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山川秀美地,洞天福地蓮台山

用戶泰山不老松 發佈 2024-03-07T05:55:21.612259+00:00

蓮台山風景區入口處遠眺蓮台山景區在泰山山脈的西部,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南境內,有一處風光險峻,嵯峨俊秀,東南北三面群山疊繞,峭壁千仞,怪石嶙峋的風景區——蓮台山。蓮台山舊名蟠龍山,也稱萬花山。環山而上的這條山谷叫做小婁峪。



在泰山山脈的西部,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南境內,有一處風光險峻,嵯峨俊秀,東南北三面群山疊繞,峭壁千仞,怪石嶙峋的風景區——蓮台山。

蓮台山舊名蟠龍山,也稱萬花山。環山而上的這條山谷叫做小婁峪。景區像一座森嚴壁壘的城郭,只有從西面一條崎嶇山路驅車六七里路才能進入景區。

來到景區的入口處,放眼四周,蒼松翠柏,層林盡染;仰視遠處,山巒疊嶂,怪石壓城。



景區內,古建築群和天然溶洞星羅棋布、層次錯落地散落在群峰幽壑間。我們從觀音堂石級而上開啟了蓮台山之旅。




觀音堂也稱無梁殿,始建何時已無從考證了。從院落中兩隻贔屓分別馱著的兩通碑刻的落款可以知道,一塊記載的是在明朝崇禎九年重建;另一塊記載的是康熙二十年在此處修建了萬花山三元宮。我們所說的三元,實際上是道教所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民間把三官延伸為供奉堯、舜、禹三帝。






穿過觀音堂北面的院門,稍微往左行大約五十餘米,就遠遠看到張仙祠了。從盤道旁的一通石碑的記載得知,該盤道為民國時期齊河善士張延晉(字荊山)出資所建。走近張仙祠,從祠堂右側的一通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八月所立石碑記載可知,此處還頗有些典故。據有證可考,在吳越春秋時,范蠡助吳王勾踐滅吳之後,更姓易名,遠遁齊魯,來此隱居。

秦末助劉邦一統天下,建立大漢政權的張良(字子房),功成名就後,主動向漢高祖劉邦提出:放棄功名,歸隱山林的請求,獲准後遠赴齊魯,來到婁峪隱居,因而,此處山巒,也稱為:張山。

與張子房同一時期,齊國盧(今濟南長清區)人婁敬,戰國時期在齊國當戍卒,後來投奔劉邦,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力勸劉邦不要定都洛陽,而應定都關中。後因功勳被劉邦賜姓劉,改名劉敬。劉敬後來官拜郎中,面對漢初匈奴對漢政權的侵擾,主張與「匈奴和親」。劉敬致仕後,隱歸故里,築有「婁敬洞」,因此,此處也叫「婁峪」。

現在的張仙祠是上文提到的張延晉(字荊山)在重修山上的玉皇殿及配套房後,攜友人來此遊覽時,經考證獲悉自己為張子房後裔後,遂專門捐錢修建了供奉張子房的靈位專祠。




繞過張仙祠,走過一段稍平坦的盤山道,大約二十分鐘後,徒然山路開始險峻起來,手搭涼棚,抬頭仰望,在遠處的半山腰間,峭壁上懸掛著一窟巨大的山洞。洞穴下面的階梯旁有青龍洞,與洞穴相連的卻是王母洞。




走上王母洞,就看到王母洞兩側的一副對聯:「壺中靈藥山中采,宴內蟠桃洞內尋」。進得洞內,在右側有一赤足站立武士,雙手持劍,身披甲冑。旁邊石牆上有一通鑲在石內的碑刻,內容是:重修蓮台山王母洞碑記。從碑記上記載:洞內有兩個洞穴,有台階相連,由於這段石鑿雲梯上下異常艱難,所以,也被稱謂「鴿子翻身洞」。此洞是整個蓮台山景區洞穴中最為秀美的。



我們其中有四位膽大的,互相鼓勵、提醒著,手腳並用地艱難向上攀爬。洞穴內上下通道的最窄處僅能容納一人勉強側身而上。數分鐘後,終於爬上上方的大洞穴。從洞穴巨大的開口處向下眺望,無限風光盡覽眼底。







從王母洞出來,我們繼續前行,山勢更為陡峻。不久就看到一處廟宇,青石牆體,灰色屋檐,原來我們來到了玉皇殿。拾級而上,穿過南天門,就來到玉皇殿院落。院落不大,卻頗為靈巧,在廟宇門旁的一通殘碑上得知,該殿最早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院落依山勢而建,從不高的牆體向外探看,下臨萬丈深淵,撫牆遠眺,一覽眾山小。








在遊覽了玉皇殿之後,我們又轉道前行,沿途陸續出現四處洞穴廟宇,分別為火龍洞、八卦洞、仙姑洞、三清洞。從登山盤道上遺存的石碑:落款於明朝嘉靖丁卯正月上旬九日立的「重塑聖像題名碑記」,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在明朝嘉靖年間這裡已經建有廟宇。



三清洞繼續前行,走過一段更為陡峭的石級,我們就來到了蓮台山景區建有廟宇的最高處——主佛殿。在側旁的碑記上記載:該殿建於民國十五年。建築風格為疊階收頂,上置飾吻,殿內石刻佛像高約三米,佛山一體。石像神情端莊,姿態優美。人們在此修殿立佛,以此為鎮山之主。




主佛殿再往前遊覽,就到了透明洞。透明洞又名婁敬洞,也叫白鶴靈芝洞。該洞的形成應該是可溶性石灰岩經地下水長期溶蝕形成溶洞。據殘碑記載:洞內曾供奉三清帝像及張子房、范蠡像。溶洞南北貫通,深達一里多路。洞呈三角形狀,高處可達近三十米,寬二十餘米。人在其中,冷風習習,洞內有山,山中有洞,怪石嶙峋。



站在透明洞外高處,駐足遠眺,雖然,還是初春時節,但是,目之所及,山間梯田層次錯落,近水遠山狀美雋秀。我們不禁由衷的發出:美哉山川!美哉祖國!


三月二十日晚

關鍵字: