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格非:中國孩子人格單一,國民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之中

南齋孤風 發佈 2024-03-06T22:04:56.354045+00:00

對於已經在社會中,打拼生活的成年人來說,不管如何作答,其在內心進行衡量參照的元素必然存在有三——「個人的經濟情況」、「個人的生活狀態」以及「與社會大環境的對比結果」。

你對當前的生活滿意嗎?你對未來的生活存有期許嗎?

當被這兩個問題直擊心靈後,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心靜無波的做出回答。

對於已經在社會中,打拼生活的成年人來說,不管如何作答,其在內心進行衡量參照的元素必然存在有三——「個人的經濟情況」、「個人的生活狀態」以及「與社會大環境的對比結果」。

而基於這三點,人們便會交出各不相同的答卷。

但對於仍在學業之路上,奮鬥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大多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且一致的。

少年人勤勉且瀟灑,未來路未知但廣闊

這樣明亮又積極的景象,也一直都是人們心中長期存在,且備受肯定的。

但就是這樣的良好情形,卻被我國一位當代文學大家格非公開反駁質疑。

他認為上述情況的發生,是因為:「中國孩子人格單一,國民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中」。

清華大學教授語出驚人

在2019年一場舉辦於北京的交流大會上,清華大學文學系的教授 格非,對於當前的社會狀態作出了一句評價——「中國孩子人格單一,國民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中」

中國的孩子怎麼了?

那都是欣欣向榮蓬勃待放的祖國花朵,是國家強大的後備力量!

「人格單一」這句看上去就十分不好的評語,怎麼可能跟中國的孩子掛鈎呢!

國民又怎麼對平凡恐懼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工作休息,也沒見哪個人被這樣的生活嚇死了呀?

如果把這句話,拍在紐約時報的社會版塊上,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

這又是一篇大肆醜化我國形象的「 Fake news」同時也一定會出現類如上述文字內容的反擊。

但是這句話卻是出自清華教授的嘴,格非教授是魯迅、老舍、茅盾三大文學獎的得主,更是我國作家協會的副主席。

如此受到業界和中央肯定的一位文學大家,又是在公開場合說出的話,相信其話中的含義自然是值得品味和深挖的。

人格與平凡的定義

在細品格非教授的這句話後,我們便不難發現,其本義並不是對中國國民和學子的攻擊,而是對於社會意識和狀態的一種指明

而要明白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掌握格非教授話中的兩個核心詞彙的含義——人格、平凡。

首先,我來了解人格一詞。

「人之初 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首句話,此句對人性一詞做出了解釋,是指人誕生時自帶的一種純潔無瑕的心性。

以此為基礎,那麼人格便是將一個純潔無瑕的人,浸泡在其生活的環境之中,讓其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形成出後天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心理傾向等等特徵

人格的表現途徑十分多樣,待人接物的處世能力,表達交流的方式手段、性格脾氣、夢想目標、氣質形象,等等等等。

而格非教授的話中,無非是在說中國的孩子們,在適應社會過程的表現是高度一致的。

那麼,導致這種高度一致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就在後半句中——「因為人們對於平凡的恐懼」

也許恐懼這個形容詞有些過於刺眼,但是人們對於平凡的消極情緒,卻一定是切實存在的。

論及「平凡」一詞,在詞語的本義上,平凡的含義無限的接近「碌碌無為」。

再結合其反義詞「非凡」所蘊含的「出眾」的定義,平凡其實就是尋常和普通。

而再結合社會實際,社會中普遍存在兩種的區分,成功和失敗,富有與貧窮。

而夾雜在兩級之間的,便大多會被稱之為平凡。

空有思想脈絡的無意義論

成功和失敗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而在現代社會的評判標準中,財富便是成功與失敗的評判標準,我們也以此標準進行代入。

成功的人一定富有,不富有的人不一定是失敗的,但一定是平凡的。

那麼對於平凡的恐懼,真的是使得學生們人格固化的原因嗎?

是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的,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便是,與社會接軌後的種種表現。

而當大批量的人,湧入同一個的社會環境之後,又出現了大批量害怕平凡的人。

問題出在哪裡顯而易見,是社會環境造就了社會現象。

讀書、學習,是一個向全民開放的修煉過程。

每個人都會在其中不斷的武裝自己,使得自己在脫離校園之後,成為一個更容易擺脫平凡的人,以獲得更好更優質的生活。

而格非講授所指明的也正是這一點,學習-成才-成功的模式貫徹了全中國。

成功成為了追求,平凡變成了失敗,而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便出現了人格單一和恐懼平凡的情況。

可這是錯誤的嗎?或者說這是有意義的一種呼籲嗎?都不是。

中國的孩子都在學業的道路上狂奔,中國的國民都在嚮往更好生活的道路上努力,這是適應當下發展情況必然出現的局面。

光影相隨的道理是無需多言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發展道路也同樣如此。

國家的發展不可止步,人民對更高嚮往的追求也無可厚非。

所以,關於人格單一的論述,無非只是在字義中咬嚼釋義的無病呻吟。

包括國民恐懼平凡的論述,二者都是在用一種以敏感的字眼去引人注目。

但實際講述的,卻是甩出焦慮而又給不出解決方式,令人徒增負面情緒且毫無建設性的言論。

結語

至此為止,我們洋洋灑灑的,從詞義聊到了社會現象。

在理清了這些脈絡之後,我們內心的焦慮無疑會變更加通透,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因為,我們在奔向成功的路上難免「平凡」。

而在平凡的大多數人,根本無需鼓勵和安慰,就能十分自然的接受這一情況,因為這些人,生而便是平凡的。

我們並不需要被教導「接受平凡」,或是被灌輸類如「平凡亦是一種不凡」的雞湯道理。

因為大多數人本就如此,我們期盼我們需要,我們才會追求,不是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