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航運樞紐,倫敦有怎樣的發展變化?

歷史雜錄 發佈 2024-03-06T08:05:31.799231+00:00

#歷史開講#新航路開闢以來,西歐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作為英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航運樞紐,倫敦在此期間受益明顯。憑藉區位優勢,其貿易吞吐量大幅增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跨越式發展,在消費品流通的過程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成為了英國的消費中心。

新航路開闢以來,西歐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作為英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航運樞紐,倫敦在此期間受益明顯。

憑藉區位優勢,其貿易吞吐量大幅增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跨越式發展,在消費品流通的過程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成為了英國的消費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雲集於此,為倫敦本地以及來自四面八方前來的民眾提供了應有盡有的購物選擇。

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英國幾乎所有的進出口貨物都集中在此裝卸,隨後分銷至全國各地。不論是從印度和中國等地流入的茶葉、陶器、棉布、香料、染料和糖等貨品,還是從大西洋貿易圈流入的朗姆酒、咖啡、可可等物產,亦或是北美運來是菸草、小麥、油料、皮毛等原材料,在倫敦都不會出現難以尋覓的情況。

由於豐富多樣的日用品和手工原材料從海外大量運輸到倫敦,消費品的價格變得十分低廉,一些從前僅為貴族階級享用的物品逐漸成為大眾家庭的必需品。例如,茶葉價格逐漸下降,一些普通市民也開始以茶作為日常飲品,茶館和咖啡館也逐漸成為人們所喜愛的休閒去處。

此外,作為英國本國最重要的手工業中心,倫敦當地生產出的種類繁多的手工業製品同樣也占據了市場,為滿足本地民眾的消費需求做出了大量貢獻。此外,根據英國人口史當中所列的統計數據,倫敦人口自17世紀中期以來大幅增長,僅在1750年就占據了英國人口總數的11%,截至19世紀初,達到了近90萬。出於對生活必需品和手工業製品的需求,大量的人口拉動了消費,極大地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擴張。

倫敦零售商店的發達便充分說明了這一切。在許多購物街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充斥著店鋪的貨架,或者通過門口裝飾精美的玻璃櫥窗展現給過往行人。從果脯、奶酪、火腿和麵包等各類食物,到衣物、皮靴、瓷器在內的生活用品,幾乎沒有在倫敦難以尋覓到的商品。新奇時尚的貨物充斥著整個倫敦消費市場,並通過商店等各種媒介,以購物的方式將快樂傳遞到每一位消費者身上。

18世紀的倫敦以其龐大的規模和多樣性令參觀者眼花繚亂。商店的玻璃展示櫃後堆滿了商品,熙熙攘攘的碼頭布滿了高聳的桅杆,渡輪,妓院,危險而沉重的招牌,醫院,數百家咖啡館,數百家小酒館,數千家啤酒屋和出售白蘭地酒的商店,3所猶太教寺廟以及300座尖頂高聳於其他建築之上的教堂。有些房屋的上層突出,甚至幾乎與對面房屋的上層挨在一起。

還有位於城中各處的幾十個市場,包括售賣魚和煤的比林斯蓋特市場、售賣蔬菜的考文特花園市場、售賣肉類和皮革的利登霍爾市場、販賣牲畜的史密斯菲爾德市場,以及其他許多交易乾草、櫻桃、蘋果和布匹的集市。此外城中還有大量存在的流通圖書館,尤其是偉大的聖保羅大教堂,其巨大的圓頂構成了倫敦的城市天際線。

作為國家對外展示的窗口,倫敦的生活和消費方式還不斷向外散播開來,引起了各地消費者們忠實熱切地模仿,牢牢占據了英國時尚陣地的前沿。同時,其在消費品的流通集散和消費信息的傳播方面也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地位,為消費空間的擴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消費空間的多元擴展

隨著城市復興的到來,倫敦城內的街道不僅變得更加寬敞乾淨,而且各式各樣的新型消費、娛樂場所也藉此機會得以興建,使得倫敦的消費空間不斷擴大。購物與休閒開始成為了人們獲取快樂的方式,並隨後蔓延至整個英國社會,上下各階層都沉浸在熱衷享樂的氛圍之中。

