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馬文才要多愛祝英台,才會接受她大婚當日白衣出嫁?

藝然影娛 發佈 2024-03-06T17:58:40.063568+00:00

世人皆道梁祝情深,雙雙化蝶,卻從無一人提起馬文才。重溫《梁祝》這部經典,多少覺得祝英台有點「不知好歹」了。可能在所有人的眼裡,梁山伯的命運非常的悲慘。痴戀祝英台,愛而不得思念成疾,最終鬱鬱寡歡,含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世人皆道梁祝情深,雙雙化蝶,卻從無一人提起馬文才。

重溫《梁祝》這部經典,多少覺得祝英台有點「不知好歹」了。

可能在所有人的眼裡,梁山伯的命運非常的悲慘。

痴戀祝英台,愛而不得思念成疾,最終鬱鬱寡歡,含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祝英台則是愛慘了梁山伯,得知心愛的人去世後,整日裡以淚洗面,最終殉情兩個人雙雙「成蝶」留下了一段佳話。

成年後才明白,馬文才的那一句「我答應」,才是真正的愛慘了。

祝英台的殉情之日,是這個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喜」之日,他聲聲淚下,哭的驚天動地:「英台,你別走」

每每看到這一幕,我都覺得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祝英台出嫁的時候,提出了3個要求:三更出發、踏北斗星辰、過山伯墳前

古代成親的時候講究「吉」,祝英台提出來的時間,完全是背道相持,馬文才不僅說服了自己,而且還做好了家人的思想工作。

試問,如果不是真的愛,他何必遭受眾人的指指點點?

婚姻大事不是兒戲,深更半夜穿著孝服出嫁,還是新娘的身份,祝英台是誰的未亡人?

還沒有拜堂,就給前男友上墳,馬文才很心痛,但還是答應了。

說好的三個條件,到頭來祝英台新婚之夜殉情,和梁山伯「化蝶」翩翩飛。馬文才一個人站在風中哭紅了雙眼,他做錯了什麼?

人人都讚嘆,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兩個人的虐戀,至今是流傳的佳話。

實際上,這段感情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祝英台一個人「單相思」。

出生在封建時代的祝英台,作為父親的掌上明珠,雖說是大家閨秀,卻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為了可以外出讀書,祝英台沒少下功夫,最終得到了「女扮男裝」的機會。

從這一點來看,祝員外對女兒非常的疼愛。

陽春三月,祝英台裝扮成男人的模樣,踏上了「求學之路」。

路途上,一個出口成章的公子,吸引了她的目光,這個人就是梁山伯。

梁山伯的家庭情況和祝英台,完全沒有辦法相比,妥妥的窮書生愛上了富家女的橋段。

這個男人之所以努力的學習,就是為了考取功名,更改全家人的命運軌跡。

交談的過程中,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和自己是同一所學院,兩個人結伴而行,並且以「兄弟」相稱。

進入學院之後,馬文才登場,在外人的眼裡,他是杭州馬太守之子,為人傲慢。

實際上,他的童年非常的悲慘,從小被父親虐打,母親被父親逼迫自殺,從小就沒有感受過原生家庭的愛。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馬文才孤傲清冷,根本不懂的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一個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將所有的溫柔,都給了祝英台。

得知對方是女兒身,馬文才一直都在幫忙掩飾。這份體貼和用心,換來的卻是對方滿臉的不耐煩。

因為祝英台喜歡的人,是才華橫溢的梁山伯。

在「梁祝」進展的過程中,為何說祝英台一直都是「單相思」?

對於梁山伯而言,眼前這個性格開朗的「小弟」,僅僅只是聊得投緣,算是同道中人。

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耳鬢廝磨同床共枕,祝英台的內心已經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而這些內心的悸動,對於梁山伯而言,完全是感受不到的情感存在。

後來祝英台的父親患病,她不得不離開學堂盡孝膝前。

也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祝英台說出了自己女兒身的真相,悲劇拉開了帷幕。

站在理性的角度來講,梁山伯身份上的轉變,是否可以做到?畢竟「兄弟」突然變成了「知己」,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旋轉。

梁山伯的心中迷茫,因為他也不清楚,自己對祝英台是什麼樣的感情。

雖然在生活的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比較好,但僅僅只是建立在「聊得來」的基礎之上,與愛情沒有任何的關係。

梁山伯本身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身負著家庭的使命,何來的時間兒女情長?

