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都要被退歌的時代?華語樂壇「地獄級」爭鋒,又殺回來了!

毒舌電影 發佈 2024-03-05T18:42:29.966989+00:00

Sir好奇都點了播放。好聽,還特洗腦,聽一遍唱一天。Sir總感覺,以前不這樣——那時的「流行」不只洗腦,更是一種帶刺的衝擊,曾經我們對「歌」的期待,也不只是好聽。

又一次。


Sir對著音樂榜單上的陌生「爆歌」一臉懵。



Sir好奇都點了播放。


好聽嗎?


好聽,還特洗腦,聽一遍唱一天。


但沒有然後了。


有人說,流行歌嘛,好聽就夠了啊。


不知是不是錯覺。


Sir總感覺,以前不這樣——那時的「流行」不只洗腦,更是一種帶刺的衝擊,曾經我們對「歌」的期待,也不只是好聽。


真的是錯覺嗎?


幸好。


最近一檔節目,堅定了Sir的答案:



聲生不息·寶島季



如今已成為芒果台王牌節目之一。


上一次港樂季,星光璀璨。


熟悉的音符,不僅帶我們穿越粵語歌的黃金期,更串起了經典電影、電視劇……


獅子山下,奏出這片土地從掙扎到騰飛的時代旋律。


新一季趁熱打鐵。


來到華語音樂第二個高地,寶島台灣。



第一期就不少驚喜。


Sir始終覺得,如果把《聲生不息·寶島季》單純當做一場大型懷舊K歌會,太小看它。


芒果是把它當文化節目做的。


它不僅要帶我們找回那個神仙打架的時代。


還想替我們尋回,華語樂壇失去的某些動力。


說白了。


那些人,那些歌,到底「酷」在哪。




01


節目在梳理歷史時,依然保持了上一季的硬核。


脈絡清晰,細節誠意。


70年代,大概是這小島上第一次「音樂革命」。


那時西方文化產品大量進入台灣,年輕人聽的、唱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


我們自己的音樂呢?


最不服、最有創造力的青年學子坐不住了,想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他們給現代詩譜曲、改編現有民歌、自己作詞作曲……


用各種方式「唱自己的歌」。


後來,大家稱此為「民歌運動」。


在先導片中接受採訪的楊祖珺、吳楚楚、胡德夫……都是台灣流行樂的真OG。



當楊弦把余光中的詩譜上曲並演唱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造就了余光中口中的「台灣民歌元年」。


他們「正在走進一個黎明的時代」。


歌手們一次次嘗試,鋪開了華語歌流行的基礎。


後來,商業元素漸漸進入台灣樂壇,本土唱片公司的崛起把民歌帶向商業化,也讓台灣樂壇進一步擴大。


1982年羅大佑的專輯《之乎者也》,更是開啟了國語流行歌曲的新時代。


節目裡,胡德夫和那英隔空合唱《橄欖樹》。


這支歌把民歌境界從個人的「小」擴大到人生的「大」。


不管是歌詞還是編曲,都非常寬闊


詞作者是作家三毛,曲作者是台灣民歌OG中的OG李泰祥。


胡德夫嗓音的滄桑渾厚,和上那英的大氣瀟灑,碰撞出的火花格外新鮮。



再往後走,繞不過羅大佑。


憑什麼羅大佑?


因為酷啊。


在當時,他的歌不是歌,而是一根根針,戳向台灣社會,更扎進年輕人心裡。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討論的是經濟起飛帶來的社會巨變與現代鄉愁心理的衝突。


《戀曲1980》被稱「左手浪漫愛情,右手現實批判」。


節目裡,演繹的嘉賓是年輕一代的馬嘉祺和中生代楊宗緯。


他們與台灣流行樂的元老級歌手,完成了關於「傳承」的對話。


也開啟了這場充滿故事的時間之旅。




02


要問台樂最大的魅力是什麼,每一代人好像都能給出不同的答案。


經典是經典。


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其實那些學院派的懷舊與歷史的細數,實在是有點像教科書上陌生又遙遠的標本。


那就從最熟悉的地方切入:


