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了,才發現自己跟子女不是利益共同體,而是兩個家庭

愛講故事的阿良 發佈 2024-03-06T00:28:59.739520+00:00

我結婚之前,我爸常跟我說:「等我退休了,錢不都還是你自己的?」我剛結婚,我爸又改口:「等我退休了,我留一部分養老錢,其他的都給你們!」等我結婚好多年後,我爸又說:「我看了,我也指望不了你們了,我得留著錢不能給你們,留給我今後養老!

我結婚之前,我爸常跟我說:「等我退休了,錢不都還是你自己的?」

我剛結婚,我爸又改口:「等我退休了,我留一部分養老錢,其他的都給你們!」

等我結婚好多年後,我爸又說:「我看了,我也指望不了你們了,我得留著錢不能給你們,留給我今後養老!」

我爸在不同時期,說不同的話,也正讓他看透了一件事。

沒結婚之前,我和我爸媽是一個整體,凡事我都聽他們的。

剛結婚以後,我正處在一個轉變期,我的一些變化,正在讓我爸感覺我變了。

結婚好多年以後,加上婆媳不和等等原因,終於讓他看透了:兒子是兒子的家,父母是父母的家。

以前就連我也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脫離父母的家庭,有一天我竟然還會和他們的利益不一致。

如果一個人到老了才發現,她跟子女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其實還不算晚。父母為什麼會這樣的感覺?

一、子女婚前和婚後的變化。

小時候,孩子會這樣跟爸媽說:「長大後,我一定要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

直到他們成人,也一直會記著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容易。

子女沒結婚之前,他們生活在父母的利益里,父母的家庭就是他們的家庭,父母的利益就是他們的利益。

結婚以後,就不一樣了。

子女婚後,逐漸從父母家分離出來了,到時候,子女的思想會隨著配偶而潛移默化。

到時候,子女不會再以為父母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了,一旦子女有了孩子以後,他們和父母之間就會分的很清。

二、婆媳關係對兩個家庭的影響。

子女結婚以後,他們各自的伴侶會「告訴」他們一些事情。

當婆媳關係不融洽時,兒媳就會在背後說婆婆的壞話,同時也會借題發揮,擴大婆媳關係

,從而影響了兒子對父母的判斷。

一般來說,婆媳矛盾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夫妻一開始結婚的時候,因為愛情正處在甜蜜期,丈夫往往能夠「聽得進去」媳婦所說的話。

當媳婦抱怨公婆的時候,其丈夫反而會偏袒她一點。

等到時間久了,接觸多了,兒子逐漸能夠了解父母與媳婦之間的婆媳矛盾之時,才會進一步調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因為有了之前的偏袒,就會讓父母感覺兒子自從結婚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

父母終於明白,他們和兒子之間有隔閡了。

三、家庭壓力讓子女各自為家。

一個父母能養活多個兒女,但是多個兒女不一定能夠贍養好自己的父母。

婚後的壓力,讓子女自顧不暇。

父母的養老金決定了兒女的分類:

父母有養老金,兒女與父母親近。

假如父母有養老金,兒女肯定會比較喜歡。

無論兒女是否出於真心孝順,至少表面上他們會看起來孝順一點。

父母無養老金,兒女與父母疏遠。

假如父母無養老金,兒女就會有各種看不慣。別說利益不利益了,肯定會先分清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