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酸甜苦咸鮮?新研究可能找到了第六種味覺

康德科學 發佈 2024-03-06T01:44:58.058925+00:00

點擊關注不迷路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在古代,中國人將「酸甜苦辣咸」概括為「五味」。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說法存在些許瑕疵:辣不屬於味覺而是痛覺,因為我們的味蕾上並沒有 「辣味受體」,感受辣的其實是疼痛感受器。

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在古代,中國人將「酸甜苦辣咸」概括為「五味」。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說法存在些許瑕疵:辣不屬於味覺而是痛覺,因為我們的味蕾上並沒有 「辣味受體」,感受辣的其實是疼痛感受器。真正構成5種味覺的,是酸甜苦咸鮮——我們的味蕾上分別有各自的特異性味覺受體,用來感知這5種味道並產生味覺信號。

現在,這份味覺名單或許要增加一位新成員了。一項今日發表於《自然·代謝》的研究在對果蠅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能夠感知鹼性食物的全新味覺受體。作者表示,未來的更多研究將告訴我們,這種「鹼味受體」是否同樣存在於其他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的舌頭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酸味我們都很熟悉,酸本質上就是氫離子濃度高,或者說pH值小於7,而感受酸味的受體也正是能感應pH值的質子通道。那麼反過來,對於酸鹼平衡的另一端,我們的舌頭上是否同樣存在對應的鹼味受體,從而嘗出pH值大於7的食物呢?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有實驗發現相比於舌頭的其他部位,舌尖似乎對鹼性的氫氧化鈉更敏感——這也成為了鹼味受體有可能存在的早期證據。然而,如果這類受體真的存在,那麼它們的分子、細胞基礎是什麼?科學界對此知之甚少。

▲正在樹枝上覓食的野生果蠅。最新研究發現氯離子通道Alka是果蠅感知鹼性食物的味覺受體(圖片來源:Yali Zhang, 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在最新研究中,美國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的Yali Zhang博士團隊首先為正常的果蠅分別提供了中性和鹼性(pH=12)食物,結果果蠅紛紛選擇中性食物,鹼性食物則是鮮有果蠅問津。

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動物對鹼性的感知能力十分重要,因為它們可以據此判斷食物的營養特性:正如酸味常常對應著食物腐敗等危險,鹼性也是一種對健康不利的有害信號,可能對應著毒性以及嗜鹼性環境的病原體。人類在食用強鹼性食物後,可能出現肌肉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而果蠅更是會因此而減壽。

然而,有少數果蠅並沒有主動避開鹼性食物,因此它們很可能攜帶了導致感知鹼性能力失常的基因突變。果然,研究團隊從這些果蠅中分離出alkaliphile(簡稱alka,意為嗜鹼性)基因,這個基因能編碼一種名為Alka的氯離子通道蛋白。研究發現,Alka在果蠅唇瓣的味覺受體神經元(相當於哺乳動物的味覺受體)中表達,是讓果蠅避開鹼性食物的充分必要條件:果蠅檢測鹼性食物離不開Alka,並且只要有Alka存在就足夠了。

接下來的電生理分析告訴我們,這種氯離子通道是如何與酸鹼性產生關聯的。研究團隊發現Alka氯離子通道能夠被氫氧根(OH-)激活。果蠅味覺受體神經元內的氯離子濃度比細胞外更高,當細胞暴露於高pH值環境時,Alka通道開啟,氯離子從胞內流向胞外。氯離子的外排激活了味覺受體神經元,從而向腦部發送鹼性食物的信號,提醒個體遠離這種食物。

「我們的工作表明,長期被忽視的氯離子在向大腦發送味覺信號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Yali Zhang博士說。

隨後,研究團隊還使用光遺傳工具對表達alka基因的味覺受體神經元進行了操控。他們發現,通過光照激活這些神經元時,由於「避開鹼性食物」的信號傳向腦部,即使擺在它們面前的是平時最愛的甜食蔗糖,這些果蠅也失去了興趣。相反,當這些神經元未被激活時,果蠅躲避鹼性食物的能力明顯受損。因此,鹼性信號會對果蠅的食物選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綜上,這項研究確定了Alka是一種全新的味覺受體,可以幫助果蠅檢測食物的pH值。「我們的工作解決了關於是否存在鹼性味覺的爭論。」 Yali Zhang博士說。這項進展為更多動物感知鹼性食物的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我們的舌頭上是否也有這樣的鹼味受體?期待不久之後的研究可以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1] Tingwei Mi et al. Alkaline taste sensation through the alkaliphile chloride channel in Drosophila. Nature Metabolism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3-00765-3

[2] Monell Center team discovers molecular basis for alkaline taste. Retrieved March 20th, 2023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83210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