千禧年前後十年。


那時,台灣是華語流行樂重鎮。


要想在華語樂壇站穩腳根就得先去台灣發唱片,自然就會輻射到整個華人區。


周邊國家和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大陸、香港,紛紛來台發展,涵蓋各種曲風。


莫文蔚、林俊傑、蔡健雅、梁靜茹……


金曲的時代也隨之而來。


2000年,林憶蓮《至少還有你》紅遍亞洲;王菲的《寓言》銷量百萬;蕭亞軒《一個人的精彩》所在的專輯《紅薔薇》賣爆全亞洲;莫文蔚一張《十二樓的莫文蔚》入圍金曲獎6項提名,裡面有首歌叫《盛夏的果實》。


這一年還有:


梁靜茹《勇氣》、劉若英《後來》、陶晶瑩《太委屈》、張信哲《信仰》……


新千年,大家最不懼怕的就是「變」,甚至期待「變」、渴望「變」。一切欣欣向榮,充滿自信,敞開懷抱迎來了無數「超級新人」。



2000年「最佳新人」的競爭堪稱地獄級。


最後花落來自新加坡的短髮女孩,氣質清新,陽光活力:


「冷門歌手」孫燕姿。


當年她首張同名專輯就問鼎銷售年冠,拿下金曲獎最佳新人,創造了新千年的走紅奇蹟。兩年後,面向全球華人的《亞洲周刊》提出了「孫燕姿現象」。


封面上寫著:「新加坡歌手·台灣包裝·風靡大中華。」


《亞洲周刊》中寫的:

那些來自蕉風椰雨中的歌聲,流向萬里之外,經過寶島的加工,飄進他們父祖之輩的唐山。這是唐山和南洋從來沒想到的文化旅程。


何止是海外人士,大陸歌手也來台灣發展。


1997年,那英簽約百代唱片,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第二年,她的《征服》征服全亞洲聽眾,台灣銷量超70w,全亞超200w,第二年,《心酸的浪漫》讓她得到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成為名符其實台灣樂壇天后。


當然,台灣本土音樂人也不遑多讓。


儘管有「千年蟲」的陰影籠罩著,但人們仍然願意相信當下。


那時的台灣樂壇,一股青春美少女旋風襲來。


三位風格各異的少女,因參加「宇宙2000實力美少女爭霸賽」被簽約成女團,取名S.H.E,三個女生的初始人設被賦予少女最珍貴的品質:溫柔、自信、勇氣。


△ 《美麗新世界》S.H.E 迷之角度、迷之運鏡


新世紀,人們也更樂於去接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比如,樂團時代。


2000年的金曲獎,還沒有「最佳樂團獎」這個獎項,而那年的「最佳演唱團體獎」入圍名單卻被樂團包攬,亂彈樂隊拿到獎項,主唱在話筒前大聲喊道:


樂團的時代來臨了。


第二年,五月天從地下漸漸走向主流,第二張專輯就大賣,得到了當年的金曲獎「最佳樂團獎」,樂團時代真的來了。


此時華語音樂的「酷」,毫無拘束。



對了。


輝煌的00年代,還有位沒得到「最佳新人」的天才耿耿於懷了好久。


這個年輕人,考了兩次台大音樂系均落榜。


後來去唱片公司做幕後,寫歌。


1998年,他得到機會給天王劉德華寫了一首《眼淚知道》,結果被華仔瞟了一眼便退掉:「眼淚怎麼會知道,眼淚要知道什麼呢?」


他又給天后張惠妹寫歌,依然被退。


結果這首歌被他自己唱火了。


嗯,雙截棍。


2000年出道第一張專輯就拿到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然後「痛失」一輩子只能得一次的「最佳新人」。