祝英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梁山伯的一條「路」,日後無論是誰飛黃騰達,三年的同窗之誼,都是不容忽視的「分量」。

除此之外,「好兄弟」的情感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站在梁山伯的角度來講,想要確認彼此之間的感情,需要一個漫長的緩衝。

祝英台喜歡這個男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身為女兒身的她,一直都在仰慕對方的才華,崇拜轉變成為了愛。

梁山伯自始至終,都是以男兒的身份,對待祝英台,何談轟轟烈烈?

分別的日子裡,兩個人難捨難分,一送十八里,祝英台瘋狂的暗示,聲稱家裡有個待嫁小妹,梁山伯有心的話上門求娶。

貼切實際來講,梁山伯是一個自卑的人,也是一個要強的人。

雖說和祝英台的關係比較好,但怎麼可能會為了「兄弟情」延續,上門求娶員外之女?

他身負功名和前程,定然不會兒女情長。

祝英台回到家中,日夜期盼梁山伯帶著彩禮,上門求親促成兩個人的姻緣。

坦白來講,這樣的「想法」很荒唐,員外和普通人家,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梁山伯就像是,村裡面飛出來的「鳳凰」,祝英台等同於豪門中的「千金」,這樣的門不當戶不對,真的會幸福?

有情飲水飽,無論是放在過去還是當下,都不能真正的「管飽」。

自卑的男人,內心都比較脆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玻璃心」。祝英台和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可以得償所願?

後來馬文才上門提親,家境殷實的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最完美的人選。

怎奈何,終究是痴情錯付。

讓人費解的,一開始祝英台並沒有拒絕馬文才,這是為何?

如果真的愛情情真意切,就應該第一時間告訴父親。

祝員外並非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可以尊重女兒「求學」,婚姻大事必定會慎重考慮,她並沒有這樣做。

馬文才精心籌備婚禮的階段,梁山伯高調出現了。

用現在的話來講,祝英台和馬文才已經「訂婚」,結婚就是時間的問題。

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即將要嫁給馬文才,他整個人悲痛欲絕,傷心的讓人費解。

無暇兒女情長的他,是什麼時候喜歡上了祝英台?

回憶3年過往中?這份感情這麼快就捋清楚了,是不是有些草率。

祝英台送走梁山伯之後,兩個人哭的那叫一個難分難捨,仿佛馬文才是罪人。

思念成疾的梁山伯,鬱鬱寡歡最終含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常常在想,一個窮書生給不了愛人未來,如果真的為了祝英台好,不應該是「假裝錯過」?

書信來往的過程中,不斷的告訴祝英台,自己的時日無多,意義何在?

再說身體素質,因為失戀就病逝,這樣的人,真的能支撐起祝英台的一片天?

反過來馬文才自始至終,都不是兩個人感情的破壞者。

他和梁山伯都是同時得知祝英台身份的人,幸福面前勇敢追求,作為男人他錯了?

最終梁山伯走了,祝英台「悟了」。

這個男人用生命為代價,表明了自己的愛是多麼深沉。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好,而不是增添一些「沉重的負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馬文才其實是最心痛的人。

新婚之日,妻子一席孝服,在舊愛的面前哭的肝腸寸斷,最終「化蝶」煙消雲散。

馬文才到底是娶親,還是送葬?

三個人都用極端的方式,感動了自己……

梁山伯什麼都沒有做,憑藉「才華橫溢」得到了祝英台的心。馬文才默默守護,小心翼翼呵護,卻成為了笑話,這份深情誰人知?

喜嬌上面掛白燈籠,試問天下幾個人男人,可以做到如此大度?

我想就算是三千個「忤逆行為」他也會點頭,因為馬文才愛慘了祝英台。

人人都在歌頌《梁祝》,卻不知馬文才終身不娶,守護著心中的白月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