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過七十不上墳」,到底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都勸著點吧

淺嘗江湖 發佈 2024-03-05T18:26:21.017664+00:00

特別是在鄉下,必須要在自己的家中死去,在一切村子,失去生命體徵的人是不允許回到村子的,這也就是老人們常說的「我要落葉歸根,我哪也不想去」。

我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沒有被滅絕的國家。在我們國家,有些傳統是有數千年歷史的。

其中,很多成語都是古代人的智慧與人生經歷相結合而成的。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清明節和中元節是人們祭掃墳墓的傳統節日。

在世的人為了讓已經去世的親人在其他地方生活得更好,就會去燒紙,這既是一種孝順,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祈求來世祖先的庇佑。

在我們國家,從親人去世到入土為安,有一個複雜的程序。特別是在鄉下,必須要在自己的家中死去,在一切村子,失去生命體徵的人是不允許回到村子的,這也就是老人們常說的「我要落葉歸根,我哪也不想去」

當一個人死了之後,他們要為他洗澡,給他穿上專門的衣服,告訴親朋好友這一不好的消息,最後是親戚朋友一起幫忙送葬,整個一套流程下來是非常繁瑣的事情。

一般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七月十五等這些重要的日子,後輩子孫都會去看望過世的親人。

他們會帶著糕點,水果,煙,酒,茶,紙錢,香,花圈等,還要將墳墓附近的雜草與碎石清理乾淨,如果墳墓有了凹陷,也要及時的進行填充,讓自己的親人能夠徹底的安息。在村子裡,如果誰家的祖墳沒有人打理,長滿荒草也沒有人填充泥土,就會被大家認為不孝。

在中國,掃墓是對祖先的一種繼承和紀念,掃墓也是一種孝道,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去的。鄉下人說,「人過七十不上墳」,為何過了70歲就不能去上墳了呢?這裡有啥禁忌?這句話又有沒有道理呢?

腿腳不便容易受傷

在古代,物資貧瘠,醫學也不發達,所以人類的壽命遠不如現在長。有一種說法叫做「人到七十古來稀」,意思是七十歲的人已經算是很老的人了,這個時候的人,身體的各項功能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大部分的老人都會因為殘疾而臥床不起,不能去掃墓。

古代採用的方式是土葬,我們的祖先都會被安葬在一片荒無人煙的荒野之中,因為我們的祖先們都很注重「死後清靜」,所以,這片荒蕪的荒野,才是最好的安息之地。

不過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荒郊野外,山路崎嶇,無形中給後人祭拜先人添了不少麻煩。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身體素質正值壯年,路難走這些問題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對於那些年紀大了,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伴隨著人的年齡不斷增加,身體衰老是一種生物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過程受到了生活方式、飲食、代謝、心理等因素的影響。

在平時生活中,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及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營養攝入不均衡、食用過量有害食物等,都會造成機體缺乏活力和營養需要。

當人在年齡增長之後,體內的代謝功能也會逐漸降低,免疫力、抵抗力也會逐漸下降。在平時生活中缺少與家庭成員的溝通,害怕年齡的增加,都會使人在70歲以後產生心理問題,無精打采,身體衰老,覺得人在70歲以後,身體就會變得很差。

70歲以後,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受疾病的影響,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則會隨病情的發展而逐步惡化。

骨骼也會越來越脆弱,絕對不能摔倒,否則很容易摔斷骨頭。雖然孝順是應該的,但是自己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墓園裡到處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到時候可就慘了。

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還是不要上墳的好,有著這份孝心就夠了。

觸景生情令人傷心

少年時,天不怕地不怕,做事莽撞衝動,不計後果。對待其他人或者事情也不會十分在意,經常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到了中年,經歷的越來越多,沒有了少年時期的年輕氣盛與桀驁不馴也就更容易觸景生情。

俗話說「人老珠黃」,人老了,不但體型會縮小,就連心態也會縮小,當然,這並不是說心態「幼稚」,只是和孩子們一樣,沒有任何的遮掩。

當孩子們回來的時候,他們會開心的不得了,當孩子們出去工作的時候,他們會一個人呆在家裡很難過。

而且,很多孩子都很難陪伴在老人身邊,那種孤獨的感覺,會讓老人的情緒更加低落,樂極生悲。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健康不僅是身體健康的事,更是心理健康的事。作為子女,也要多關注老人的情感世界,多關心和陪伴老人,彌補他們的情感缺失和心理需求。

