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隊室溫超導研究大反轉!日內瓦專家:中國科學家驗證其無法重複,作者或該辭職

紅星新聞 發佈 2024-03-06T12:55:09.235946+00:00

日前,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蘭切·迪亞斯及其團隊關於室溫超導的一項新研究,曾轟動全球。迪亞斯稱,他們研發出一種在室溫和相對較低壓力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的材料。

↑圖據IC Photo

日前,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蘭切·迪亞斯及其團隊關於室溫超導的一項新研究,曾轟動全球。迪亞斯稱,他們研發出一種在室溫和相對較低壓力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的材料。

3月10日,迪亞斯告訴紅星新聞,雖然在半年前首篇「室溫超導」遭遇撤稿爭議,但近期的兩次接連「成功」令他激動,受到了鼓舞。當地時間3月7日,他在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其製造的鑥-氮-氫體系材料實現室溫超導,次日,《自然》再次發表該團隊「室溫超導」論文。

如果新研究未來無法重複驗證怎麼辦?迪亞斯信心很強地表示:「我們相信證據對我們非常有利,而且我們完全信任這些證據。」他說,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和接近環境壓力下實現超導性。

然而不久,迪亞斯就被科學界質疑。3月21日,美國物理學會「傑出審稿人」、日內瓦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德克·范德馬雷爾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表示,三個中國科學家團隊的驗證工作,證明了迪亞斯製造的材料不存在超導性,迪亞斯或「迎來辭職的最佳時機」。

↑蘭切·迪亞斯

三個中國團隊重複驗證

迪亞斯團隊研究沒有得到證實

「關於同一化合物(可能有少量氮差別的LuH2)的兩項驗證工作已經發表,一項由中國科學院的程金光領導,另一項由南京大學的聞海虎領導。這兩篇手稿都證明了(迪亞斯的材料)不存在超導性。」范德馬雷爾告訴紅星新聞,「聞海虎團隊的報告還指出,原論文認為是超導現象的可能原因,即部分修改了原始數據,部分錯誤地解釋了與超導無關的氫排序現象。」

他指出,中科院靳常青研究員團隊用了不同的方式進行驗證,他們合成了能在70K高壓下表現出超導性的鑥-氫二元化合物,但這種材料與原材料成分、結構都不同,溫度也低於室溫。三個團隊的重複驗證中,室溫超導都沒有得到證實。

聞海虎教授3月20日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表示,在重複驗證迪亞斯團隊的實驗時,他們覺得迪亞斯團隊文章中提及的樣品製備條件顯得不合理。首先,在製備材料階段,他們發現,「如果按照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製備方法製作材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燒結溫度太低了」。接著,他們利用團隊豐富的經驗,另尋方法製作了「幾乎一樣的材料」,「原子結構基本一樣」。但最終測量物理性質時,「無論是電阻還是磁化,都沒有超導性」。

范德馬雷爾補充說:「迪亞斯的合作成果最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後,我饒有興趣地關注了科學家討論和《自然》雜誌網站上的風波。我也發現了一些誤差的可能原因,聞海虎教授似乎也有類似發現。在聞海虎教授的手稿中,他巧妙地指出:看起來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從原始信號中減去背景的處理方法得出的,否則它不會給出零電阻狀態和超導體預期的完美二重磁性的痕跡。」

↑德克·范德馬雷爾

許多科學家評論為「超導相變假象」

迪亞斯團隊目前並未回應此事

范德馬雷爾評論道,除了中國科學家們領先提交的驗證報告,超導圈許多科學家們的評論也表明,該論文數據提供了超導相變的假象,「而這是通過對原始數據的任意操作實現的」「換句話說,《自然》雜誌上的新論文所展示的工作,就像之前同一團隊在《自然》雜誌上被撤回的論文一樣。說好聽點是拙劣的科學,說難聽點是純粹的偽造,或者兩者的結合。」

「由於這些原因,科學家們花在這些『發現』上的努力構成了時間、精力、人才和資源的巨大損失。不幸的是,面對可能出現的重大科學騙局,科學界別無選擇,只能作出反應。」他說,「鑑於目前的狀況,我認為迪亞斯等人重新建立信心的唯一方法是,將他們聲稱是超導的樣品發送給其他實驗室的可靠和獨立的同事,讓他們檢查結果。無論這種核查過程的結果如何,它都將有利於科學的進步。」

截至3月21日,迪亞斯團隊並未回應此事。《自然》編輯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解釋說,迪亞斯第一次提交的「室溫超導」論文數據處理「使用了非標準的、用戶定義的程序」,破壞了《自然》對論文數據的整體信心,因此即使論文的所有作者都不同意,《自然》仍然決定撤回論文。第二次撤稿是否會發生?《自然》編輯部對此表示,出於保密原因,他們不對期刊上的特定論文發表評論。

聞海虎告訴紅星新聞:「室溫超導肯定是很難的,哪那麼容易呢?室溫超導是很長遠的夢,但是我們心中要存有這個長遠的目標,認真去做。如果開發出這種材料,實現近常溫的應用,那麼能源、醫療、國防、核聚變研究等各個方面都能獲益。」

紅星新聞記者 李歡 閆沫琛 實習記者 鄧紓怡

編輯 潘莉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