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南斯拉夫內戰和科索沃戰爭(上)——南斯拉夫內戰

青花大磁盤 發佈 2024-03-05T21:03:34.919409+00:00

雖然南斯拉夫和中國遠隔萬里,但由南斯拉夫內戰引發的科索沃戰爭卻和中國有了直接聯繫,因為當年曾發生了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的事件,而此後北京發生的對美示威遊行,當時還是熱血青年、超級粉紅兼大學生的我還親身參加了。

雖然南斯拉夫和中國遠隔萬里,但由南斯拉夫內戰引發的科索沃戰爭卻和中國有了直接聯繫,因為當年曾發生了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的事件,而此後北京發生的對美示威遊行,當時還是熱血青年、超級粉紅兼大學生的我還親身參加了。

這次分上下兩部分來分別介紹南斯拉夫內戰和其後的科索沃戰爭。

先說南斯拉夫並不是一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的國家,它形成於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後的國家重組,1918至1922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的領土按照奧匈帝國戰前相應領地劃分,加上原本獨立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合併成為一個新的國家南斯拉夫王國。

1945年初,德國撤出南斯拉夫後,狄托領導的共產黨在12月2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後來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從國名就可以看出南斯拉夫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不一樣,屬於一個聯邦體制,而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和內戰,其根源應該算在狄托領導下形成的這麼一個奇怪的社會主義體制。

南斯拉夫雖是共產黨領導,但它的名字卻是叫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同盟(League of Communists of Yugoslavia),既然叫同盟,自然不是一家獨大了,各國間的共產黨組織理論上沒有上下級關係,有事大家商量著來。

在財稅制度上各個共和國均有自行組建的中央銀行和稅務部門,互不隸屬,至於全國性的資金分配,則是由中央政府設立一個基金用於支援貧窮地區,類似於我國的轉移支付。由於是富庶的共和國承擔主要份額,使得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較富有的共和國的人民產生積怨。80年代後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開始公開反對這種經濟資源的再分配形式。

軍隊則分為中央人民軍和地方政府控制的邊防軍,有點類似美國的國防軍和國民警衛隊。

經濟上是搞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並行的自治經濟制度,企業的所有權和財政權由工人組織決定,所以雖然是國有企業,但國家並不能完全控制企業的運作和生產。

南斯拉夫做為一個鬆散的聯邦體制,這個國家在狄托活的時候,憑藉其威望和能力還能合併在一起,但他死後各個共和國間就開始同床異夢了。

在南共盟十二大和十三大上,在經濟和政策上幾大共和國間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路線分歧。

在未來發展路線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力主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的改革,而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則主張施行更加寬鬆的市場化改革,將爭取未來能加入歐盟做為奮鬥目標。

狄托是克羅埃西亞人,在他活著的時候強力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和斯洛維尼亞的分離主義,但在他死後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又開始活躍起來。

1986年,塞爾維亞共和國科學與藝術研究院率先發表了著名的備忘錄《塞爾維亞與塞爾維亞人國家的現狀》,在備忘錄中其宣稱:自1945年以來,塞族在經濟和政治上一直受到克族以及各少數民族的壓迫,正面臨「民族毀滅、強制同化、強迫改宗和文化滅絕」的危險。唯一可取的對策是修改現有的聯邦版圖,將塞族人口占有優勢的地區一併納入塞爾維亞共和國治下,重建「大塞爾維亞」。 而當時政壇的新星,新當選的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是備忘錄的熱烈擁護者。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地方政府則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和擔憂。

這裡額外說下米洛舍維奇的原生家庭情況。他的父親是一位東正教牧師,祖籍黑山,對神學極感興趣,一生迷戀於宗教。而他的母親是一名小學老師,出身於共產党家庭,其父母都曾是狄托的戰友。米洛舍維奇的父母親在中學和大學裡都是同學,雖然最終結合在一起,但信奉共產主義的與信奉神學的兩個人搞在一起,衝突自然無法避免,雙方之間經常發生口角,後來看他母親顯然更強勢一些,其父親在米洛舍維奇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回到黑山隱居,並在不久後開槍自殺。而他的母親則對米洛舍維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米洛舍維奇在學校讀書時很早就加入了共青團,因思想左傾,曾被同學們起外號稱為「小布爾什維克」。但他的母親後來卻在自己教書的波扎雷瓦茨學校里自縊身亡。此外米洛舍維奇的叔叔也是自殺死的,這樣的家庭環境也可能造成了米洛舍維奇相對偏激的性格。

