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得再狠,我也要為他洗白

視覺志 發佈 2024-03-06T21:15:40.507585+00:00

正值繁忙春招季,但今年的畢業生發現情況不大對勁,招聘會現場門庭若市,簡歷也遞了一份又一份,但,「怎麼到現在還是零offer呢?」

魯迅先生寫於上世紀的「孔乙己」,竟然在2023年復活了?


正值繁忙春招季,但今年的畢業生發現情況不大對勁,招聘會現場門庭若市,簡歷也遞了一份又一份,但,「怎麼到現在還是零offer呢?」


圖源:小紅書


這問題不問還好,一問才知道「海投一百家,offer沒一個」的情況不止一個人有。


圖源:小紅書


最終,一張河南高校招聘會上的圖片中止了這場討論,海報上,赫然寫著招涼菜師傅、洗碗工等崗位。


圖源:網絡


看上去很諷刺,但實在讓人笑不出來。


有大學生在網上無奈發出感慨: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慢慢我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這句話激發了大家的創作欲,「孔乙己文學」開始盛行。


有人希望自己從來就沒讀過書,有人為過於現實的薪資水平感到無奈。


圖源:網絡


言語之間,儘是困頓與不解。


這代年輕人,似乎都陷入了「上不去,下不來」的兩難境地。


一時間,網絡對其議論紛紛。


有人指責,有人共情。


「孔乙己文學」背後,我們究竟應該看到什麼?



孔乙己文學,無病呻吟?


有關「孔乙己文學」的討論里,吃瓜群眾分為兩派。


一方揮著手積極響應,稱自己就是「當代孔乙己」,穿著長衫、站著喝酒,既得不到心儀的功名,也抹不開做體力活的臉面。


圖源:小紅書


另一方則旗幟鮮明地指出:孔乙己文學中的「長衫」,不過是畢業生能力不足的遮羞布。


「找不到工作,是你太懶;有能力的人,早就在心儀崗位上大幹一場了。」


圖源:小紅書


甚至還有人指責,這是「眼高手低」「自命清高」,挑三揀四到最後,連溫飽都保障不了,是「活該」。


總之,反對派認為,「孔乙己文學」不過是畢業生放不下學歷虛榮和身份傲慢的產物——


「機會一大把,是你不珍惜,只會在網上無病呻吟。」


圖源:小紅書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麼?


小時候,我們接受的教育是「知識改變命運,勤奮成就未來」,這是學生時代顛撲不破的真理。


換句話說,只要好好學習,你想要的,都會在未來等你。


圖源:小歡喜


為了在學習中勝出,大家吃了不少苦頭。


《小歡喜》裡的英子,被媽媽嚴格控制、逼迫考清華,得了抑鬱症。


圖源:小歡喜


《小捨得》中的子悠,輔導班、奧數比賽連軸轉,只因要實現「階級躍升」。


圖源:小捨得


但苦歸苦,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熬過去就好了,考上好大學就會有光明的未來。


然而,等大學生畢業後,看到的現實是什麼?


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1076萬,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創歷史新高。


而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為了在激烈競爭中找到工作,畢業生已經開始主動降低就業期待。


2022年應屆生的平均期望月薪為6295元,較去年下降6%;平均簽約月薪是6507元,去年則是7359元,下降了12%。


圖源:智聯招聘


薪酬低了,工作壓力卻沒變小。


還記得那些此起彼伏、亦真亦假的裁員新聞嗎?


還記得稱「996」是「福報」的資本家嗎?


這,或許才是讓年輕人崩潰的地方:


寒窗苦讀數十載,最後才發現,自己得到的回報,並不似此前被告知的那般豐厚。


面對現實與期待間的落差,又有多少人能泰然自若,不焦慮、不恐慌?


說這屆年輕人「眼高手低」,倒也不見得。


很多人早就邁出了「脫下長衫」的那一步。


有人退出高薪教培行業,迎接地攤經濟,做了自由自在的流動小商販。


圖源:小紅書


有人放下985學歷,聽從內心的聲音,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廚師行業。


圖源:小紅書


有人厭倦做不完的工作匯報,成為一名奶茶店店員,從此實現「奶茶自由」。


圖源:小紅書


不少年輕人,已經在這種職業選擇中收穫了滿足和快樂。


但也有一部分人,正是在進行了嘗試後,才發現自己變成了被大家看不起的「孔乙己」。



讀了這麼多書,就這?


事實上,給年輕人套上長衫的,並非他們自己,而是社會的偏見。


有一位211畢業的網友在面對嚴苛就業環境時,決定去奶茶店就職,但招聘方一看其學歷,就將其「秒拒」。


「一來就問哪個學校的,問了又覺得我不能吃苦,不穩定不能長久干下來。」


圖源:豆瓣


話雖委婉,但多少能聽出點「你讀了這麼多書,就幹這個?」的諷刺意味。


評論區的網友熱情支招:


「不要說自己是大學生,拿著高中畢業證裝高中畢業。」


「工作經歷改成流水線、收銀員、服務員。」


圖源:豆瓣


合著在用人單位心中,學歷不僅不是敲門磚,還成了最大的障礙?