在此期間,各類消費和休閒娛樂場所星羅棋布般地湧現,從多方面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交方式,同時也為英國的經濟和工業發展注入活力。由於商店、酒館、咖啡館和劇院這幾個新型消費空間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旺盛需求,同時也代表著英國近代早期消費觀念「去道德化」的最新成果,故而本章選取這四個典型的消費空間予以闡述。

商店的湧現

以往的零售史家一般認為,與19世紀下半葉的工業大發展相類比,城市的、創新的和「大規模」的變化才能夠被稱作是英國和整個歐洲的「零售業改革」,在這一巨大飛躍之前產生的任何變化都是微不足道的,並且處在一些黑暗、返祖和落後的零售環境中。這種觀點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17世紀後期以來,具有現代意義的零售商店逐漸取代傳統的市場和集市,成為人們購買食物與生活用品的主要消費場所和零售行業的主要形式。這種發展趨勢最早始於倫敦,若朝前追溯,從16世紀中葉以來就在那裡進行的非常順利,並隨後蔓延至其他的省會城鎮,甚至許多小村莊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這些商店不僅能夠提供包括小刀、針頭、牙籤、眼鏡、帽子、酒壺、錫盤、布料等日用雜貨,而且還出售蔗糖、咖啡、茶葉、菸草、瓷器、絲綢在內的進口商品,並且還能為人們提供鋼筆、墨水、紙張、書籍等文化用品,幾乎囊括了周邊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

為了招徠更多的顧客,店鋪門口被巨大的玻璃裝飾的精緻華美,豐富多樣的新奇商品陳列在明亮的櫥窗後面,從各個角度吸引著過路行人的眼球。與此同時,商店內部也被裝飾的寬敞明亮,鏡子和展示櫃檯得到了廣泛運用,購物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一種高雅的社交文化活動。

然而,零售商店的興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傳統市集的衰落過程見證了它的日趨完善。作為周邊地區和內陸人口的供應點,城鎮本身就是一個受到附近鄉村土地和人口滋養的巨大市場。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鄉村和城鎮之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食物和原材料供應鏈,人們將農副產品定期運送到城鎮的市場中出售,並用所得的財物換取他們無法自行生產的餐具、成衣、酒水、香料等一系列生活用品。由於城鎮聚集了來自各個行業的手工業者,能夠製造出種類齊全的產品,加上農村剩餘人口的大量湧入,城鎮的服務行業也日漸興旺,使得其內部產生了龐大的需求,城鎮市場的重要性因而變得愈發顯著。

近代早期以來,在英國的城鎮體系當中,有超過700個城鎮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除了首都倫敦這個「龐然大物」之外,這樣的城鎮包括各郡的首府以及具有行政功能的城鎮,如巡迴法庭的所在地,此外還包括其他一些製造業和港口貿易較為發達的地區中心城鎮。

儘管規模和發展程度不一造成了每個城鎮的集市數量有所不同,但其中至少都具備一個及以上的定期貿易市場,有的甚至常年開市。市場不僅是商品零售的主要供應渠道,同時還為人們提供大規模批發和半成品加工的服務。

在市場的攤位里,人們不僅可以購買到來自周邊地區的新鮮蔬菜水果與豐富的水產、肉類和家禽,服裝和其他生活用品也同樣觸手可及。同時,市場中通常還有許多酒館和作坊,麵包房、皮革坊、裁縫鋪等各種類型的作坊不但售賣產品,而且也代顧客加工各類生活所需品,小酒館也能夠為客人提供一些簡單的飯食。然而,市集所具備的種種功能雖然看似十分完善,但實際上也存在很多客觀上的缺陷。

因距離較遠且道路條件落後的緣故,人們前往集市往往至少要花費一到兩天的時間,交通成本較為昂貴。加上集市並非常年開啟,周邊人口在各種因素的限制下無法方便快捷的前往集市購買商品,趕集有時候成為了一件勞精費神的事情。同時由於部分城鎮專業化性質較強,能夠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範圍相對有限,難以滿足部分人群的特定消費需求,使得他們不得不長途跋涉前往其它鄰近的城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