許多人說華語音樂被劃分為兩個時代。


周杰倫之前,與周杰倫之後。



他的出現讓大家感到驚異,知道原來中文歌還能是這樣子的。


不僅「哎喲不錯哦」、「蠻屌的」這樣的口頭禪成了90和00後心照不宣的時代眼淚。


舞台上,華晨宇唱了其2003年寫給陳小春的《一定要幸福》。


偶像,也終於能致敬一把偶像。



一曲畢,他有些感慨。


作為「杰倫中文網」的骨灰級粉絲,周杰倫帶給Z世代的其實不光是歌,還有對音樂更多可能性的發掘與創作維度的拓寬。


更不用說華晨宇本來就是粉絲兼創作人。


周杰倫帶來的影響,在90年代出生的他身上,直接映射出一體兩面。


我當時聽到之後就覺得

還挺觸動我的

讓我會更認真地想要去把音樂啊

包括創作都去學好這樣



作為前輩,周杰倫什麼曲風都玩過了。


酷這個字,其實完全可以說是由他開啟的。


但「酷」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符號,也不由他專屬。


每個標誌都會隨著時間成長,在每個音樂人、每個音樂時代中分化出不同的風格。


那英的「酷」,是重唱《白天不懂夜的黑》時,回憶往昔歲月的欲言又止。


1995年,29歲的她在台灣唱響這首歌,打出了她「情歌天后的名號」。


如今在《聲生不息·寶島季》舞台上,她感慨:


「我的(正式)演唱會也不過如此了」。



張信哲的「酷」,是用他幾十年不變的嗓音,娓娓道來過去的愛戀。


△ 《我是真的愛你》


如果說以前歌曲和人的關係是誰唱誰火,傳唱度成就歌手。


那麼千禧年後,音樂隨著視聽結合的發展,迸發出的「酷」的新味,又更新添了一層。



03


那就是台樂新的咖啡伴侶——台灣偶像劇。


這個時候開始,誰唱的已經漸漸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當你聽到它的那刻,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回想起的是什麼故事,當年身邊陪伴過的又是誰……


抓住這點,台樂似乎又被提上了新的台階,串聯起新的回憶。


就像那封長長的情書。


就像那場在大雨中經典的告白。


我們繞了這麼一圈才遇到

我比誰都更明白你的重要

這麼久了我就決定了

決定了你的手我握了不會放掉……


△ 2005年《惡作劇之吻》


名場面又何止《惡吻》。


比如。


一個叫江猛的男孩,一個叫齊悅的女孩。


此時的背景音樂,響起的是《曖昧》,當年的非主流QQ空間神曲。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簡單兩句,唱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聲。



但話又說回來。


偶像劇們畢竟有些實在太老,梗也好人設也好,現在看來總有些過時的意味。


但節目比偶像劇還會玩。


到了後來,不僅老歌新唱,還是情歌對唱,唱著唱著走到一起,一首歌嗑了倆CP。


新糖+舊糖甜度爆表。


風頭直接蓋過大屏幕上《命中注定我愛你》的男女主。


△ 雖說現在紀存希已經榮登渣男No.1了


這還沒完。


直到張韶涵出場,親身還原當年的「小瓶蓋」。


《海豚灣戀人》不僅是她第二部偶像劇,也是許多人心中第一部對偶像劇的初回憶。


看著張韶涵。


唱起那首遙遠而熟悉的《遺失的美好》,只會聯想到當年的小瓶蓋和澤亞,是不是回到了海豚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離彼時,足足二十年。


但張韶涵一句「始終帶著你愛的微笑,一路上尋找我遺失的美好」,就又將記憶打回那個年代。


她唱,台下的觀眾跟著和。


你會覺得。


哦,原來這就是偶像劇的意義,這就是偶像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音樂的意義。



幸好有它,我們漫長的青春可以被連接起來,我們澎湃的情感能被封存起來,時光好像都被凍住,一切都擁有更長的賞味期限。


那時的酷,是一首首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


是那個跳動的蒸騰時代。



04


最後,也該想想。


當我們聊起台樂的變遷,我們到底在聊什麼?


如果說「民歌運動」是將台樂的頭牽起,而身體則由口口相傳的歌詞與後來居上的流行旋律所組成。


那麼尾部呢?


