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生存,不懂點社會心理學怎麼行

第一讀者 發佈 2024-03-06T11:32:24.543770+00:00

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過程中,社會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實驗成果不再是孤瓦碎片式的存在,而是轉化融合成為一種描述「社會中生存之人」的整體而專業的知識體系,就像一件被粘連在一起、露出真容的寶物,從而會給讀者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心理學知識源遠流長,各有脈絡,自成一體,派別林立。社會心理學範疇雖然沒有一般心理學那樣廣泛,但其知識體系也常常給初學者留下「片段和跳躍」的印象。而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通識讀本」系列新書《社會心理學》,最大特點就在於幫助初學者構建起社會心理學的清晰框架。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過程中,社會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實驗成果不再是孤瓦碎片式的存在,而是轉化融合成為一種描述「社會中生存之人」的整體而專業的知識體系,就像一件被粘連在一起、露出真容的寶物,從而會給讀者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為什麼網絡熱門話題容易造就網絡暴力和鍵盤俠?為什麼平時性格很好的人,一開車就變得容易發怒?少數人如何改變多數人的看法?第一印象真的能決定一切嗎?都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但為什麼多數人都會選擇一次又一次原諒?「你說高鹽傷腎,我一笑置之;你說燒烤致癌,我充耳不聞;但你要我跑步,對不起,跑步傷膝蓋。」這種心理如何解釋?……諸如此類種種的問題,其實都離不開時下熱門的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社會世界,以及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它研究社會、文化和環境如何形塑我們的態度、行為和信仰;研究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自我認知如何與人際關係緊密相連;研究家庭、鄰居、同事、愛人、敵人、政治家、肥皂劇明星、體育明星和陌生人,不一而足。總之,社會心理學關乎我們自己,這構成了《社會心理學》一書的全部內容。

《社會心理學》的作者理察·J.克里斯普,是英國阿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英國心理學會會員、《應用社會心理學雜誌》主編。他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與社會心理學結緣,在此後二十多年的研究歷程中發表了上百篇關於社會行為心理的文章,出版了多部相關著作,並由此獲得英國心理學會的斯皮爾曼獎。在新作《社會心理學》中,克里斯普講述了社會心理學的故事:它的歷史、關鍵時刻和主要理論。「我將呈現迄今為止該學科的經典研究,談論主要的思想家,以及他們的個人經歷如何促使其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此外,我還會討論那些開創性研究,它們使社會心理學成為當代最重要、最迷人的學科之一。」對這本書的出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建新評論說:「開卷有益,這不僅是講給社會心理學的初學者們聽的,也是講給已經很有社會心理學教學和研究經驗的老師和學者們聽的。初學者會因讀了此書而省卻很多摸索探尋的過程,從業者會因讀了此書而能夠將過去摸索探尋獲得的經驗化作一種頓悟。」

作為一本社會心理學著作,《社會心理學》所描述的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知識和成果,要十分講究知識的普遍性。而科學著作的翻譯首先要求譯者做到準確與通順,以成就「信」和「達」,容不得譯者為刻意求「雅」而信馬由韁,太過個人濃重的情緒色彩。以上述標準加以考量,本書譯者就做到了「信」和「達」,而且做到了上乘水準。本書原著的內容並不高深隱晦,但要把它翻譯得連貫通順,像一個講故事能手那般娓娓道來,讓聽者(讀者)能夠聽懂且入情入理入味,卻非易事。