接著在南共盟十四大前,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在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間開始出現民族主義流血衝突,米洛舍維奇被中央安排跑去安撫地方,但作為民族主義者的他違背內部紀律與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對話,並在公開場合大談大塞爾維亞主義,宣稱科索沃才是塞族的發源地,提出要保衛塞族少數權益。

他的這一行為得到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和擁戴,但對其它共和國和民族的人看來這個人則是不能被信任和依靠的。 但在塞族人的支持下他於1989年當選為塞爾維亞共和國主席團主席(總統)後,立即唆使塞族人在整個南聯邦境內發動示威遊行,要求修訂憲法。

1990年1月南共盟十四大召開,在政治體制和經濟改革議題上,塞爾維亞方面的黨代表和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的黨代表們發生的嚴重的衝突,最後塞爾維亞方面憑藉代表數量的優勢強行通過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方案。在大會召開第五天,因為雙方的爭執越演越烈,斯洛維尼亞黨代表直接掀了桌子憤而宣布退出會議,接著克羅埃西亞黨代表也宣布退出大會。

1990年2月4日,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宣布放棄共產主義信仰並改名為斯洛維尼亞民主復興黨。隨後,克羅埃西亞共盟也改名為克羅埃西亞民主改革黨,塞爾維亞共盟改名為塞爾維亞社會黨,馬其頓共盟改名為民主改造黨,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共盟改名為波赫共盟-社會民主黨,黑山共產主義者聯盟改名為黑山社會主義者民主黨,南共聯盟宣告解散。

1990年7月,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會議決定:於1991年5月底進行全民公決,決定實行哪種體制和國家存在形式。

此後米洛舍維奇公開宣傳未來的民族政策是 「全體塞爾維亞人應當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政策導致民族混居的地區產生衝突,但被塞爾維亞人視同為人民英雄和領袖。

而新當選的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斯洛維尼亞總統庫昌則認為在原執政黨已經瓦解、聯邦主席團被塞爾維亞人控制的情況下,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必須先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來抵禦塞族要實施的擴張和兼併。

在此後的全民公決中,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三個共和國絕大多數民眾皆贊成獨立,於是在1991年6月25日晚,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分別宣布獨立。而當天夜裡,南斯拉夫聯邦總理馬爾科維奇召開了政府緊急會議,發表聲明指出,斯、克有關獨立的決議是單方面行動是非法的、無效的。6月27日起,在馬里博爾市附近的邊界地區,斯洛維尼亞地方部隊為阻止南人民軍繼續開進而開火,人民軍則進行了還擊,南斯拉夫內戰正式打響。

不過因為斯洛維尼亞地區的塞族人很少,塞爾維亞並沒和斯洛維尼亞發生較大的衝突,而是經談判很快撤離了國防軍。

但克羅埃西亞的獨立並不平靜,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後,其境內北達爾馬提亞地區的塞族居民宣布建立「克拉伊納塞族自治區」,要求併入塞爾維亞,並呼籲塞爾維亞政府出兵「保護」塞族人的權益。雙方開始出現激烈交火。

但內戰最激烈的地區卻是發生在波士尼亞一黑塞哥維那(波赫)共和國內,首先是因為它的位置恰好在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包圍之中。

此外,和基於民族聚集而形成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國的版圖不同,波赫共和國的國界是在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與奧匈帝國分治巴爾幹的時期形成的。其居民的構成也不遵循集中原則,而是分為穆斯林族、塞族、克族三大群體,人口比例為4:3:1.5,大家相對混居在一起。而穆斯林族從人種上講也是塞族和克族後裔,只是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在1963年被強行分成了一個穆斯林民族單位,1973年才被國家承認其為第六個主體民族。