如果你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會發現《聲生不息·寶島季》的舞台與以往的音樂類綜藝都不太一樣。


——它是8字型的。


倒過來,便是如同銜尾蛇般的∞。


無窮無盡,睹始知終。



你看這樣的設計。


樂團坐在裡面,觀眾坐在外面,歌手在上面來來去去,往返流連。


就像只要有旋律有節拍,有時刻準備好傾聽的人。


音樂的變遷也不過是換了一批又一批支撐它和承載它的人,和人類的生命一起,永無止境。


掰著手指,時間來到一零年代。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切好像都不同,但又有一股陌生的熟悉。


台灣人最愛的電視劇從《大宅門》一躍變為《甄嬛傳》,而大陸對台灣的記憶則從《想見你》回溯到那個古早浪漫的《流星花園》。


而曾經在90和00年代被忽略的小眾音樂人,再度占據了流行的C位。


時間,好像本來就是個圈。



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關鍵詞:


閩南語。


這些年台劇台影的盛行,將閩南語又抬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俗女養成記》《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僅劇中台詞大多用閩南語混雜普通話,這些大熱台劇的OST,也有許多純閩南語的本土創作。


聽到它們。


才終於又將古老的回憶續上,感受台灣本土堅守自我不被裹挾的獨特韻味。


才會發覺,原來方言也不再是俗氣的象徵,而成了本地文化最好的代言人。


就像壞特演唱的這一首《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出自台灣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


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

你予我這世人最後的期待



「閣較」,是閩南語「更加」的意思。


意思很簡單——愛情比你想的還要偉大。


但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羅曼蒂克在逐漸消亡的時代。


當閩南語的歌詞搭配上迪斯科復古感的節奏,相比從前的流行,添加不少華麗微妙的轉音。


聽起來好像有點新鮮又有點怪異。


當你把這首歌嵌入電影,代入生活便不難發覺。


這樣又「土」又「潮」的歌曲不僅是邱澤台客形象最好的詮釋。


它也像如今接受著兩岸文化衝擊的當下年輕人,在諸多元素中混亂衝撞,帶著一股浪子的熱血與瘋勁。


就算愛情虛弱不堪,但總會有人壯士斷腕。


配合著大旋轉的打光與運鏡,整首歌的灑脫與豪邁,好似漩渦般將人吸入。



是的。


時間是個圈,而音樂又何嘗不是。


無論是《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還是《你啊你啊》,亦或是隨著台劇大火的《想見你》。


新時代的台樂都或多或少有了更加獨立的元素。


它們或許不再洗腦,不再口水歌化,不再重複曾經的套路,甚至不再選擇更加商業的創作模式,轉而重新啟用本土小眾語系。


說得更直白:

未來華語音樂的「酷」,勢必要遠離它曾經的「酷」。


這一代的華語音樂人,有了更多、更古怪、更「這一代」的想法。


民謠也好,搖滾也罷,甚至是在胸聲和頭聲之間快速轉換的約德爾調,都顯出又復古又新潮的碰撞。


就像張信哲那句旁白。


「多樣性和多面性」。


而這,不僅是當下的台樂,也是當下更加求變的華語音樂。



《聲生不息·寶島季》並不是單純地給你開一場演唱會。


因為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流行,那麼其實並不需要耗費這麼多心力。


從民歌運動到主流商業化再到小眾音樂。


你可以認為它是一節歷史課、一部懷舊的電影、一次嘗鮮的機遇。


老實說,裡面很多歌,Sir並不是首首都聽過。


但驚訝的是。


當Sir去被新的音樂吸引,尋找這些歌來聽時,發現它們其實已經被很多人喜愛,被很多人奉為當代新的音樂標杆。


或許周杰倫、S.H.E、五月天、蘇打綠等等充斥了我們青春的音樂人們不會褪色。


三十年前怎樣,二十年前,十年前怎樣。


我們其實都已爛熟於心。


那麼現在的音樂,未來的音樂,或許也需要一個展示的機會,一個融進歷史的機會。


生生不息。


這不僅是創作可以賦予音樂的。


同樣,也是聽眾可以賦予的,時代可以賦予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去吧,去聽聽歌。


或許當我們不僅豎起耳朵,而是也用心去聽,去思考,去懷疑的時候。


那悅耳的種子。


便也悄然間埋下。


在未來的某一刻,靜待開放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穿Prada的南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