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可可作為食品貨幣,揭示了商品互相作用下的混合貨幣體系

大國印記 發佈 2024-03-06T19:03:27.389714+00:00

#歷史開講#美洲大陸上的可可貿易稅收和其他方面勒索的財富為西班牙帝國的軍事機製做出了重大貢獻。1635年到1640年馬爾克斯·德·卡德雷塔擔任墨西哥的總督期間,他被要求每年籌集約50萬比索資金用來建立和維護一支艦隊。

美洲大陸上的可可貿易稅收和其他方面勒索的財富為西班牙帝國的軍事機製做出了重大貢獻。

1635年到1640年馬爾克斯·德·卡德雷塔擔任墨西哥的總督期間,他被要求每年籌集約50萬比索資金用來建立和維護一支艦隊。為馬爾克斯提供資金支持的可可商人提出要求,在墨西哥城建立一個可可交易所,以穩定可可市場並減少敲詐勒索等不法行為。可可作為貨幣在墨西哥殖民地的上層精英的眼中,是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

作為商品,黃金和白銀的價格和利潤由全球市場需求所決定的,可可豆同樣也是。秘魯和墨西哥的礦工和可可商人一致的目標就是儘可能大量生產出售白銀和可可豆。黃金和白銀所鑄造的金屬貨幣面值由西班牙王室統一規定,可可豆在新西班牙作為輔幣代替零錢使用。

新西班牙為了方便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鑄造了½和¼比索的小額貨幣,但是因為銀本身就有貴重的價值,以至於無法完成市面上小額交易,相反它們在外匯中的使用比分成較小面額供國內使用更有價值。

他們選擇另一種劃分方法來代替雷阿爾的小額幣值,以60-80顆可可豆為1雷阿爾用於商品買賣。但是這個數字依賴於市面上可可產量的多少來增加或是減少,因此可可的價格仍然相對較高。在西屬美洲的商店和市場都可以使用可可豆來購買商品,買賣雙方都能接受它代替金屬貨幣進行交易,但是購買價格更有利於賣方。

殖民時期,許多商品交易和工作報酬都可以使用可可豆支付,比如墨西哥一個印第安搬運工勞作一天的工資是100個可可豆。委內瑞拉梅里達州存在最直接的物對物交換,使用菸草、可可和帆布等產品充當貨幣,與比索和雷阿爾等貨幣的流通相當。

費爾南多·塞拉達的遺囑證實了這一點,該遺囑於1624年12月24日寫於梅里達,其中提到了用可可付款:「我聲明迭戈·加西亞·科蘭特斯和胡安·德·阿蘭迪奧應該向佩德羅·戈麥斯·卡里略支付40萬可可,為我的女兒瑪麗亞·德·比爾奇斯購買一個黑人奴隸,我帳戶中的13萬6千可可和上述的40萬可可,這些將由我的女兒瑪麗亞·德·比爾奇斯繼承。」

在1630年2月27日費爾南多·塞拉達寫的的另一份遺囑:「10萬可可給我家的僕人托瑪斯·佩雷斯,感謝他為我所做的服務。」在費爾南多·塞拉達的遺囑中還提到:「按我的吩咐,我願意以港口價出售給辛特拉·德·阿馬羅奴隸,我必須用可可支付,以半比索等於1000可可來算,他需要給我40萬可可。」

從這三份遺囑中可以分析出可可不僅被用以支付各種商品,還用來購買奴隸和支付服務費用。按照費爾南多·塞拉達遺囑中所提到的半比索與1000可可等價,一個奴隸的港口價為40萬可可,就是200比索,為瑪麗亞購買的奴隸支付了40萬可可,相當於花了200比索。在17世紀,200比索的價值很高,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因此,可以證實在殖民地梅里達使用可可作為貨幣進行計價,並不只限於小額商品交易。當時比索保持象徵價值,象徵著西班牙王室的權力。比索的價值取決於白銀的市場價值,充當記帳單位,也是在全球貿易和稅收中普遍使用的支付形式。銀比索在美洲流通量很少或根本沒有,通常以比索為等價物,可可豆和商品代幣是結算商品的實際工具。

16世紀到17世紀,可可最大的經濟價值體現為它在新西班牙充當貨幣使用,成為日常交易和貢稅結算的最小單位。可可作為食品貨幣不僅闡釋了貨幣的雙重性質,而且還揭示了商品互相作用下的混合貨幣體系。

因此,可可的貨幣屬性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其作用於美洲和歐洲精英階層的消費,同時它的流通促使新西班牙內部以及美洲其它地區之間的商業相互聯繫增長成為可能。

可可生產勞動力遷移對人口結構的影響,印第安人口崩潰

以西班牙殖民者視角觀察可可的生產與貿易是一項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也是他們掌握美洲財富的重要一環,但是卻給印第安人帶來巨大的災難。疾病和勞役不可避免地寄附於印第安人身上,導致人口急劇下滑,也伴隨著出生率的降低。在美洲,潮濕炎熱和生存環境不健康的沿海地區人口下降最為嚴重,同時也影響了可可的生產。

從1524年到1544年,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尼加拉瓜的印第安人數量最先迅速減少,塔巴斯科、科利馬、索科努斯科和扎波蒂特蘭的可可種植園還能夠滿足印第安人的生活需求,受到影響甚微。

在此期間,墨西哥主要的可可產地的可可價格也相對穩定。然而,1545年之後毀滅性的流行病使可可的生產者比消費者遭受到更大的打擊,印第安人勞動力人口大幅度減少。索科努斯科作為最大的可可產地,在殖民時期的最初幾十年裡,當地人口死亡率極高,從征服初期到16世紀六七十年代需繳納貢品的人口從3萬多人減少到1600人。

人口統計數據證實,在殖民期間,可可生產地區的人口密度低於西班牙征服早期時的人口密度,總人口減少的比例高達95%或更高。此外,人口恢復速度緩慢,在整個殖民時期,索科努斯科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從未超過1.5人。

在短短几十年印第安人數量的急劇下降與伴隨西班牙人一起到達美洲的各種使當地人無法抵抗的疾病有很大關係,當然西班牙人在可可種植園內對印第安人的剝削也是一個因素。

可可是集約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印第安人在種植園內需要完成種植、收穫管理可可等各項任務,少數可用的勞動力完成這些工作力所不能及。因此,當地居民的減少的同時不得不面臨可可種植園勞動力緊缺這個核心問題。面對勞動力不足,西班牙人開始從內陸地區往沿海的可可產區遷入勞動力。

為了賺取更多的薪水,一些印第安人是自願來到可可種植園工作,而大多數是被迫到此,無論是否願意,他們來這裡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賺取更多的可可豆或銀幣以繳納他們在當地的貢稅。

從奎扎爾特南戈、恰帕斯和維拉帕茲前往索科努斯科的印第安人數量相當多,也有大量印第安人從科馬亞瓜和維拉帕茲前往伊薩爾科地區,因長途跋涉、氣候變化和疾病的侵擾,迅速殺死了許多新到種植園工作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西班牙當局官員歸咎於氣候的變化,並指出這片土地是所有來到這裡的印第安人的墳墓,因為在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死亡,還有一些人把妻子留在了家鄉。

留在可可種植園的倖存者,和內陸地區的家裡的妻子和孩子相分離,同時也加劇了原生活地區的婦女兒童因糧食短缺而引起的死亡。又或者一些倖存者成為殘疾人,他們失去勞動能力後返回家鄉,將他們與外界接觸時感染的流行病帶回當地,從而傳染給當地居民,造成當地印第安人的死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