多陪陪老人散步,聊聊天,讓老人對老人的思念和擔憂,也能得到緩解。這既能給老人帶來心理上的慰藉,又能幫助老人身心健康,形成良性循環。

七十多歲的人,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所以上了歲數的人,更容易被眼前的場景所感染,見到墳墓,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以及過去的親人,會想起大家過去的種種事情,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傷心欲絕,還會導致抑鬱症和其他疾病的發生。

年過七旬的人見到墳墓,往往會想到自己很快就會入土為安,有些人會產生恐懼和不安,而這些恐懼和不安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孩子們應該儘可能地不要讓年邁的老人陪他們一起去掃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會逐漸下降,人的心理會更加的敏感,更容易被悲痛和恐懼所左右。

一個人的閱歷和感情越豐富就越容易對熟悉的東西、事物產生共鳴,從而讓他回憶起自己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會一直記得自己遺憾的事情。

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並沒有十全十美,人的閱歷越豐富,經歷的不完美事情就會越多。一旦出現與當時類似的物品或者情況,就會讓人聯想到這一類的景、物、事,就很容易觸景生情!

陰陽五行是是非非

在中國,喪葬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古代,「入土為安」、「披麻戴孝」是一種儀式,一種讓死去的人得到安寧的方式,一種對活著的人的保護。

古人相信,人是有魂魄的,人死了之後,會去另一個世界,也會和現在這個世界一樣,有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

許多人在上了年紀之後,都會為自己挑選一副自己喜歡的棺木,等到自己去世的時候,會提前交代給後輩,選擇一個合適的良辰吉日入土為安。

將其埋葬就拿中國民間習俗來說,死亡後必須要穿戴一身壽衣,如何穿戴,穿戴多少,這都是有講究的,從古代時期一直傳到現在,就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祈福,希望親人在另一個世界能繼續幸福快樂的生活。

他們在建造自己的陵墓時,並沒有忘記在墓碑上繪上他們信奉的神佛,為的就是讓他們的屍體能夠得到安息。

所以,在下葬的時候,一定要儘量給去世的人營造出一個和活人一模一樣的環境。

眾所周知,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一句話叫做「陰陽五行」

而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殯葬文化中,更是凸顯出來。從一個人下葬的地方,到他死後的祭祀,無一不是蘊含著陰陽五行的氣息。

至於祭祀,那就更多的是與陰陽五行有關了。我們都知道,掃墓的時候,許多人心裡還是會有一種悲傷的感覺。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更是覺得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他們不僅感到悲傷,還感到了一絲落寞

一個老人,如果有悲傷的情緒,那麼他的身體就會變得脆弱。至於墳地,在中國很多人看來,都是陰氣極重之地,即便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也會感覺到一股徹骨的寒意。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氣里,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而年輕的男子,則是身體中的陽氣旺盛,所以並不畏懼。但是老年人因為自身的生理功能衰退,會造成他們體內的陽氣慢慢地外泄。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內的陽氣也會越來越弱。陽氣變得少了,就會導致老人體內的陰氣越來越重。

俗話說的好,陰盛陽衰,上了年紀的人,只要被這股陰寒之力沾染,就會大病一場。許多老人,也可能會因為這件事而喪命。所以,七旬以上的人,最好是不去祭拜先祖。

畢竟,上了年紀的人,體內的陽氣本來就不足。一旦進入古墓,就會被古墓中的陰寒之氣侵入體內,從而失去體內的陽氣。

總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很多與喪葬有關的東西,除了「人過七十不上墳」之外,還有例如「男不燒八七,女不燒七七」「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等等俗語。

有些是我們常見的,有些則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這些諺語中,大多數都是有它的科學根據的。但是,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會產生一些誤解,他們會誤認為,傳統遺留下來的東西,就都是封建迷信,他們也不會進行認真的分析,就會用批判的態度來看待,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你可以想像,古人所留下的一切,哪怕沒有任何的科學根據,但也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可以借鑑的地方,若是一味地否定和批判,那就沒有任何的傳承意義了,又何必去宣揚?

我們國家,雖說是以「仁」、「禮」、「智」、「孝」為基礎的國家。不過,在祭祀的過程中,七旬以上的老者,通常都不會親自前來。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

首先,祭祀祖宗,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上了年紀的人,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不好,大多數都是精疲力竭的,如果消耗太大,很有可能會讓自己的身體崩潰。

其次,墳地一般都是荒無人煙的,而且這裡的陰氣也很重。因為老人身體中的陽氣較弱,所以他們很容易被陰邪之力侵入身體,從而危及他們的生命。

所以,七旬以上的人,還是不要去祭祖的好。最好是讓家族中的青壯年們,在他們的悲痛中,去祭奠先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