恭媽祖文化園,便具有家之特質。

這個家,「住」進了傳統文化特徵、地域闖海性格、當代精神嚮往;這個家,凝聚著「三蘇」風華,牽連著海峽情緣,招引著八方虔敬。

或許有人會問,「靖恭」何意?

正如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林國良先生在「靖恭媽祖文化園碑記」中所寫:文化園寓靖思恭敬媽祖之意。

展開來說,「靖恭」,寄寓著「四海昇平,萬眾恭敬」的美好內涵,表達了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深深的敬仰情感,也表達了「三蘇」子民以媽祖文化為榮,以大愛精神為魂的初心。

中華文化的存量浩如煙海,人類智慧的增量無窮無極。故以,靖恭媽祖文化園成立了文化交流中心,通過規範有效運作,成為了媽祖故鄉新興的文化聖地、交流基地、教育陣地、幸福園地。

白雲飄飄,小船搖搖,沒到家門,先進家園。這座心靈的港灣,引來了一批批「歸航的船隊」,不斷灌注「精神的油料」,提升「思想的動力」。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歸航。

交流中心組建了車鼓隊、媽祖義工隊,組織了十音八樂隊,群眾又自發組成廣場舞隊,「三蘇」民眾的踴躍參與,使文化園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逢著元旦、春節、媽祖誕辰和升天紀念日,園區民俗活動精彩紛呈。聖殿落成、聖像開光、牌樓落成、文藝匯演、繞境巡安、迎春布福,濃郁和喜慶了節日氛圍。

簫韶九成,有鳳來儀。瞧,深圳龍崗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團前來學習取經。江蘇崑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團前來「千里會香」。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江蘇、香港、台灣以及海外的來賓紛紛前來結親結緣。

身在園中走,情在心中流,台胞劉湘芸觀園後表示:「這裡很好實現了媽祖文化與在地文化、儒道釋文化的融合,是一座文化的園林。」

瀟灑的風,坦蕩的浪;飄去的帆,歸來的船。靖恭媽祖文化園,是一座心靈的港灣,遠方前來的團隊,就是歸航的船隊,我們也是歸航的遊子。這種歸航,是虔敬的,是溫馨的,也是壯麗的。

這種歸航進「港」,即是休整也是加油,以便抖擻精神,提升境界,更奮發地去高掛雲帆,駛向詩與遠方。

最近聽了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恆》,與人們對媽祖的虔敬有異曲同工之妙,就用它來為這篇文章作結吧,這位世界級歌唱家深情唱道:

每一個寂靜夜晚的夢裡

我都能看見你,觸摸你

因而確信你仍然在守候

穿越那久遠的時空距離

你輕輕地回到我的身邊

告訴我,你仍然痴心如昨

無論遠近抑或身處何方

我從未懷疑過心的執著

愛,曾經在剎那間被點燃

並且延續了一生的傳說

愛,曾經是我心中的浪花

生命從此不再孤單

真正的愛,永遠不會褪色

你在身邊讓我無所畏懼

這裡是你安全的港灣

我心永恆


莆田僑鄉時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作者:陳建平

編輯:吳芹芹

編審:鄭育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