簡直是一出黑色喜劇。


這些現實背後的「操盤手」,是近年愈演愈烈的「讀書無用論」。


有人認為,讀書是為了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果做門檻低的職業,不如不念書。


有媒體報導過辭掉大廠高薪工作、做自由攝影師的985畢業生。


她的職業選擇曾被母親質疑:「你四年大學生涯為了啥?既然最後選擇這種不需要文憑的職業,為啥一開始還要上大學?」


但在更多人眼中,學習的目的,有且只有一個——變現。


如果無法變現,學歷則毫無用途。


在新聞中,你會看到「985畢業,賺得沒有做直播的表姐多」的無奈吐槽,也會看到「10歲男孩輟學當網紅,賣力宣傳自己」的奇特新聞。


圖源:網絡


人人都盯著頭部網紅的「流量神話」,用「快手粉絲量最多的30人裡面沒幾個大學畢業的」作為論據,用「讀書無用論」強化網際網路的倖存者偏差。


而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在2018年新華網所做的95後職業觀調查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希望能成為主播和網紅。


圖源:新華社


「成為網紅能賺很多很多的錢,也不用每天寫作業寫到22點之後。」


甚囂塵上的「讀書無用論」,戕害的不止是不諳世事的小朋友,還有這群嚮往美好未來的大學畢業生。


「我可以脫下長衫,但社會準備好了嗎?」


當努力讀書的年輕人因環境嚴苛找不到工作時,讀書無用的社會偏見又讓他們無法心安理得地站在藍領崗位上出力。


即便勇敢踏出一小步,也會被「你讀這麼多書,幹這個太浪費」的言辭澆滅信心。


我想,「讀書無用論」的內涵,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它的本質,是用「不讀書也能賺大錢」的個例,製造「高學歷沒有高收入」的落差感,引人掉入「唯金錢論」的成功學陷阱。


或許,這種野蠻的社會期待、專斷的價值取向,才是傷害年輕人的根源。



孔乙己里,批判的不是讀書人


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


如果時間倒流二十年、或者十年,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肯定。


可惜,時代不同了。


當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各行業從高速發展期進入沉澱期時,工作崗位便會有節律地縮窄、變得越來越有限。


但教育水平沒有下跌。這些年,高學歷人才逐漸扎堆、供需無法匹配,畢業生面臨的是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以及不內卷就無法突破的階級固化。


縱有理想主義者的雄心壯志,可我們的確很難再為一句「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無視眼前血淋淋的現實。


但是,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學習無用」,更不等同於「讀書沒有價值」。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通過對話體現孫少平的痛苦:


「誰讓你讀了這麼多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如果從小你就在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個理想。不幸的是,你知道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


圖源:平凡的世界


然而,也正是因為孫少平讀過書,才懂得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以及身而為人的價值。


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的飛躍」。


許多年輕人,其實已經在試圖改變、試圖創造。


2020年,山東90後公務員韓雨決定辭職,用自己的知識創辦一家有別於眾人印象的養老院。


在這裡,老人會將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坐在椅子上表演「手勢舞」,還會做手工、丟手絹,在鍛鍊身體協調能力的同時增長樂趣。


圖源:網絡


同樣是養老院,25歲的樊金林已經創辦了四家。


他在養老院內部組織了「老人電競戰隊」——幾位老人會定期坐在電腦前解說、參與遊戲,周圍則擺著智能家居設備,場景頗有「科幻感」。


圖源:網絡


樊金林本人,則手握心理諮詢師、養老護理員多種證件,為創業做足了準備。


創業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碩士畢業的超超在發現夢想離自己太遠後,決定腳踏實地,去火鍋店做保潔,在她看來,「只要我喜歡的、想做的工作,沒有什麼是十惡不赦的。」


圖源:B站


表面上看,她似乎屈服於生活,但內里,她卻完成了自我的和解與超越。


「因為人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啊。」


三戰考研均失敗的弗蘭西絲柯,決定去紐西蘭打工。目前,她正在幫房東建房子,用每天工作兩小時換取對應的體力勞動報酬。


圖源:IC photo


她突然發現,原來「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賺到錢」。她認識的木工告訴她,「我很喜歡把一個東西建造出來的感覺」,她由此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一次採訪中,她表示:


「我們對於價值的判斷是不是出了一些什麼問題,必須要坐在辦公室,清閒地完成一份工作,並且有還不錯的薪水,這才是被推崇的,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要達成很多目標才能過上一種好的生活,可這又是誰來規定的呢?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看理想》)


那麼,世界應該變成什麼樣?


我想,它會真正接納「高學歷打零工」「讀完本科做藍領」,而不是用「讀書無用」的論調對眾人極盡諷刺。


它會相對應提高工人收入、完善加班津貼與勞動保障,用切實行動讓大家看到「脫下長衫」之後的可能性。


它會接納任何脫離社會時鐘、看上去「失敗頹喪」的人,並給他們安慰與鼓勵——因為,沒有人能規定任何人是「失敗者」。


它不會諷刺「孔乙己文學」是傲慢、是無病呻吟,而是看見他們身上的可能性。


努力生活著的年輕人,不應該再被嘲諷。


這個社會,也應當為年輕人做點什麼了。


當我們重新回到《孔乙己》的文本時,就會發現:


魯迅先生想要批判的並不是文人本身,而是對文人冷漠、無情的社會。


參考資料:

1、《看理想》,三次考研失敗,我決定去紐西蘭攤煎餅了;

2、《新華社》,95後的謎之就業觀,你看懂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