1992年2月波赫內部舉行全民公決,62.8%的人口同意獨立,3月3號波赫議會宣布獨立,成立由穆斯林族為主的中央政府,4月6號和7號歐共體和美國宣布承認波赫為獨立的國家。

與此同時,聚居於波赫西部反對獨立的塞族人率先宣布成立「波赫塞族共和國」。緊接著,急於自保的波赫克族人也在與克羅埃西亞接壤的南部地區建立了「波赫克族共和國」。雙方分別向近在咫尺的塞爾維亞以及克羅埃西亞兩國求援,形形色色的塞族和克族民兵也爭先恐後地湧入波赫,相同種族但不同民族間的混戰於是開始了。

在1992~1994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波赫塞族共和國」憑藉人口優勢和塞爾維亞的外援,一度控制了整個波赫70%的領土,並圍困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由穆族控制的波赫中央政府統治)長達46個月之久。在被占領的克族和穆族控制區,塞族正規軍以及民兵實施了嚴苛的強制性種族遷徙、囚禁甚至屠殺;尤其是1995年夏天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8372名穆族平民在一個星期內遭到波赫塞族軍隊的集體屠殺,釀成「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嚴重的種族清洗事件。這場屠殺以及1995年8月塞族軍隊炮轟塞拉耶佛菜市場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眼皮底下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最終導致「北約」在1995年秋天採取干預措施,對塞族控制區發動連續兩個星期的空中打擊,迫使其回到談判桌上。

另一方面,儘管克族和穆族武裝同時都在和「波赫塞族共和國」交戰,但雙方在1992~1993年同樣爆發了規模不小的衝突。在塞拉耶佛以西的克族一穆族混居區,「波赫克族共和國」軍隊以及穆族控制的波赫共和國陸軍進行了激烈的城市攻防戰。海牙國際法庭所認定的克族軍事領導人普拉亞克的反人類罪行便是在這一時期發生。

不過在1994年3月,在美國和歐盟的撮合下,波赫穆、克兩族領導人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議,決定將彼此的控制區合併,成立穆克聯邦(Bosniak Croat Federation),面積約占波赫全國領土的50%。

到了1995年秋天,在「北約」的空襲下元氣大傷的「波赫塞族共和國」也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被迫同意開啟和談。當年11月21日,塞爾維亞、波赫、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達成《波赫和平框架協議》,並於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簽字生效。根據該協議,波赫共和國恢復為統一的主權國家,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戰前全國領土的51%,塞族共和國控制49%。兩個實體均擁有獨立的首都、政府、憲法、總統和議會,僅外交和軍事統一。在聯邦層面,穆族、塞族、克族三大主體民族各選出一名代表,組成三人輪流坐莊的主席團(國家元首),提名行政首腦和各部負責人。這一安排也一直延續至今。

在歷時3年又8個月的波赫戰爭期間,交戰三方共有約25萬軍人和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136萬人淪為難民。在已知姓名的9.6萬名死難者中,穆族死亡6.4萬人(其中軍人3.1萬),塞族死亡2.4萬人(其中軍人2.06萬),克族死亡7300多人(其中軍人5400人)。聯合國維和士兵有320人陣亡,另有600多名外國僱傭軍戰死。全國85%以上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450億美元。

在這樣殘酷的戰爭中,主要交戰派別基於民族主義觀點,都曾對敵對力量實施過反人道的屠殺和虐待。戰前在波赫曾經廣泛存在的多民族混居區,到和平恢復時已經蕩然無存。

此後聯合國前南戰犯國際法庭裁定:在波赫戰爭中,塞爾維亞和南聯盟共和國、「波赫塞族共和國」以及「波赫克族共和國」的一些政治領導人和軍隊將領,在殺害平民、種族清洗、強姦等戰爭罪行上負有決策責任和集體罪責。因此,在最終被起訴的161名被告中,有94人是塞爾維亞族,29人是克羅埃西亞族。法庭同時又認為:儘管穆族一方也曾經犯下過戰爭罪行,但更多屬於個人行為,而非其政府或軍隊領導策劃實施的集體犯罪行為。故而只有9名穆族被告被提起訴訟,其中又只有5人被實際定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