本書第一章非常簡略地敘述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從亞里士多德的古代哲學,到馬克思、恩格爾等經濟學家的著作,再到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一直是學界的不懈追求。但是,直到大約19世紀中葉,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社會心理學方才形成。當時,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學科的學者開始發問:個人的希望、抱負與能力是如何形塑人際關係的?個人是如何影響群體、組織和全社會的?社會又是怎樣反過來影響個人想法、感受,並最終影響其行為的?由此而生的各派思想自然交融,形成了社會心理學。……當代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要素是關注可檢驗的理論,生成假設,並堅持使用自然科學倡導的實驗方法。實驗方法源自1898年,當時印第安納大學的諾曼·特里普利特實施了可謂是第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像勒龐一樣,特里普利特對群體感興趣,但他關注的重點並非社會影響的負面效應,而是集體組織的積極效應。特里普利特注意到,有時在他人在場的情況下,人們無論幹什麼—運動、創作音樂或是工作—都表現得更好。他想以一種客觀且可測量的方式來對明顯的績效提升進行量化。於是,他讓一組孩子玩一個簡單的遊戲,遊戲的目的是儘快轉動漁線輪。重要的是,特里普利特比較了孩子們在單獨和成對這兩種任務狀態下的表現。結果發現,兩人一組轉動漁線輪的速度要比單獨一人完成快得多。這是心理學史上首個有記錄的科學實驗,它所揭示出的持久性現象至今仍是許多深入研究的源頭。任何新學科的成熟都以出版成書作為標誌,20世紀初有兩部社會心理學著作問世。1908年威廉·麥獨孤在英國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導論》,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弗勞德·奧爾波特出版了《社會心理學》。這兩部專著都以特里普利特的開創性工作為基礎,鞏固了這門學科作為實驗科學的地位。」

在張建新看來,本書作者沒有就社會心理學論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而是跳出領域的邊界限制,從學科外部社會歷史環境的推動力與學科內部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拉動力,對社會心理學之所以發展成如今的樣貌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張建新認為,一方面,社會心理學不是憑空產生的,資本主義導致的物質產品的繁榮豐富,讓人們開始思考人本身的群體特性;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讓人們思考人本身如何異化為物質產品和技術發展的奴隸。人們對於解釋和解決時代現實問題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正如作者所說:「隨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明白人類如何在合作、調解和衝突中相互聯繫變得極其重要。因此,社會心理學的進步必須緊跟工程學與物理科學的腳步,否則,我們製造衝突的能力將迅速超越我們和平共處的能力。……兩次世界大戰為許多研究提供了靈感,這些研究造就了今天的社會心理學領域。」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之所以被認為是一門科學,就在於它一直以來都嚴格遵循著行為主義以及後來的認知主義建立的科學範式;但是,對於認知革命以來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存在之人」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人們所進行的關於情景的反思和科學探索,則更是塑造社會心理學的內部動力。

第二章尤其是本書的核心章節。張建新表示,社會心理的關鍵要素是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涉及我們如何編碼、分析、存儲和使用有關我們所遇之人和相互關係的信息,涉及我們一旦與人交流便會自然啟動的心理過程。因此,它是構成社會心理學知識內容的基礎。按照作者形象的描述,社會認知無非是由「樸素科學家」和「認知吝嗇鬼」兩部分構成。「科學家」是冷思維與慢思維的符號,而「吝嗇鬼」則是熱思維與快思維的符號。這不禁讓人想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他是一位進行決策研究的心理學家,曾出版過一本大部頭《思考,快與慢》的著作,該書詳盡地解釋了社會認知過程及其對人們決策的影響作用。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說也是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之一。從某種角度講,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的一路,就是使用科學的方法為「經濟學理性人」不斷地貼上「非理性社會人」色彩的過程。本書作者正是把握住了社會認知這一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從而能夠具有說服力地將社會心理學累積的各種知識內容貫連、融通起來的。

如今,社會心理學是一項全球性事業,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室每天都在進行著研究。社會心理研究發表在百餘種雜誌上,新的發現每天都有報紙報導。社會心理網絡(一個在全球擁有兩千多名成員的教育組織)自1996年成立以來,網頁已被瀏覽了數億次。

不管是關於服從、從眾、偏見還是說服的研究,社會心理學都已為商業、政府、慈善機構和其他組織提供了許多洞見。態度、領導力、寬容、攻擊性、從屬關係和吸引力、友誼和愛情這些概念,對從管理到教育、從健康到藝術、從政府到媒體的多種職業和工作都有廣泛的實際意義。社會心理學學科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功能性、適用性以及與現代世界的相關性,當你在自己的社會世界中適應、使用和應用其洞察力時,希望本書能為你在該領域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